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感觉

出版时间:2010-7-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文森特·鲁吉罗  页数:282  译者:顾肃,董玉荣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在1975年首次出版时,认识上关注的主要焦点仍是主观性,即感觉。这个焦点是1960年代的传统,起先是对此前的理性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必要回应。事实上,它宣称“人不是机器”。他们不只是其全部心理的总和。他们还有希望、梦想和感情。任何两个人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观察世界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方法。而且,人类忽视这种主观方面的任何一个观点都是一种扭曲。但是,尽管有这种价值,对感觉的这种关注也走得太远了。它像许多其他运动一样,开始作为对一种极端观点的反应,后来其本身变成了一种极端的观点。这种极端主义是忽视思考的结果。本书的意图即是为了弥补这一疏忽。第一版的导论对其理论基础的解释如下:对主观性的强调是为了纠正危险的过度简单化。但正是这种回应不能长期地避免造成一种更糟糕的情形——对思考的忽视。之所以糟糕,有两个原因。首先,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操纵的时代。大量叫卖广告和政治煽动者随时都准备好丰富的心理资源,利用我们的感情和下意识的需要来劝说我们相信:肤浅就是深刻,伤害就是有益,邪恶就是美德。而且感觉对这种操纵特别难以抵抗。

内容概要

本书对批判性推理进行了简明扼要、跨学科的介绍,成功地激发学生质疑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分析与日常推理相关的最常见的问题来拓展他们的思考。本书对关键的思维概念提出了简洁而又易懂的解释,对各专业大学生乃至一般读者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文森特·鲁吉罗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德里校区荣誉退休教授,是国际公认的强调思维教学在教育中核心地位的运动先驱。他在大学毕业后曾经担任过四年工程师,主要从事时间和运动研究,致力于改进方法、设备和外观设计,并且进行标准的成本计划分析。这些经验赋予他对于创造性和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第一篇 背景 第一章 你是谁?  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影响  操纵的“学问”  心理学的影响  成为个体  应用练习 第二章 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心智、大脑,抑或两者兼有?  批判性思考的定义  批判性思考者的特点  直觉的作用  批判性思考的基本活动  批判性思考与写作  批判性思考与讨论  避免抄袭  应用练习 第三章 真理是什么?  究竟始于何处?  不完善的感知  不完善的记忆  有缺陷的信息  即使最明智的人也会出错  真理是发现的,不是创造的  应用练习 第四章 认知意味着什么?  认知的必要条件  检验你自己的知识  我们如何知道  为什么认知是困难的  一个警示故事  信仰是一种形式的知识吗?  知识的障碍  应用练习 第五章 你的观点有多少根据?  可能出错的观点  关于道德问题的观点  甚至专家也可能出错  错误的种类  有见识的对无见识的观点  形成正确的观点  应用练习 第六章 证据是什么?  证据种类  个人经验  未公开的传说  公开的报道  目击者证言  名人证言  专家意见  实验  统计资料  调查  正规观察  研究评述  评价证据  “充分”证据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应用练习086第七章什么是论证?  论证的各部分  评价论证  比较困难的论证  应用练习第二篇 易犯的错误 第八章 基本问题:“我的更好”  自我中心的人  族群中心的人  控制“我的更好”的思维  应用练习 第九章 立场的错误  视角匮乏  无根据的假定  要么/要么观念  盲目遵从  绝对主义  相对主义  支持或反对变化的偏见  应用练习 第十章 程序错误  有偏见的证据考量  双重标准  草率的结论  过度概括和刻板成见  过度简单化  事后归因谬误  应用练习 第十一章 表达的错误  自相矛盾  循环论证  无意义的陈述  误用权威  错误类比  非理性的诉求  应用练习 第十二章 反应的错误  自动拒绝  转换话题  转移举证责任  “稻草人”  攻击批评者  应用练习 第十三章 错误组合  立场的错误  程序的错误  表达的错误  反应的错误  简单的错误组合  有关术语的明智观点  应用练习第三篇 策略 第十四章 知道你自己 第十五章 敏锐地观察 第十六章 选择一个议题 第十七章 进行探究 第十八章 形成判断 第十九章 说服他人注释索引

章节摘录

如果我们可自由地拥有一种观点,那我们也许会试图推断它一定是正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由社会的基础在于这样的明智观点:人们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去思考自己的想法并作出选择。但是,这个事实并不是说,他们思考的想法和作出的选择将都是合理的。批判性思考的基本原则就是,各种思想很少具有同等的性质。问题的解决方案从切合实际到不切实际之不等,信念从有根据到无根无据之不等,论证从符合逻辑到不合逻辑之不等,观点也从有见识到无见识之不等。批判性思考的任务是把较有价值的与较无价值的区别开来,并最终确定最佳者。观点有可能出错的证据俯拾皆是。周末酗酒者通常认为,只要他在周一至周五不喝酒,他就不是一个酒鬼。在油量指针指到零时继续驾驶高耗油车的某人,也许认为指针显示的问题还可以撑过下一个50英里。16岁退学的学生可能认为,早点进入就业市场最终能提高就业保障。然而,无论如何深刻地、真诚地持有这些观点,他们还是错了。研究表明,人们甚至在特别努力地进行客观判断时,也可能出错。有时,一些错误是由如此微妙的想法引起的,以至于人们并未意识到它们。例如,前面介绍了品尝者的咖啡选择,对咖啡进行检验并对样品贴上三种不同的标签——棕色、黄色和红色。喝了贴有棕色标签容器内的咖啡的人们说它太强烈,致使他们彻夜难眠。喝了贴有黄色标签咖啡的人们认为它微弱、索然无味。喝了标有红色标签咖啡的人们则说其强度恰到好处而且味美。尽管如此,所有三种罐中装的咖啡却是完全相同的。人们无意中受到了标签颜色的影响。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学生们长期以来尽情享受本教科书(我使用它已长达10年)……学生们热爱本书(诚实),他们声称自己在(使用本教科书的)一个学期中实际所学到的比在大学的任何其他学期要多。我将此(来自学生的绝佳推荐)视为对本书的质量振奋人心的赞赏。  ——John A,Garcia Cerro Coso Community College我的学生发现本书很值得一读。我的一名学生在开始本学期之前通读完本书后说,她在开始阅读本书后几乎就不能放下了。我也喜欢本书作者鲁吉罗对于人们在批判性思考上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广泛存在的对于清晰、健康的思考的心理障碍(对它的抵触)所作的常识性的处理方式。我对各章章结尾的应用练习也感到幸运。使用这些练习时,我在激发生动的讨论上几乎未遇到什么麻烦。  ——Michel Small,Shasta College我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想为一年级新生的课堂选这样一个课题,它让他们觉得有趣和有用,并且超越这个具体课程的界限。许多学生认识到这种信息的“便携性”,并在数年后告诉我这一点。  ——John F. Augustine, Delta College

