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正来 编 页数:179
内容概要
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不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之认识对象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认识本身所赖以为凭的话语系统亦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立场进行重构——否则我们将没有基本的哲学根据去谈论所谓“中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因此,“中国”既是中国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又是其思想根据;换言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判准只能是“根据中国”。
书籍目录
卷首语:重新发现中国主题研讨:重新发现中国(五)“民主”话语的意义变迁: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为文本的分析无理论:中国宪法教材编著体例缺陷评价与“新”体例设想从美国教育的种种失败反思中国各级教育改革学术专论重考商鞅变法知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与话语分析学术综述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冷战国际史”海外研究状况简介海外专论新世界秩序中的个人权利面对亚现代的新约福音论坛:“邓正来新著出版暨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学术研讨会编者按语对哈耶克的一种个殊化研究浅说邓正来二书社会主义者也应该重视哈耶克自由的难题:从生命存在到社会存在从邓正来的为学想到三个“不等于“哈耶克问题”到底是什么?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学理对发育公民社会的意义哈耶克思想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意义计划与无知作为一种学术典范的邓氏翻译一研究自然乃功成——邓正来先生的哈耶克研究能不能从理性的有限推论出正当的自由?理性设计·自发秩序·中国问题哈耶克的真问题,什么是哈耶克的“真”个人主义探究内生秩序哈耶克与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如何研读思想人物邓氏“哈耶克研究”中的两条线及其启示消极自由:限度与悖论书评思考历史远未终结社会主义进行时——读《社会主义转型》厚薄之间的“理想图景”——简析邓正来“理想图景”建构中的两种理论取向“知识转型”:引进来与走出去——《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讲演录》序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学者诗思逝者存结构——纪念列维-斯特劳斯《中国社会科学辑刊》稿约
章节摘录
如上所述,进行通识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应该少而精。在这些大学里,我们确实需要向美国的好大学学习,给学生更多依兴趣选课的自由,而不是让学生局限于过多的专业课,并在每个专业课上还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有人常批评中国自然科学专业课教育太压抑创造性,制造出来许多工匠,却没有大师。虽然我自己本科学的是物理,但是我关于这一点并没有个定见。像我提到的,我确实觉得我们综合性大学传统上专业课过重,影响了学生的视野。并且,大学里应该逐渐地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过渡。但是,像“中国怎么还没有大师”这种问题可能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大学教育占多大比重我很难判断。另外,像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指出的,很吊诡的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创造性恰恰来自大学里不鼓励学生独立解决前沿问题而是给他们一套规范训练②。当然,也许中国的自然科学教育太强调特殊技能,没能给予学生对整个学科规范的宏观掌握。这里有很多困难、深刻、但又很重要的具体细节的问题,需要关心教育的人仔细研究,而不是被“中国还没有大师”的深深遗憾迷惑了去“乱砍乱杀”。 回到通识教育的问题。我认为,尤其是由于中国高中文理分科,在大学里,文科的学生就更应该学些理科的东西,理科的(和文科的)学生也应该学些经典的东西。文科的学生,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学生,可能对学些理科的东西深有拒斥。“我们是文学、艺术青年,为什么要学科学、逻辑?”但是,考虑到我们很多学生选文科是因为数理化不够好的事实,他们自称的“诗意”或“艺术性”也许只不过是缺乏逻辑、理性的好听的说法。在一些年轻学子间诸如“诗化”哲学的泛滥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中有些人脑子糊涂。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时乍看起来可能挺艺术的。严肃地讲,如果一个人是在有清晰思维的基础上又能够“玄而又玄”,这种“玄”不才是真正的“玄”吗?并且,觉得基础科学与艺术对立是一种流行的,但是极端浅薄的看法。这种看法的流行的部分原因可能恰恰是因为文理科的分野和我们大学综合教育的失败使得搞文艺的缺乏对科学的体会。一个真正学过科学的人是常常能体验到科学之美,以及渺小的人面对茫茫宇宙的一种神秘的宗教情怀。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就表达过物理学研究让他有的深刻的宗教感和对宇宙与理性本身神秘的惊叹③。那么。文科学生应该学什么样的科学课程呢?这里,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真正地学一套自然科学体系(数学、逻辑、物理,等等),而不是学一些往往流于浅薄的“科学与艺术”、“我们的宇宙”之类课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