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集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思和  页数:343  
Tag标签:无  

前言

  元旦刚过,我应香港岭南大学邀请,前往讲学。临行前,胡中行教授美意嘉言,赋诗七律一首:信有橐驼植树才,栋梁满目足徘徊。一言屡屡成新说,百事欣欣赖总裁。独步香江凌浩荡,回眸南岭秀崔嵬。相交却似深庭院,过尽曲廊堂庑开。读后感慨良久。“文革”劫后,高考恢复,我是七七级,中行兄是七八级,我们同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又是同年留校任教。三十年来,教书育人,陶冶万物,疲惫有加。而中行兄性情潇洒,心存别趣,沉醉于古典文学,热衷于诗词唱和,怡然成风。新世纪以来,我任中文系系主任,中行兄任系工会主席,携手推进系务改革,扩大教师民主权益,配合协调,相得益彰。念及此,心存感激,依原韵酬答中行兄:丁巳运筵戊午才,百墟兴废忍徘徊。钧陶万物心生累,笔走华年意别裁。独舞广寒非止境,群山览小仰崔嵬。相交如水看平淡,未到深流逐浪开。四联八句,不但寄托我与中行兄情谊,也触及三十年来个人治学生活之实践。  丙辰年(1976),高天陨石,唐山地震,三巨头相继辞世,四人帮一朝覆灭,中国劫难期过,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丁巳年(1977)恢复高考,荒废十年的青年学子跃跃欲试,起运复苏,理想重生。是年百废待兴,罗网欲破,高考工作拖延到戌午年(1978)春结束,新生入学。暑假又举行第二届高考,新生9月入学上课。七七、七八两级同年入学,1982年同年毕业,仅半年之差。四年大学学制,远胜寒窗十年。大学之大,既非大楼之谓,也非大师之谓,关键在于有大气象。教书育人,立德在先。有大气象关注胸中,犹如天火传播人间,人类由燧人氏起,脱离鸟兽群类,走上文明进化之路;对青年学子而言,大学乃启蒙祛魅之圣地,思想解放之起步。大气象来自大师的讲习,来自图书文献的无禁区阅读,更来自思想的自由交锋和锐意探索,一代精英荟萃聚散,自成传统。当时学界尚未流行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说,但复旦校歌词(刘大白先生作)早有言: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政罗教网无羁绊。精义已经凝聚其中。

内容概要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作者简介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兼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陈思和自选集》《人格的发展——巴金传》及编年体论文集《笔走龙蛇》《鸡鸣风雨》《犬耕集》《谈虎谈兔》《草心集》《海藻集》《献芹录》等十几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获全国普通高校教材一等奖,《巴金图传》获国家优秀图书奖提名奖。曾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和波恩大学等任访问研究员或客座教授。

书籍目录

序: 三十年治学生活回顾一九七八  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论《伤痕》一九七九  思考·生活·概念化一九八〇  怎样认识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一九八一  中秋一九八二  母亲的手一九八三  论巴金的文艺思想一九八四  关于凡宰特致巴金信一九八五  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一九八六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忏悔意识一九八七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夏天的审美触角》编后记一九八八  当代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一九八九  关于“重写文学史”  “五四”与当代——对一种学术萎缩现象的断想一九九〇  狼牙棒是怎样折断的  唯美主义者的末日一九九一  重提一桩旧公案  关于周作人的传记一九九二  还原民间:关于《九月寓言》的叙事与意蕴一九九三  试论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一九九四  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一封信(外两封)一九九五  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一九九六  碎片中的世界·碎片中的历史一九九七  门槛上的断想一九九八  营造精神之塔——论王安忆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一九九九  我们的抽屉——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二〇〇〇  凤凰·鳄鱼·吸血鬼——试论台湾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同性恋意象二〇〇一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二〇〇二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二〇〇三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断想二〇〇四  城市文化与文学功能二〇〇五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二〇〇六  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  ——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二〇〇七  《胡风家书》序二〇〇八  我心中的贾植芳先生附录: 陈思和著述、编辑表