编辑推荐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8版)》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超越感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1条)

 
 

  •   人生需要智慧,智慧始于思维,思维发端于问题。智者不同于庸者之所在,并非知识见地之多寡,而在于能否于庸人司空见惯中发现不同,发现问题。所谓“学问学问,贵在发问”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无论是研究、治学、或是日常生活,在“其然”之背后都蕴涵着“所以然”,学问和智慧恰恰就在这“所以然”之中。但是,要想把握这“所以然”,就要时常抱有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的问题意识,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本《学会提问——批判性思考指南》是个不错的参考,能够启发你去提问,去怀疑,去思考。只要你问了、疑了、思了,就在增长智慧。
  •   非常通俗易懂的批判性思考启发书,能够帮助我超越感觉,变得更加的觉醒
  •   感觉自己缺乏批判性的思考,所以买了来读,但感觉一般吧,可能是翻译的不好的原因
  •   纸质很好、光滑,看起来很舒服。内容深入浅出,引导人思考。
    是一些大学的教材,教给人思维的方法而不完全是学术知识。
    是本好书。
  •   独立思考 批判思维 以前没有过意识 现在要恶补恶补
  •   太需要批判性思维了,学学吧
  •   系统阐述了批判性思考
  •   关于思考,关于思维,关于判断,关于鉴别,这本书研究完,会有更多的认识。
  •   大部分人都知道要保持体形必须坚持锻炼,殊不知保持清晰的思维同样需要努力锻炼。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很多惰性思维的例子。人们有时懒得思考,还往往得意地告诉他人自己的思想有多开放。
  •   我们需要批判思维,创新需要批判思维
  •   复旦出的这本书很期待啊,希望可以为自己训练逻辑思维起较大作用,在生活中能明辨利害关系,有助于自己的写作和学习。
  •   很实用,提高思维质量
  •   增强思维能力的好书。
  •   思维就是软件,硬件再好,没有好的软件业难成大事
  •   与L.S.斯泰宾的《有效思维》堪称知己,这两本都是经典!感谢译者!
  •   很不错的书,不过要善于看书思考,理论性较强。
  •   很好的一本書,能幫助個人對邏輯思考條理化的進步。
  •   值得研究,细读的一本书,不知道是不是美国的教科书,总之,值得!
  •   帮助你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书本内容充实,值得一读!
  •   对工作很有用,怎么对人进行专业的提问,书里给了很多的启发
  •   很严密的训练 有时间有精力的话就好好看看练练 帮助很大
  •   看着书名,就想买的一套书,喜欢对人的内心进行剖析.
  •   值得国内大学生走向社会必须补的课.
  •   译文差点,看了pdf版的,又买额纸质版的
  •   只有读过才知道这本书多么的经典
  •   很好的一本书。是老师推荐的,没有失望,非常好!
  •   国外的书和国内的书区别还是很大的,赞一个
  •   正在看 是非常好的书 也正常同时读英文版 推荐
  •   一本哲学问道很浓郁的书,可以看看。
  •   很好 。。。。。。。。
  •   有条件还是看原版
  •   应该仔细品读
  •   好书~!!!!
  •   一本很有思想深度的好书!
  •   中国人就是缺少这个
  •   不错,值得推荐,keeley和Browne的《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也可以看看,不过没有《beyond feeling》翻译的好。
  •   老师推荐、不错
  •   very good, worth re*****
  •   这是一本好书,视野不同,角度不同,值得一读。
  •   纸质略薄,运送保护一般。发货慢
  •   我是在学校图书馆看的,看过之后就打算买一本!值得拥有。
  •   批判性思维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否则很容易**,没有自己的观点,跟着别人走。书中的内容很丰富,提供了大量的例子来训练批判性思维
  •   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掌握批判性思维的精华,不错
  •   很好,每个人都应该要学习批判性思考.
  •   挺能锻炼思维的。
  •   这本书看了一部分,感觉写的很散,刚开始没个总纲,上来就讲各种西索的概念
  •   本来非常好的一本书,但是翻译过来之后变得有些词不达意,严谨和通顺程度都受到一定影响也不怪译者,应该怪自己英文水平一直没提高,,没办法看原版;看来语言关还是必须得迈过去
  •   我希望这类书只把重要的和实际案例包含进来就可以,不要为了凑字数把书加厚
  •   不错的书,很对我的口味。与逻辑学有关,但没有逻辑学中大量的符号啊、法则之类的东西,读起来不头疼
  •   里面的内容还行,不过可能因为作者从自己国家的角度出发,所以有些地方不适用,主要是没有那种资源,不过还是有启发性的。
  •   很喜欢这本书 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看
  •   昨晚订的,今天早上就到了!!超快!!为了这个速度就赞一个。书还没有看,是财大法学院院长推荐的,应该会不错吧。
  •   有点高深啊,不过时常磨磨脑子挺好的。。
  •   还没有看,值得期待
  •   有启发,。
  •   三折买来的,算物有所值吧,帮朋友买的,内容怎样就不知道了
  •   还没看,期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国际公认的强调思维教学在教育中核心地位的运动之先驱、纽约州立大学荣退教授的代表作,出版近40年,在欧美大学影响广泛,已出至第8版。
  •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看到了《经营未来——商政军界的巨人们是这样思考的》,感觉《经营未来》的内容全面深入得多,而且由于作者不是外国人,所以其阐述的语言风格更适合我们阅读。可以摘录几句如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厌恶的东西,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些人却不能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不愿意正视、承认和接受自己厌恶的东西,甚至排斥、贬低它们,而偏袒、抬高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在设想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时,有些人就不愿意设想不利的可能,结果因疏于防范而导致失败。
    创新最大的障碍是自以为是,只有否定自己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和创新。而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些经过长期熏陶形成的固定观念和原则,它们往往以让人难以觉察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态度和行动等,必须通过反省、反思才能发现和改正;这些观念和原则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正确的观念和原则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及决策创新,错误的观念和原则却会使我们的决策产生错误。
