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广智  页数:393  
Tag标签:无  

前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西方史学史》,是十年前出版的同名书的第三版。如今,新版的修订工作,经各方努力,通力协作,总算告竣。在这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付梓之际,作为一直主持该项工作的我,有些话还得向大家交代一下。本书缘起于1996年国家教委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后,由我开设的《西方史学史》课程也被列入复旦大学“本科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因此,编纂一本西方史学史便成了实施上述两项计划的“主干工程”。经努力,此项“工程”终于如期完成,作为国家教委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西方史学史》的初版于2000年问世。回溯十年前本书初版问世后的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令我感奋不已。用现在的一句时髦话来说,书上市后“一炮打响”。不是吗?2000年伊始,新书甫出,即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久便重印,以后又逐年不断加印。不久,本书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被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定为“推荐教材”。稍后,本书又有幸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于2004年出了第二版,销量继续走俏,继续得到读者的厚爱。为了回报广大读者,我对第二版作了许多修订工作,扩充了内容,新增若干章节,同时配置了近百幅插图,以增添视觉印象,让大家更喜欢阅读。据不完全统计,两版合计共印了十五六次,其发行量已大体覆盖需用此类教材的全国各高等院校。这令我感到十分惊喜,当然也让我感到欣慰。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阐述起自古希腊迄至现当代的西方史学,纵贯西方古典的、中世纪的、近代的和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古典部分,阐述古代希腊罗马史学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中世纪部分,阐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前的史学,并对其作出历史评价;近代部分,阐述西方各国史学的发展演变,涉及各种史学流派与思潮;现当代部分,阐述20世纪的西方史学,主要是西方新史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在当代的新趋势。本书留意考察西方各个时期的史家、史著、史学思潮和流派等,以揭示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突出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本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叙述畅达,深入浅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可供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与相关系科教学使用,也可供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参考。   本书先后被教育部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被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推荐教材”。

