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科芳 页数:218
前言
在陈科芳的《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一书出版之际,我很高兴能为此书写序。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以《红楼梦》及其两个英文译本为对象,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手法,在分析整合语用学原理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并且应用这个语用推理机制来描述翻译现象、尤其是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现象,最后提出一个多元的描述性翻译过程框架。这个框架能比较客观地解释翻译过程,回答译者主体地位的确定性、读者分析法的必要性、多元译本存在的合理性等问题。 本书创新之处主要有: 一、根据语用学的三大原则提出了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指出语用学原理整体体现为关联过程,该过程以合作原则为前提,并受制于礼貌等种种因素,从而将语用学的三大原则整合起来,超越了以往用单个原则来解释会话含义的推导模式。 二、提出了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境关联搜寻过程,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精当的描述与解释,并对文化、诗学、译者、读者等诸种概念进行了糅合,照顾到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特殊性、变异性等特征的需要,从而构建了一个多元、动态的框架体系。
内容概要
《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以《红楼梦》及其两个英文译本为对象,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手法,在分析整合语用学原理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并且应用这个语用推理机制来描述翻译现象、尤其是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现象,最后提出一个多元的描述性翻译过程框架。这个框架能比较客观地解释翻译过程,回答译者主体地位的确定性、读者分析法的必要性、多元译本存在的合理性等问题。
作者简介
陈科芳,女,浙江诸暨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师范夫学外事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全国翻译院系联席会议常务理事。主持校级教学团队、校级特色专专业校级重点建设教材等,主持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一项,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一项,省精品课程一项。在《中国翻译》、《外语界》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该教材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担任一套本科翻译专业系列教程的总主编。2008年入选浙江师范大学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9年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称号。
书籍目录
0 引言0.1 写作缘起0.2 文献综述0.3 论文布局0.4 创新之处0.5 研究方法0.6 研究目标0.7 术语使用0.8 研究意义1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1.1 语用学的解释力1.2 意义和语境1.2.1 意义1.2.1.1 区分语义学的意义和语用学的意义1.2.1.2 区分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1.2.1.3 会话含义1.2.2 语境1.3 合作原则1.3.1 合作原则的四准则1.3.2 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1.3.3 合作原则的不足1.4 礼貌原则1.4.1 礼貌原则的基本观点1.4.2 礼貌原则的不足1.4.3 面子保全论1.4.4 汉英礼貌的不同1.5 关联理论1.5.1 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1.5.1.1 关联的地位1.5.1.2 关联与语境1.5.1.3 强关联与弱关联1.5.1.4 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1.5.1.5 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1.5.2 关联理论与合作原则1.5.3 关联理论的不足1.6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1.6.1 语用推理机制的必要性1.6.2 语用学原理整体体现为关联1.6.2.1 关联理论的重要性举偶1.6.2.2 搜寻最佳关联的语用推理机制2 语用与翻译的“关联”2.1 语用与翻译的“关联”2.1.1 都涉及语言的使用问题2.1.2 都是交际活动2.1.3 都涉及认知问题2.1.4 翻译有个语用层次问题2.1.5 语用学可以解释翻译中的文化问题2.2 语用·翻译·修辞格·《红楼梦》2.2.1 语用与翻译2.2.2 语用与修辞格2.2.2.1 具有渊源2.2.2.2 都是对含义的研究2.2.2.3 都属句子和句子以上层面2.2.2.4 都具有趣味性2.2.3 翻译与《红楼梦》2.2.4 翻译与修辞格2.2.5 修辞格与《红楼梦》2.2.6 歇后语、委婉语、仿词3 合作-歇后语的构造和翻译3.1 歇后语的定义3.2 歇后语的英译名3.3 