    所以,我感觉这本书可以读读,但更推荐《经营未来》。
  •   这本书提供了批判性思考的一种整体角度思路,前半部分讲的是概论,与哲学牵连比较多,但是实用性不是很强。后半部分还可以,可能是个人口味不同,觉得书还算过得去吧。
  •   还是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只是读起来不是很顺利
  •   发货挺快的,但感觉印刷不是太好,没有塑封
  •   书的内容尚可,但翻译的太差。译者很明显没有很好的理解作者原著,很多地方都是直译,如果你对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缺乏研究的话,会读的很糊涂!
  •   没有期待的好,有些小失望。
  •   确是翻译不咋地,意思表达不太清楚
  •   这么好的一本书又让翻译给毁了。通篇的翻译都让人感觉特别的生硬,更不爽的是还有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看着那叫一个不爽,有条件的还是看英文版去吧,别让自己给恶心着了。随便举几个例子,英文参考Amazon.com的试读http://www.amazon.com/Beyond-Feelings-Guide-Critical-Thinking/dp/0073535699/ref=pd_cp_b_0#reader_0073535699。英文P4:Suppose someone asked, "Who are you?" it would be simple enough to respond with your name.(假如有人问“你是谁?”最简单的回答莫过于把你的名字告诉对方了。)中文P5:假如有人问:“你是谁”,回答姓名会是足够简单的方式。Google翻译:假如有人问:“你是谁?“这将是足够简单回应你的名字。英文P4:To provide all that information would be quite a chore.(要提供上面的信息就已经是很累人的事了。)中文P5:当然,提供所有的这些信息相当地会是家务杂事。Goo...gle翻译:为了提供所有这些信息将是一件苦差事。英文P4:You are not only a member of a particular species, Homo sapiens, but also you exist at a particular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species.(你不仅仅是“智人”这个特殊物种的一员,而且所处的也只是这个物种进化历史之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时刻。)中文P5:你不仅是一个特殊物种类“智人”的成员,而且存在于该物种历史的一个特定的时间,生存在地球上的一个特定的地方。(注意那个“特殊物种类”的“类”字,可不是我抄错了的 囧)Google翻译:你不仅是某一物种,智人的成员,也是你在某一时刻存在于物种的历史。 阅读更多 ›
  •   冲着内容买的.结果发现了很熟悉的翻译,叫洋式中文吧,应该是出自复旦大学的一些年轻的研究生之手吧.我总相信中国人是可以学好英文的,至少复旦的教授们应该水平不差,但这个版本的翻译只能让我感慨,国内的社会科学真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连本专业的人对本专业的词语都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的话,怎么好叫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拜读跟学习呢.
  •   在看英文的电子版,感觉很不错[...]
  •   在《学问提问》、《逻辑的力量》、《批判的思考》和《超越感觉》这四本教授批判性思维的书中,《超越感觉》也许不是最深入的,但其提供的思维视野可能是最广阔的。中文版的翻译,在部分字句上的确存在语义不明,句法矛盾的情况,但这点瑕疵并不影响整体的阅读。作者的写作态度真诚、审慎而谦虚,清晰的行文思路,生动地呈现思维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技巧,读到部分的字句会产生一种怦然心动的喜悦之感。这些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当且仅当读者在阅读之后进行反复的实践操作才能提升至理性的思维。
  •   很想看,很想买,不敢买,这样的翻译质量。
  •   翻译的太差了,大家还是看原版的吧,例子我就不举啦,已经有人举了。伤心啊!好书翻译成这样,里面还省略很多词不翻译出来!
  •   解答我对自身存在的不少疑问,如同题目所写的,内容很丰富,当初是我哲学课的老师推荐的,希望我这么说不要把本来想买的人给吓跑了。不是那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快餐书(随便得举举例子,随便得得出个结论忽悠忽悠),我认为本书是很严谨的,谨以此推荐给爱智慧的人们。
  •   这本书很早就买了,相当受用,虽然翻译有些地方比较拗口,不至于影响阅读和吸收,大家都有判断能力吧。这次多买几本,送给下属看看。
  •   很喜欢这本书,不过翻译的很多地方不太好理解。
  •   理性啦理性,看了会对自己的思维有个新认识啦
  •   1.苛求翻译质量的,吹毛求疵了,反而影响自身的吸收反省。2.既然能在市场中经得住考验,出版到第八版,必然有图书市场的真空。3.不是我们没有思想,而是我们不愿意主动思考,连买个书都要参考别人的说三道四,还有什么事情是你自己能做主张的?4.好书,就是要你重新从头做人。
  •   不錯,質量內容都好,哲學之樹長青!!!
  •   这是一本好书,所以它的内容一定很好
  •   书写的很好,不过寄过来之后发现书本身有点被折到,外观不完美
  •   批判性思考的核心内容是合理地“质疑”。质疑包括质疑别人也包括质疑自己。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并利用一些批判性思考的技术,来产生并获取比较公正和客观的观点。这本书的优点是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每一节后的练习题都相当有意思,也相当有难度。缺点是在章节的组织上稍显散乱,并且练习题的都是关于美国的,国人做起来有点背景障碍。
  •   数的内容很棒,挺高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不再那么容易被广告迷惑。
  •   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好教材
  •   十分棒的书本
  •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8版)
  •   超越感觉
  •   鹅vvv 低调
  •   这是一本较系统的教授批判性思考的书
  •   书不错,让你能够独立思考
  •      由于是看完《学会提问》后再看的这本书,所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感远远没有前一本那本大。但客观来说,这也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学会提问》相对来说更像一本工具书,叙述简洁易懂,直击要点,以具体简单的事例辅助阐述观点,每一章后面又附有练习和简析,容易理解和操练。
      