作者简介

张广智
  1939年9月生,江苏海门人。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复旦大学历史系西方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著有《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西方史学散论》、《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影视史学》、《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编)、《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主编)、《现代西方史学》、《史学:文化中的文化》(后两本与张广勇合著,均为第一作者)等书,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评论文章18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 一、承上启下,指点门径 二、发展阶段与重大转折 三、西方史学史之史 四、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九十年 五、如何研究西方史学史第一章 古典史学(Ⅰ) 一、城邦社会与城邦文明 二、“童年时代”  1. 遗产的传承  2. 神话与史诗  3. 史学的故乡 三、西方史学的创立  1. 希罗多德的生平  2. 希罗多德的《历史》  3. 希罗多德的叙事方式  4. 西方“史学之父” 四、西方传统史学范型的确立  1. 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 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开创者  3. 史学的求真与致用  4. 两种不同的史学范型 五、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的史学  1. 色诺芬  2. 修辞学派与其他史家第二章 古典史学(Ⅱ) 一、从城邦到帝国 二、从模仿到奠立  1. 广采博收的罗马文化  2. 史学之滥觞  3. 拉丁史学的发展 三、史坛双擘  1. 李维与《建城以来史》  2. 塔西佗的史学思想 四、光辉的延伸  1. 波里比阿  2. 史家群体 五、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1. 求真探索精神  2. 人文主义观念  3. 宽宏的历史眼光  4. 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5. 重视史著的表述与史家的修养第三章 中世纪史学 一、黑暗时代? 二、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  1. 早期基督教的命运  2. 神是如何走进史学的  3. 奥古斯丁的神学史观 三、欧洲各国史学  1. 法国史学  2. 英国史学  3. 德国史学  4. 意大利史学 四、拜占庭史学  1. 一座“黄金桥梁”  2.一位卓越史家  3. 一门国际显学 五、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1. 对中世纪史学的批评  2. 对中世纪史学的理解第四章 近代史学(Ⅰ) 一、近代文明的曙光  1. 社会发展和公民人文主义  2. 社会及学术活动的两重属性  3. 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 二、意大利史学  1. 古文献、器物的搜集整理与文献学  2. 人物传记的风行  3. 公民人文主义与城市史学 三、法国史学  1. 历史写作形式与内容的扩展  2. 民族史写作的勃兴  3. 对历史认识的理论反思 四、德国史学  1. 转瞬即逝的人文主义史学  2. 路德派的历史编纂  3. 天主教派的历史编纂  五、英国史学  1. 走出编年史的传统  2. 莫尔与《国王理查三世的历史》  3. 培根与《国王亨利七世统治时期史》 六、尼德兰等国史学  1. 尼德兰民族和宗教史学  2. 伊拉斯谟的《新约》研究  3. 西班牙与葡萄牙史学 七、博学时代  1. 博学派的缘起与特征  2. 玻兰达斯派的贡献  3. 圣摩尔派的成就第五章 近代史学(Ⅱ) 一、科学进步与社会嬗变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1. 启蒙运动  2. 理性主义史学 三、法国史学  1. 孟德斯鸠  2. 伏尔泰  3. 狄德罗与“百科全书派” 四、英国史学  1. 休谟  2. 罗伯逊  3. 吉本 五、德国史学  1. 莫泽尔  2. 哥丁根学派 六、历史哲学的发展  1. 维柯  2. 孔多塞  3. 康德  4. 赫尔德第六章 近代史学(Ⅲ) 一、“历史学的世纪” 二、德国史学  1.学术复兴与史学繁荣  2.历史研究与社会现实 三、法国史学  1. 浪漫情感中的大革命  2. 政治史家的理性分析 四、英国史学  1. 辉格派与托利派历史学家  2. 文学家中的历史学家  3. 牛津学派与英国史学的专业化  4. 格罗特与希腊史研究 五、美国史学  1. 源不远,流不长  2. 边疆学派的兴起第七章 近代史学(Ⅳ) 一、浪漫主义史学  1. 浪漫主义思潮的特征  2. 浪漫主义史学的内涵  3. 浪漫主义史家及其影响 二、客观主义史学  1. 兰克与客观主义史学  2. 客观主义史学的发展  3. 客观主义史学的影响 三、实证主义史学  1. 实证主义思潮  2. 实证主义史家  3. 实证主义史学的特征 四、历史主义史学  1. 历史主义的起源  2. 德国历史主义史学  3. 历史主义史学的发展 五、西方学者对古代东方文明的研究  1. 埃及学与亚述学  2. 宗教与宗教学  3. 汉学 六、马克思主义史学  1. 开辟史学新时代  2. 晨光熹微的岁月  3. 从对抗到对话 第八章 现代史学(Ⅰ) 一、大变革的时代 二、从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  1. 世纪初的争论  2. “特洛伊木马”  3. 大洋彼岸的震荡 三、美国史学  1. 史学新潮流  2. 实用、多元与国际化 四、法国史学  1. 年鉴学派的崛起  2. 在主流之外 五、英国史学  1. 学派纷争  2. 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 六、德国史学  1.传统的坚韧与延续  2. 斯宾格勒与文化形态学派  3. 历史主义传统的终结 七、意大利等国史学  1. 意大利史学  2. 比利时史学  3. 荷兰史学第九章 现代史学(Ⅱ) 一、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  1. 路标转换  2. 新史学范型 二、年鉴学派的演进  1. 法国史学的主流  2. 布罗代尔时代  3. 转型时期  4. 走向世界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  1. 时代与史学的双重变奏  2. 英法称雄  3. “西马亦马” 四、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1. 史学的社会科学化  2. 新经济史学  3. 新政治史学  4. 新社会史学 五、历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  1. 比较史学  2. 计量史学  3. 心理史学  4. 口述史学  5. 影视史学  6. “新克丽奥”的“边界”及其问题 六、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  1. “全球历史观”  2. 《当代史导论》  3. 世界史体系的创新 七、历史哲学发展的新走向  1. 从思辨走向批判  2. 分析的历史哲学  3. 存在主义历史哲学  4. 结构主义历史哲学  5. 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第十章 现代史学(Ⅲ) 一、新史学的新变化  1. 叙事史的复兴  2. 新的盟友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变化  1. 微观史学  2. 新文化史 三、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史学  1.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2.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挑战 四、20世纪的中外史学交流  1. 久远的传统  2. 历史的轨迹  3. “往来不穷谓之通”结语参考书目后记第二版后记第三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2.奠立时期:20世纪60年代前期从6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进入了它的奠基阶段,其契机源于一次重要的会议。1961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此次会议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明确提出,既不照搬苏联,也不照搬西方,而是要建设自己的教材的任务,会议确定由耿淡如师主编《外国史学史》。是年底,又在上海召开了该教材的编写会议,与会者除耿淡如师之外,另有一批享誉国内学界的治西方史学的名家,如齐思和、吴于廑等。于是,“史学史热”由此兴起,中国史学界开展了关于史学史问题的大讨论①,有力地促进了史学史(也包括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在笔者看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地位的奠立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而这些在60年代初都大体齐备了,它们是:应当充分认识到西方史学史的重要性,并应把它列入高等学校历史系的教学计划,这一点在上面所说的那次会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此后在不少高校中得到了贯彻;教材的编纂与起步,耿师在上述会议前后即为编写部定外国史学史教材作了许多前期的准备工作;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也在起步,经教育部批准的以西方史学史专业方向为培养目标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在1964年得到了实现;不可或缺的是,西方史学原著的移译增强了,西方史学学术研究水平提高了,如在1961年之后的两三年中,耿师、齐思和与吴于廑等都写出了至今看来仍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吴于廑主编的《外国史学名著选》,更是为那时的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推波助澜。他们是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如果没有后来的“文革”,以当时那种发展势头,上述诸项,当会取得更多的成绩。3.停滞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中止了一切学术文化的研究工作。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就更说不上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了。事实上,“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把原本正在奠基中的脆弱的中国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摧毁了,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还要等到新时期到来,才能再现光华、谱写新篇。4.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回顾近30多年的中国西方史学史之史,如果细分,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78-1983年为复苏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拨乱反正,重新评估西方史学。(2)1983-1990年为活跃阶段,大规模地引介西方新史学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在此,需要指出的是,1983年在中国史学编年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正如论者所指出的:“1983年是一个转变之年,是史学理论这一领域觉醒和建设的开端。”