《红楼梦》的歇后语3.4 合作原则与歇后语的构造3.4.1 违反质的准则3.4.2 违反量的原则3.4.3 违反方式准则3.5 合作原则与歇后语的翻译3.5.1 《红楼梦》歇后语数据分析3.5.2 合作原则与歇后语的翻译3.5.2.1 不违反合作原则的歇后语的翻译3.5.2.2 违反质的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3.5.2.2.1 误译3.5.2.2.2 意译3.5.2.2.3 套译3.5.2.2.4 改译3.5.2.3 违反量的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3.5.2.3.1 量少了的例子3.5.2.3.2 量多了的例子3.5.2.4 违反方式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3.6 本章小结4 礼貌-委婉语的构造和翻译4.1 委婉语的重要性4.2 《红楼梦》中的委婉语4.3 礼貌原则与委婉语的构造和使用4.3.1 委婉语与禁忌语4.3.2 距离原则和相关原则4.3.3 委婉语是礼貌和合作的矛盾统一体4.3.3.1 委婉语与礼貌的关联4.3.3.2 委婉语与合作的关联4.3.3.2.1 违反质的准则的委婉语4.3.3.2.2 违反量的准则的委婉语4.3.3.2.3 违反关联准则的委婉语4.3.3.2.4 违反方式准则的委婉语4.4 礼貌原则与委婉语的翻译4.4.1 委婉语的理解4.4.2 《红楼梦》十个单字死亡委婉语的翻译4.4.3 从礼貌的角度解析《红楼梦》十个死亡委婉语的翻译4.4.3.1 礼貌需要的不同4.4.3.2 礼貌策略的不同4.4.4 礼貌原则对委婉语翻译的启示4.5 本章小结5 关联-仿词的构造和翻译5.1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构造5.1.1 仿词的定义5.1.2 仿词的分类5.1.2.1 严仿5.1.2.1.1 音仿5.1.2.1.2 类仿和反仿5.1.2.1.3 合仿5.1.2.1.4 形仿5.1.2.2 宽仿5.1.3 仿词的反向关联5.1.4 仿词与语境5.1.5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构造示意图5.2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翻译5.2.1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翻译示意图5.2.2 语境与仿词的翻译5.2.3 仿词的翻译与译者的策略5.2.4 仿词翻译中的最佳关联度5.2.5 《红楼梦》仿词翻译实例5.3 本章小结6 翻译中影响语用策略选择的因素6.1 文化因素6.1.1 文化词语和文化语境6.1.1.1 文化负载词词义的确定6.1.1.2 文化词汇的空缺6.1.1.3 文化不可译性的限度6.1.2 翻译中的文化研究6.1.2.1 翻译中的文化转向6.1.2.2 文化的融合6.1.2.3 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6.2 诗学因素6.2.1 诗学=风格6.2.2 诗学=反常6.2.3 保持诗学特征6.3 译者因素6.3.1 译者的作用6.3.2 译者的权力6.3.3 译者的目的6.3.4 译者本身因素6.3.4.1 译者的理解能力6.3.4.2 译者的表达能力6.3.4.3 译者的工作条件、工作态度等6.4 读者因素6.5 翻译语用策略的选择6.6 本章小结7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7.1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的提出7.2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的描述7.3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的特征7.3.1 多元的系统7.3.2 描述性的框架7.3.3 动态的平衡7.3.4 主体的译者7.3.5 整体性的翻译单位7.4 本章小结8 结语8.1 译者主体性地位的确立8.2 多元译本存在的合理性8.3 读者分析法的必要性8.4 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的局限性附录1:《红楼梦》歇后语详表附录2:《红楼梦》十个单字死亡委婉语详表附录3:《红楼梦》中仿词的分类和翻译参考文献专家评语
章节摘录
其次是关联理论对人在推理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不够,而人的主体性对关联理论中一个极度重要的命题——最佳关联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关联理论从人的认知结构探讨了人的主体性对认知推理过程的影响,但是却忽略了人的其他因素,如参与交际活动的人的目的、信仰体系、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主观因素。 另外,关联理论有把语用学简单化的倾向。虽然关联理论通过抽象化处理,从认知的高度上把语言交际活动定性为“作为主体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意义的互显”,不仅非常具有解释力,而且囊括了人际会话中的所有重要特征,避免了很多具体原则的“互相倾轧”,但是,“关联理论在提出抽象原则的同时,忽略了事物共性与特性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张亚非,1992),把问题绝对化简单化了。事实上,没有任何单一理论能具有无所不能的解释力。故关联理论难免有漏洞缺陷,难免陷于被攻击被质疑和试图反攻击反质疑的“口水战”中。 1.6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 根据我们以上对于语用学至关重要的几大原则的探讨,笔者试探性地然而又大胆地提出一个“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我们认为,语用学原理整体体现为关联,其余的原则可以作为补充,共同帮助说明问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