       而《超越感觉》则像一本教材:详细分析背景,讲概念,论述全面,也有丰富的事例和解析,章后也附有练习。但缺点是叙述冗余,对所举事例的解析深度不够(虽然事例倒挺多),而且课后练习没有解析。
      
       总体来说,《学会提问》挖得深,而《超越感觉》拓得广。如果你想快速学到东西,先看《学会提问》是个不错的选择。
      
       《学会提问》里讲到的内容,在《超越感觉》里你大致都能找到相类似的。但由于拓得广,《超越感觉》里面也有一些新的、值得关注的东西。比如“敏锐地观察”及“说服他人”这两章就挺有意思。(这些虽是老生常谈,但如果没有加以实践则只是一堆拉拉。)
      
       从《学会提问》里我学到的是“提问”,从《超越感觉》里我学到的是“观察”,下一本书会启发我什么?期待ing
      
      敏锐地观察:
      1、 聚精会神地实践如何接受感官印象
      2、 探寻事情的意义,考虑思想之间甚至是明显没有联系的思想之间的关联
      3、 每天留出特定的时间回顾你过去24小时所看到和听到的,问一下自己它意味着什么,它如何与其他重要事情相联系,以及你如何能利用它来改进自己或促进成就。
      
      说服他人:(看这章时想起一个案例,于是采用拆书帮的方法装模作样的拆了一下,怕麻烦就不发了。最近有点疏于练习啊)
      1、 尊重你的受众
      2、 理解你读者的观点
      3、 从你与读者共同的立场开始
      4、 采取积极的态度(构建自己的事项,而不是仅摧毁对方的事项)
      5、 尽可能让人理解你的论证(谨慎处理分歧点)
      6、 承认对方有道理之处
      7、 不要忽视任何相关事实(即使是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8、 不要用论证压倒读者
      9、 集中于最可能说服读者的论证
      10、 决不使用你认为不合理或无关的论证
      11、 为你的观点得到认可而容留时间
      
      
  •      这是一本介绍批判性思考的入门书,新手会觉得走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有一定基础者,也能在其中获益良多。
       此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的介绍,唤起读者对自己一贯思维方式的反思,帮助读者理解像个性、思考、真理、知识、观点、根据和论证等重要概念,而且这个介绍不是泛泛而谈的,而是有深度地揭示这些概念的来源,可能存在的偏见与误解等,通过这一部分,读者应该能掌握批判性思考相关的理论。
       第二、三部分以介绍应用步骤与技巧为主。
       第二部分介绍“易犯的错误”,虽然也涉及到逻辑学的一些知识,但此书更偏重实用性而非理论性,不会像《批判性思维教程》那样介绍三段式、中词不周延、否定前件等逻辑术语,而是从“我的更好”式思维开始,再将其他的错误根据其发生的时间进行分类,便于读者根据应用场景审视论述中是否存在错误。
       第三部分“策略”,既有全书最实用的部分,也是最遗憾的部分。学习批判性思维之时,最基础的一个问题就是何时应用批判性思维,何时按照感觉或者经验从事。理论上,对任何事物都可以应用批判性思维,但实际上,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凡事都全面思考一番,将会寸步难行,更常见的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极少应用到批判性思考。也许,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在准备接受一个观点之时应用批判性思考?因此,第十六章的“如何限定一个议题”和第十七章的“多少探究才够充分”是我觉得最实用的部分,但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如何通过一系列可操作步骤达到他展示出来的效果。也许,这是属于创造性思维的部分?
       至于第三部分的“知道你自己”和“说服他人”也是非常有用的,当然其中的内容在其他同类书籍也可以看到。
       此书出色之处还包括作者选取的例子和每章思考题,这些案例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批判性思考的应用场景。相比之下,《批判性思维教程》的习题偏理论和学术化;而《批判性思维 : 思维、写作、沟通、应变、解决问题的根本技巧》的思考题太过开放,要求读者自行寻找案例,比较困难。不过,也许是因为中美文化差异,书中所举的很多例子,包括宗教、政治、道德、法律等,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差太远,因此建议从我国的报章杂志书籍中寻找类似的应用场景。
       中译本确实有些瑕疵,最让我郁闷的是最后一章的“对方”写成“反对方”,而从文章意思来看,是对方提出论点,“我”是“反对方”,这确实影响了阅读,同时,也存在一点逻辑问题或者语法问题或者不易理解的行文用词,但总体而言,不失原意。对于普通读者,建议从中译本开始,倘若发现难以理解之处,再查阅原著。
  •      如何超越感觉?首要任务是打败“感觉”的自负。你可能会辩驳说:“我的感觉怎么会自负?我就不是一个自负的人。”那么你对你感觉的感觉,可能就是自负的。
      