后记

三年前,我申报的西方史学史课程改革项目,经国家教委专家组评审与国家教委主管部门的批准,被正式列入“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稍后不久,由我执教的西方史学史课程亦被我校列入“本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并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当然,实施这两项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付出长期的和艰辛的劳动,但其主干工程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需要及时地编写出一部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有特色的西方史学史教材。三年来,我为此作出了最大限度的投入。寒往暑来,数易春秋,为写作这本教材,排除杂务,无暇他顾,始终未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期间,我又始终得到了教育部高教司、复旦大学教务处和复旦大学历史系等领导部门的及时指导与鼎力支持,复旦大学出版社也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特别要提到的是,80年代中期,我参加了由历史学家张芝联先生任主编的国家教委教材西方史学史的编撰工作,受到了诸多前辈学者学术思想的滋润,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此外,近三年来复旦大学历史系及相关院系的同学们,对我在课堂上采用新编的西方史学史大纲,试讲新教材,并听取他们的意见时,总是给予热烈的回应,这就给我增添了莫大的信心。我的博士生陈新,更是在写作学位论文的繁忙时节,腾出时间参与本书部分章节的写作,其中第三、四章,第六章二、三、四节及第七章一、二、三、四、六节,均出自他的手笔。在这部书稿即将出版之际,我对各级领导的帮助、师长的教诲以及学生的支持与配合表示由衷的谢意。说起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晚近以来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说别的,仅本书附录所载前人与时贤所编的西方史学史一类的书为数确实不少,那是各有千秋的。拙撰这本新教材,也只是其中的一种尝试,一种凝聚着我多年来学习与研究西方史学史心得的尝试。虽不能说书中所述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长期准备的,但它决不是率尔操觚的。