章节摘录

  一九七八  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论《伤痕》  读完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心中激起强烈的感受。文艺园地中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花破土而出了,小说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和独到的艺术构思深深地吸引着我。  《伤痕》摈弃了概念化的陈词滥调,它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而是抓住了“生活本身的样板”中某一方面,不加掩饰地把它表现出来。作者在描写王晓华母女间的生离死别,她与苏小林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等情节时,倾注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有力地控诉了“四人帮”对老干部和青年一代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形象地概括了广大革命干部、劳动人民在“四人帮”法西斯淫威下所经受的苦难。王晓华在“四人帮”散布的反动“血统论”的环境下,企图用与母亲与家庭决裂的代价来换取新的生活权利,可是,从上海到辽宁,“叛徒”妈妈这一精神包袱始终像魔影一样,时时在她人生道路上出现,不断地把她所努力吹起的希望泡沫戳得粉碎。这一悲剧性的遭遇以及在主人公心理上相应产生的变化,都真实地反映了“四人帮”横行时遭受迫害而要求上进的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像王晓华这样的青年的遭遇,当时社会上并不少见。我认识一个主观上很要求进步的朋友,就是因为父亲是所谓“走资派”,甚至连报名到黑龙江去插队落户都遭到拒绝,因为“谁知道你到那儿去会不会叛国投敌!”对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来说,精神上最痛苦的就是想跟上时代而硬被人拒之门外,想生活得有意义而反被生活所鄙弃。作者抓住了这样的情节来揭露“四人帮”的罪恶,是真实而深刻的。  这儿,我们不难看出,王晓华这个人物是典型的。所谓“典型”,它是指能够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的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没有写农民起义,《阿Q正传》只塑造了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可是它们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所以,我们不能把社会本质理解得过于狭隘、单一、僵化,也不能像“四人帮”那样,规定一个阶级只能有一个典型。文艺创作可以反映广大人民同“四人帮”作斗争的方面;也可以反映“四人帮”残酷迫害人民的方面。敢于同“四人帮”作斗争的英雄人物固然具有典型意义,对人民群众有教育鼓舞作用,而追求革命却受到“四人帮”愚弄、最后在惨痛教训中觉悟过来的王晓华,也同样是一个当代青年的典型。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四人帮”反动本质认识不透,却受到“四人帮”反革命路线的残酷迫害,把这些人的遭遇表现出来,不同样对人民群众有教育启发作用吗?  为了使作品起到这样的作用,作者在构思上是用了一番苦心的。“四人帮”被粉碎了,他们强加在老干部头上的诬陷之词推翻了,母亲的沉冤得到昭雪,离家九年的女儿又回到了上海,故事到这儿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没有按一般思路把她们引向“大团圆”,而是笔锋一转,又展开了另一场悲剧:满怀喜悦的女儿回到家里,等待她的却是母亲去世的噩耗,受尽迫害的母亲始终爱着自己的女儿,却没有来得及与女儿见上最后一面!奇峰突起的构思,在这儿产生了揪人心肺的艺术效果。这一悲剧性的结尾是人为的安排吗?不,它与小说的情节发展是相吻合相一致的。这里包含了作者独特的构思,而它来自生活的真实。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异常尖锐、严酷的阶级斗争为这种悲剧性的艺术构思提供了现实基础。它深刻地告诉人们:“四人帮”虽然被打倒了,但他们的反革命路线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有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这样,小说把读者对“四人帮”反革命路线的危害性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  跟目前文艺创作中还存在的那些概念化的作品相对照,《伤痕》从表达思想主题到艺术构思都是成功的。

编辑推荐

  生命历程的睿智表达 自由灵魂的深情歌唱  陈家琪 陈嘉映 陈建华 陈思和 甘阳 葛剑雄 葛兆光 何光沪 何怀宏 江晓原  雷颐 李公明 李辉 李庆西 林贤治 钱乘旦 钱满素 钱理群 秦晖 孙郁  萧功秦 许纪霖 徐友渔 余中先 查建英 郑也夫 止庵 周振鹤 朱学勤 朱正琳倾情推荐  一份执著,一份眷恋;一种信念,一种姿态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精神家园的守护人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  特殊时代的特殊际遇,转型时期的独特思考  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三十年心灵史的集中展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脚步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还比较满意。给个好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