       我们的“感觉”到底自负在哪儿?就在于我们常把感觉当作思考的成果。诚然,感觉有时候是与我们批判思考出的结果相吻合,但更多时候,感觉,是不准确的。我们的信仰、生活的环境、经历、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通常会使感觉不自主的带有偏见,所以感觉并不能自负地替代掉思考。
      
       如何打败“感觉”的自负?就如这本书所说,要转变思维模式,学会批判性思考。非批判性思考者的思维模式,常常是这样的:把判断建立在感觉上,而感觉通常是带有偏见的。基于这种判断,非批判思考者通常会预设立场,并在这种立场下,有选择的搜集证据,符合立场的就采用,通过这些证据,来支撑自己的判断。而且,非批判性思考者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嗤之以鼻,遇到不同的观点,第一反应通常使“如何反驳它”,而不是“仔细斟酌”这个观点,这容易造成自身观点极端化。文革中的红卫兵就是非批判性思考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看到“不顺眼”的人,就会预设立场断定他是资本主义的走狗。接着就从生活中搜寻可能显示他是“走资派“的证据,例如看了什么书,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而对其他有利证据置若罔闻。凭借这些捕风捉影的证据,红卫兵就可以批斗他。文革中,这种宗教狂热的非理性思维,荼毒了无数生灵。除了有偏见的选取证据,非批判性思考者往往会用设定与猜想来进行推理,例如一个演员的绯闻很多,就会猜想这个演员的作品欠佳。预设立场的、无根据的推测使得非批判性思考者离真理很远。
      
       不同于非批判性思考者,批判性思考者的思维模式就客观的多。当然在面对一个议题时,批判性思考者也有感觉,但他们可以反躬自问,检查自己的感觉是否被其他因素所影响,形成偏见。他们不会去预设一个立场,而是强调证据的考究。不预设立场,并不是骑墙观望,而是积极的去考察证据。批判性思考者注重证据的考察,证据的质量与数量同等重要。在发现一个证据时,他们会反思,这个证据的来源可靠吗?证据的提供者有没有被环境影响,有没有偏见?证据是典型的还是独特的?在仔细考究证据之后,批判性思考者就会用这些证据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更接近事实。
      
       如今,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意识到批判性思考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但很多人仍会不自觉的滑入偏见之中,包括许多极力倡导批判性思考的人。在思考中,我们极易犯的一个错误便是“我的更好”,武断的认为自己的观点比旁人好。这种思维尚属人之常情,每个人自然希望自己的观点是完美无缺的,但这不可能。“我的更好”思维妨碍了我们进行更全面的批判性思考。觉得我的更好,自然就听不近其他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可以完善自己的观点。不仅听不进,还会竭力反驳,这时可能会出现其他批判性思考所不能容忍的错误,例如套用双重标准,对自己对旁人实行不同标准。上升到人身攻击,错误的把人本身与其观点混为一谈。揣测其动机,把其动机与观点视作一物。这些错误,在中国所谓的左右派论证上表现明显。例如某些自由派人士整天倡导言论自由,但只要其他人提出不同于他的观点,言论就变为“不自由”了,大加攻伐,人身攻击,恶意推测其他人为五毛。我不否认左右派中有真正的批判性思考者,但这些双重标准、人身攻击的现象的频出,仍让旁观者汗颜。
      
       严谨克制的批判性思考者理应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在与对方论争时,要谦虚的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不会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批判性思考者首先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的观点与立场,承认其合理的一面,尽力的去寻找共同立场。你可能会觉得这是懦弱的表现,但这只是思考者理应具有的谦卑,懦弱的表现是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批判性思考者不会。他们会仔细考究对方观点的前提、证据、推理过程及结论,指出其不合逻辑之处。用积极的态度去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用合乎逻辑的论证说服对方,表达上也会克制,不会太绝对,太极端。这种态度才是合格的批判性思考者应有的。
      
      
      
  •     这是我今年看到得最好的书之一。看过之后买来送人,也不遗余力的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几乎每次重读其中的篇章也总有新的收获。
      
      一本讲思维的书,大量讨论了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信息量交错庞杂得令人吃惊。它该被划分在哪个学科分类?关上书页,这个闪过的念头倒把自己问倒了。底页上“哲学.通识”几个字才解了惑。毕竟与学校中接触的有限哲学课程大大不同。尽管哲学史的课程能让人记住许许多多闪光的名字和想法,却并未引导我怎样客观的探索思考本身。而体味思维的乐趣,挑战固步自封的认知领域,尝试与人分享,称得上Philosophy“爱智慧”的本义。
      
      全书分作三个篇章:背景、易犯的错误和策略。
      
      开篇“背景”对思考本身、思考的主体“你”、认知过程及论据论证等支持因素做出了相应的定义和介绍。
      
      第二篇“易犯的错误”指出:基本问题在于固执的观念“我的更好”,立场、程序、表达、反应和错误组合也都有可能阻碍思考。
      
      终篇“策略”配合一些实际议题或提问引导读者进行自我了解、敏锐的观察、选择议题、进行探究、形成判断和说服他人。
      
      也许是作者的工程师背景,也可能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精神使然,个人认为作者对于“行”的强调不亚于“知”。从整体结构来看,作者并没有把笔墨仅停留在介绍背景和指出问题,最后一篇“策略”对帮助读者在日常学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就怎样解决实际问题给出了建议。另外,各个小节后都附上大量讨论题目,指引读者主动突破单一渠道的知识获取。同时这些题目覆盖范围非常广泛。从身边的操作性问题,如“孩子多大能打屁股?”到一些宏观问题,如“是否各国将领土主权交给联合国更好?”都有涉及。
      
