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安忆 页数:25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故事和讲故事》汇集了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小说理论和小说批评。
《故事和讲故事》四辑四十篇文章,分别涉及作家自己的小说观念、对小说名著的解析、小说与城市、小说与妇女问题等论题,汇合起来,则可看出一个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著名作家对于自己本业的体会和理解。
书籍目录
自序:我的“四不”原则
第一辑·故事
故?和讲故事
小说的物质部分
故事不是什么
什么是故事
谁来听故事
城市无故事
在吉隆坡谈小说
我看长篇小说
我看短篇小说
——《心疼初恋:刘庆邦小说选》序
情感的生命
——《王安忆选今人散文十七篇》序
小说如是说
写作课程宣言
大陆、台湾小说语言比较
论长道短
——《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序
第二辑·经典
神灵之作分析
——谈《红楼梦》
英雄的动机
——谈《约翰·克利斯朵夫》
游戏的规则
——谈《百年孤独》
命运的力量
——谈《血疑》、《血的锁链》、《血的迷路》
颜色的里程
——谈《亲爱的提奥》
第三辑·上海
“上海味”和“北京味”
上海的故事
——读《歇浦潮》
上海是一部喜剧
1996—1997上海作家小说选《女友间》序
1998—1999上海作家小说选《城市生活》序
《生逢1966》讲稿
《五妹妹的女儿房》讲稿
《城市生活》讲稿
《租个男友回家过年》讲稿
第四辑·女性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女作家的自我
她到底要什么
自觉和不自觉间
知识的批评
——从蒋韵说起
青春的歌唱
复兴时期的爱情
告别青春的回忆
欢喜渡
地母的精神
——《上海女作家散文精选》序
物质世界
——《新上海女人》序
“那个人就是我”
——《北非丽影》序
章节摘录
城市无故事在我插队的地方,人们把“讲故事”说成“讲古”。所讲的其实倒并不一定都是古人的事迹,也包括邻庄或本庄曾经发生的事情。如谁家的女儿和谁家的儿子相好,一气跑到了男家;如谁家的媳妇起夜时看见了黄鼠狼,随后就一病不起,命归西天。但是,这些事件确都是发生在讲述之前,是过去的事件,相对讲述的当时,也可说是“古”了。再看“故事”二字的构成,其中有两个词素:“故”和“事”,“故”是来修饰“事”的。所以,“故事”即是“从前的事情”,也就是完成了的事情。从此意义上来说,将“故事”说成“古”则是千真万确的了。至今也还记得,在昏暗的牛房里,合着铡刀切着牛草的嚓嚓声,听一个投宿的外乡人讲古,四周墙根里的烟锅忽明忽暗。现在,我们就有了“故事”的第一个定义,即过去的事情。然后,我们还会发现故事必须是一个过程,它基本上须是什么人(包括动物)做了什么事,这当是一个起码要素。假如没有人物,便做不成事情,剩下的只有一幅风景,就成了一帧画了,若还有些声音,可以变成一支小曲儿,假如只有人物,这人物什么也不做,那就成了一张照片,而且是报名照了。所以,故事大约是必定要有什么人(包括动物)、做什么事。做什么事,且不只是做一个或一些动作,这些动作须有动机,互相间有联系,最后或多或少还要有结果。因此也就是说,这些动作的发生、发展、联系、结束便组织成了事情的过程。并且,当这一个人做着某一件事的过程中,他必得到其他人的协作与互助,所以此过程中应还包括人与人的联络、组织,这则是一个横向的过程。在乡村里,人们一代一代相传着祖先的事迹,那事迹总是有关迁徙和定居,人们又一代一代演绎着传宗与发家的历史。人们在收割过的土地上播下麦种;白雪遮盖了麦地;春天,雪化了,麦子露青了;长高了;又黄了;人们便在一个阳光热烈的早晨,等待露水干了,咔嚓嚓地割下了麦子。这时候,麦子的故事完成了,大豆的故事开始了。人们犁了麦地,将麦茬翻进地底深处;耩子吱吱扭扭地歌唱着播下豆种;在骄阳如火的伏天里,人们去锄豆子;秋风爽爽的夜晚,人们赶夜路走过田野,便听见豆荚铃铛似地叮叮当当响着,有炸了角的豆粒落在露水打湿的柔软的地上,收割的日子来临了。一个孩子出生了;会爬了;会走了;会背着草箕子下湖割猪草了;会在大沟里偷看女人洗澡了;然后他挣九分工了;又挣十分工了;娶媳妇了;媳妇生孩子了。一个人的故事完成了延续了下去。在这里事情缓慢地呈现出过程,亦步亦趋,从头至尾。而村人们在很长久的时期里稳定地集合在一起,互相介入,难得离散,有始有终地承担着各自的角色,伴随和演出着故事。他们中间即使有人走远了,也会有真实的或者误传的消息回来,为这里的故事增添色彩。于是,我们看见,在这里具备了故事产生的条件,这条件即是承担过程的人物和由人物演出推进的过程。而当此过程成为故往的事情时,又有自始至终的目击者来传播与描述此过程,讲故事的人也具备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