编辑推荐

《西方史学史(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博学·史学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方史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7条)

 
 

  •   本书系统阐述起自古希腊迄至现当代的西方史学,纵贯西方古典的、中世纪的、近代的和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古典部分,阐述古代希腊罗马史学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中世纪部分,阐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前的史学,并对其作出历史评价;近代部分,阐述西方各国史学的发展演变,涉及各种史学流派与思潮;现当代部分,阐述20世纪的西方史学,主要是西方新史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在当代的新趋势。本书留意考察西方各个时期的史家、史著、史学思潮和流派等,以揭示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突出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   这一本是最好的西方史学史教材书,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给读者介绍西方史学的基本概况
  •   老师制定的教材。
    目前只看了前言,觉得写得挺系统的
    对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很有帮助
  •   研究西方史学必读之书
  •   喜欢西方史学朋友们的必备书籍
  •   确实显示出作者对于西方史学的理解,微微到来~
  •   复旦大学的张广智是西方史学史的最著名的学者。适合大家好好学习使用。
    可以购买。
  •   买了作为课本的~条理清晰,评价客观。是西方史学史这门课必备呐。
  •   内容很好,层次分明,是本学习西方史学史的好书
  •   比较全面,更好了解西方史学史的必备书
  •   第三版不错,印刷也还好,历史学专业必读教材之一。
  •   作为大学教材,挺不错的!
  •   我在大学课堂上用这本书
  •   很系统,很明了,比较浅显,人物、学派涉及很多,强烈推荐
  •   是作为教材用的
  •   这书我们上课的教材,比较便宜
  •   应是不错的教材吧。
  •   如果想成为一名专业历史学家,那么就必须读这本书!!
  •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是我一直想要的那本,咱一个!
  •   这本书,就是书皮不是压膜的,内容很好
  •   值得一读,开卷有益。
  •   不错,书很好,送的很快。
  •   过分的是公司法定个
  •   摸起来很舒服,软软的
  •   书的内容很好,呵呵
  •   一如既往的好和快!
  •   书很好,很好用
  •   总体而言很满意,是本不错的书
  •   上课用用
  •   保佑我复试顺利通过把!!!!哈哈
  •   是在校学生应认真学习的一本好书.
  •   有利于大概了解
  •   很好,介绍得很全。可以作为作品及人物导读来用
  •   纸质还可以,值得一看的书
  •   很好啊,经典之作,很喜欢,大家之作
  •   我们要订的教材书,因为在学校订贵了,就网购了。书还算不错,对于涉足于国史的学者来讲,读此书可以对西方史学有大致的了解,借别人的眼光认识一下西方史学。
  •   学习西方史学史的人,必读的基础读物莫属张先生的这本书了。爱好历史的业余人士,可以看翻看的专业史书。不多说,知者明。
  •   之前先读了一些历史哲学著作,感觉感觉一头雾水,其实主要是没有史学史基础,对诸位史学家没有系统的了解,读了这一本书,感觉就清楚了。条理比较清楚,概括也很全面。既适合初学者了解,又可以用作深度阅读的线索。
  •   书已经拿到手了,看着还不错,老师给推荐的,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利用它。
  •   书的内容不错,不过为啥封面没有塑封呢,而且寄过来的书表面有明显摩擦后掉色的痕迹,希望当当快递以后多注意了
  •   包装很严实。因为是课本,所以买了。很厚的一本……
  •   不错 包装较好哦
  •   有北师大版 对照看看
  •   帮同事家孩子买的书,很满意,谢谢!
  •   看不是很出来每一次思潮对史学思想的影响,只能说将就
  •   很浅显,就是通史体例介绍下
  •   如果不是为了上课,不会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