      事实上,作为一名读者,我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经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方面,原有的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知识消减了我对书中提到的许多现象和问题的新鲜感。尽管我也仅仅是了解这些问题而不是能够规避。而另一方面,近期对“实用性”的意识也是引导我关注点的重要因素。知识脱离实际,恐怕是许多刚出象牙塔不久的年轻人的苦恼。甚至不仅局限在文史类专业的学生,一些实用性学科的毕业生也是如此。难受的不仅仅是学生们,学校年年为就业率发愁,而企业不停抱怨还需要进行公司培训才能让他们真正有可能胜任工作。陷于这种状态,我个人更倾向于将本书作为一本实践指南,借助书中的一些工具型提议让自己更好的思考。
      
      那么,怎样的人才是一个批判性思考者?作者列出了许多特质,我个人归纳为这样几点:
      1.以诚待己,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性。
      2.保持开放性和好奇心,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即使并不同意。
      3.寻求平衡,认识到极端的观点很少正确。
      4.积极主动,迎接复杂的问题并准备解决它,
      5.控制自己的思想,积极或消极的运用心智,而不是被感情所控制。
      
      
      坦诚的面对自己和他人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承认自己的局限和能够倾听他人的想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对的时候,不大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优化,也失去许多获得有用信息的可能性。反过来,站在提供信息一方的角度上,接受者的态度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谈话是否能够深入。想象一下,当自己提到一件事情或一个想法,就立刻被人打断或被铁板钉钉为错,继续和他讨论的意愿估计几乎为零,内心蒙上的阴影恐怕能深重到直接阻碍下次的沟通。
      
      理性的摁住自己的反应并不容易。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都会在当下产生第一印象。这种直觉来源于我们已有的认知和经历,能帮助我们快速形成判断,却不一定正确。扭曲的记忆和根深蒂固的偏见也是热爱捣乱的帮凶。因此,能够适时提醒自己验证原有的观点是否正确,才有真正了解的可能。
      
      书中的这个部分可能受篇幅所限,内容提供的并不详尽。印象中几本心理学科普书籍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象与骑象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几本书里或是完整的讲述了实验内容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结论的前因后果,或是提供了题目让读者受测知道自己多容易犯错。
      
      除了上面提到的认知上的错误、表达和反应不当也会产生问题:讨论了半天发现几个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风马牛不相及,或是声音大的更占上风而内容却毫无道理。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一些简单的指导原则帮助读者达成“更文明、有意义和富有成效的讨论”:
      1.提前做准备。
       考虑自己的已有知识,再花时间扩展知识。
       尝试预测可能会出现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其优劣。
      2.设定合理预期。
       很少有人能短期改变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当众讲出的话。面对质疑,最好优雅的做出反应。
      3.抛弃自我中心和个人议程。
       个人中心易导致不愿倾听他人意见或人身攻击。
      4.起作用但不主导一切。
       健谈的人需要多些克制,而节制的人需要承担责任表达观点。
      5.避免分散注意力的讲话习惯。
       突然跳转话题或者嗯嗯啊啊都容易打断他人的思绪。
      6.积极的倾听。
       努力进入演讲者的思想架构,理解每句话,并上下联系起来。
      7.负责任的判断思想。
       对不熟悉或意见不同的观点要特别小心,这是最易拒绝公正听取的观点。
      8.抵制喊叫或打断的冲动。
       给自己定一条规矩:不要以不可反对的方式表达异议。
      
      
      “既……又……”和没说是一码事吗?
      
      
      二者皆有的说法有时非常恼人,相传克林顿也曾戏称谁能给我一个一只手(one hand)的经济学家,不要那个on the other hand。
      
      不仅明年的股价房市要涨要跌讲不明白,各个学科内部好像也都有自己两难的问题。念书的时候关于个性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可以算是一个。中国的“性本善”“性本恶”也好,西方的“白板说”也好。吵到现代,
      著名的明尼苏达双生子实验一度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又有新研究证实同伴影响对青少年发展的首要作用。以至于目前主流心理学给出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中庸观点。我原来嘀咕着这种论调说了和没说一样,套萧伯纳的话来说,“先生,两样都有那么一点。”可以一言万当,交出一个得分的答案。
      
      今天再看,受时空和已有知识的限制,研究或讨论本身很难立刻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定论。但逐渐扩充的过程至少没有让我们对问题的理解留在原处。不单通过实证和讨论来下结论,做决策这件事情也可以有多个选项,寻求一种单一解释或解决办法更像是智力偷懒。何况分析情势和做出决定几乎只是热身运动,开始着手才是踏出的第一步,而后面遇到各种问题要不要解决、怎样解决、解决一次失败要不要继续等等考验才是对意志与智慧的真正挑战。
      
      
      积极主动
      
      
      个人倾向于将这一要求看做一个泛化的概念,而不是仅针对成为一个优秀的批判性思考者的重要因素。今年的经济学诺奖都可以被解读成主动争取更可能追到匹配度最高的姑娘,更不要提申请学校和找工作。积极主动能不能达成所谓成功幸福不得而知,但尽力而为至少能省掉许多悔当初。
      
      任何一种特质,应该也逃不了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先天的基因组摆在这里,普通人只怕没机会改写了。后天因素若是悲观来看,身处哪个时代,生在哪个国家,主流媒体和大环境宣扬些什么由不得自己。不过,作为认知主体的“我”,选择性的接受了环境中的一部分信息,同时也根据脑内的信念塑造自己的行为。前几年红透各大书店的《秘密》也就是这个道理,讲的严肃正经些就是“自我实现预言”,不过对忙得焦头烂额的上班族和家庭主妇,恐怕“吸引力法则”的说法要容易接受多了。
      
      秉承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成为个体”一节中,作者给出了如下指导原则:
      “1.把你对任何人、议题或情势的第一反应看作是尝试性的。
       2.判断你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反应。
       3.考虑你有可能对这个人、议题或情势做出的其他可能的反应。
       4.询问自己是否还有其他比你的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
      
      这些自省对我而言提供了一种自我分析和优化的选择。这里个人认为还可以补充,比如后期尝试询问朋友、真正执行思考后认为更好的反应、尝试之后再不断调整反复思考等。
      
      
      理性是最优选项吗?
      
      
      在一些科幻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被剥夺感情机制的角色,任务达成率高,没什么烦恼,我自己有需要完成的任务时倒希望自己也有这本事。不过转念一想,这帮家伙当然也没高兴过,何况怎么看都不是正常人类中的一员。
      
      而广大人类同胞恐怕都得接受日神和酒神的问候。比如我写这篇读书笔记,正经八百的总结框架内容写的我困意连连,偶尔撒欢儿似的想哪写哪就精神抖擞。回神再看,优劣都很明显,严肃讨论时内容更严谨,但可读性偏差,我自己都得捏着鼻子才能看第二遍。而随心所欲式写法无疑从写到读都更畅快,可表达上更易产生歧义,重点也不突出,一段写完发现讲了几个问题,个个都没讲清楚。
      
      书名《超越感觉》(Beyond Feelings)将感觉放在了理性的对面,作者在书中也明白提到,情感等因素也事关重要,但这并不是这本书要讲的问题。而在我看来,作者虽没有正面拿出概念细细讨论理智与情感,却没有回避感觉这个相对飘渺的角色。他像是不断告诉我们,哪些感觉会干扰你的判断,哪些情绪容易在自己或对话者的身上出现,有时要绕开它们,有时要安抚它们。最后一章中作者举了个例子讲学生怎样和学校食堂提改进意见的,很值得一看。
      
      几项“说服他人”的原则:
      1.尊重你的受众。
       认为对方愚蠢或不坦诚,这种态度极可能被对方察觉。而如果没有证据,给对方打上愚蠢的标签是无理由的。如果有证据证明,和他们讨论则是无必要的。
       考虑影响受众看法的所有因素,包括年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个人经验等等。
      2.理解对方的观点。
       人们都易有“我的更好”的态度,他人的不承认会让他们感到被冒犯。
       知道他人的观点才可能影响他们。
      3.从共同的立场开始。
       开场的反对假定了对方是持有某种观点的,而事实并不一定和所想一样。
       若将受众推到对立面,他处于防守方已是好的情况,更糟的是他可能采取敌对的反应。
      4.采取积极的态度
       只要有可能,就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摧毁对方的。
       反驳对方观点时就像不停在说“你是错的,你是错的,你是错的。”而平心讲述自己的看法则是告诉对方“这里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5.尽可能让人理解自己的论证
       分歧点是说服的最大障碍。
       夸大其词提供给对方反驳的绝好机会。选举辩论中有些就是如此。
      6.承认对方有道理之处
       牢记:没有一方是拥有全部真理的。
      7.承认相关事实
       论证不是为了击败对方,而是为了获得真理。
       遇到不支持自己观点的可靠论据时,承认它并修改自己的看法。
      8.不要用论证压倒读者
      9.集中于最可能说服对方的论证
      10,。绝不使用自己认为不合理或无关的论证
      11.给对方时间让他们接受你的观点
      
      在这本书的评论中看到一篇吐槽翻译的,也很有意思。不同于许多常看到的“读起来不舒服”、“我就是不喜欢”等无根据的情绪表达。这篇评论举出好几个具体例子、给出出处、标明摘抄段落在不同版本的书中出现的页数、同时放出英文原文、中文版翻译、评论者翻译和Google翻译等几个版本,高下对错立现、省掉许多口舌又极有说服力。我想,这应该就是具备批判性思考意识的读者的表现吧。
      
      
      
      
      
      
      
  •     ”世界是一个未开放的花苞。真理裹在最里层。
      问一个“为什么”便拨开一层花瓣。
      我拨了一层又一层,看到含苞待放的真理,无比兴奋。“
      
      我曾经在日记里这么写到。
      
      现在我知道,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是没有思考力的人,就是站在花苞前,时而感叹世界的奇妙,时而懊恼世间的奇葩,但是没有深入地去问题,去探究,于是也只能驻足不前。
      
      在今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思考过程的乐趣。在讲故事前先介绍一下背景,我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在加拿大读研。今天需要跟老板meeting, 他期待我把我对硕士立题的想法告诉他,当然,是要用文字的形式。于是我就用一张纸,把自己之前粗略的想法写下来,然后自己按书中的方法去仔细考察每个细节,简单来说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问一些刁钻的问题,例如,这个模型合适吗?把X和Y放在一起会不会太牵强呢?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呢?如果信息不足,那么下一步自己该怎么办呢?需要找哪方面的文献呢?恩,就是”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如何行动“ 这样的思维模式。
      
      这个过程大概有半小时左右,中间的思维一直在走,没有间断过。相信很多人有跟我一样的体验。用一个英文词汇形容这种状态,那就是flow.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认识不断被深化,问一个问题,就逼近真相一步。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感觉有多么虚幻和不合理,需要严谨的思考才能得出经得住考验的结论。
      
      这时,我又想,为什么我之前很少有这样flow过呢?
      
      一是因为累,二是因为很多干扰因素,三是为了弄懂一些东西(主要指学术的东西),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有太多的friction, 阻碍着自己前进。(关于friction 的作用,请看
      
      http://updates.lifehacker.com/post/34850636076/stop-procrastinating-by-clearing-to-neutral?utm_campaign=socialflow_lifehacker_twitter&utm_source=lifehacker_twitter&utm_medium=socialflow
      
      此文让我受益匪浅)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总结了一下我的方法:
      
      1. 多运动,保持体力
      
      2. 吃好睡好,然后保证充足的精力去应付思考的任务
      
      3. 培养一种定力,让自己的关注力用在合适的地方,保持它持续一断时间。持续多久呢?把事情做到一定程度上。
      
      4. 做事情要有头有尾,减少下次再做的时候的friction. (为此,我就要考察下次再开始做同一件事时,到时会遇到什么friction?这要分情况讨论,以下只讨论用Evernote写笔记的事。
      
      5. 减少环境因素的干扰(这就要重读那本pomodoro (http://www.pomodorotechnique.com/)的书了)
      
      后记
      【在读自己以上的笔记时,我发现我自己身上有极强的反省能力,能够不带情绪,很冷静地去分析眼前的现实,然后用逻辑推理去解答自己的问题。我相信这是我的优点之一,恩,要发扬】
  •     原址http://book.douban.com/review/1704377/
      
        读完这本书花了我不少力气,但是感觉很值得。
        本书每章后面的application非常重要,反复练习,可以有意识地锻炼思维。
        我比较欣赏里面讲logical fallacies和hasty conclusion两篇。
        其实锻炼思维,客观地看待事物,用逻辑(推理)来判断对事物,是每个人人生必修课,早晚都要学习的一门技巧。
        
        世界上有一个你永远都玩不腻的东西——你的大脑。一个人的经验值不可能覆盖你今后的人生所遇到的所有困难,所以逻辑是在你面对你不熟悉领域时,做出有效正确的判断的有力辅助工具。这就要求控制自己的大脑,根据事实来推理判断,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成见。
        
        很多类似的书籍非常之鸡肋和做作,因为教的都是末流技巧,而好书的作者会告诉你,“内功”才是决定本质的东西,我本人很欣赏的7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的作者也是如此强调的。
        
        总之本书的宗旨就是: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要想明白,想清楚,(我个人觉得“批判性思考”是个很垃圾的翻译),如何避免自己在思考过程因为想要走捷径而常常犯的错误。
        
        我就本书的结构,通过它的标题来解读一下文章:
        
        一.context
        1.who you are?
        individuality must be the habit of developing your own personal responses to people, issues, and situations, rather than mindlessly endorsing the responses you have been conditioned to make. These guidelines will help you achieve individuality:
        
        1). Tree your first reaction to any person, issue, or situation as tentative. No matter how appealing it may be, refuse to embrace it until after you have examined it.
        2). Decide why you reacted as you did. Consider whether you borrowed the reaction from someone else – a parent or friend, perhaps, or a celebrity or fictional character on television. If possible, determine what specific experiences conditioned you to react this way.
        3). Think of other reactions your might have had to the person, issue, or situation.
        4). Ask yourself whether one of the other reactions is more appropriate than your first reaction. And when you answer, resist the influence of your conditioning.
        
        
        2.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
        关于大脑:We now know, too, that each half of the brain has its own memories and its own train of thought. The left half deals mainly in word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alysis and logical thinking. The right half deals mainly in sensory image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ntui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什么是“想明白”:When we think critically, we judge the accuracy of statements and the soundness of the reasoning that leads to conclusions. Critical thinking helps us interpret complex ideas, appraise the evidence offered in support of arguments,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reasonableness and unreasonableness. Both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 making depend on critical thinking, as does the meaningful discussion of controversial issues.
        “想明白”的特点:One is that being able to support beliefs with reasons makes one a critical thinker.
        “想明白”的要求critical thinking depends on mental discipline.
        
        3.what is truth?
        
        The truth about something is what is so about it, the facts about it in their exact arrangement and proportions.
        
        借用《sen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的作者对principal的解释,principal是不会变的,以principal作为标准是永远不会错的,他就像一张你人生地图上的一个固定的点,假设你的地图是正确的,在实际的“按照地图”走向目的地的过程中,它就是大海中的灯塔一样的存在,问题是,你的确是知道地图上的灯塔在哪里(明明白白标着呢),但是现实中,这个灯塔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你对世界看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举个例子,比如说善良,你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对其的具体表现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善良”永远都是一个principal,是人类评判自己的不可改变的标准,而与你对他的看法无关。相对于truth,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事实无绝对”,社会各个领域对具体的真理的理解一直在变化,其实,变的不是真理,而是我们对真理的看法。
        
        4.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拿一个单词的拼写(spelling)做例子。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拼,那么是“不知道”。
        
        如果你说是spelling,其实并不确定它是否真的正确,那么也算是“不知道”;
        
        如果你说是speling,你说你确定这是对的,那么你还是“不知道”;
        
        如果你说,是spelling,并且你心中确信它是对的,那么是真正的“知道”。
        
        也就是说,真正的知道,要满足一下两点:
        
        1)你的“知道”的确是正确的
        
        2)你知道你的“知道”是正确的
        
        生活中,我们的知识很可能是1)/2)而不是1)&2)。这其实不算是真正的知道。
        
        
        5.how good are your opions?
        
        砖家的观点比较可信,但也不一定正确。要仔细判断。
        
        
        
        二.the problems
        1.mine is better thinking “我的”总是更好的心理
        2.resistance to change 不愿意改变
        3.conformity 屈从权威,盲从大众的想法
        4.face-saving 为了挽回面子而不得不坚持错误的立场
        5.stereotyping 成见
        6.oversimplification 将事物过分单纯化
        7.hasty conclusion 轻率就下定论
        8.unwarranted assumptions 无根据的设想
        9.logical fallacies 逻辑谬论
        
        三.a strategy
        如何解决思考方式的问题:
        1.knowing yourself 了解你自己
        2.being observant 做一个生活中的观察者
        3.clarifing issues 把自己要阐述的观点明确下来
        4.conducting inquiry 做深入的调查和数据搜集
        5.interpreting evidence 分析自己手头的资料,做出有效总结
        6.analyzing viewpoints 根据资料总结,一条条列出自己的观点,做出详尽分析,去伪存真
        7.forming judgements 形成自己对事情的判断
        
        4.the issues
        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所有案例和application里面的案例,要求通过讨论锻炼自己的criticle thinking。实践啦实践。
        -----------------------------------
        
        总结一下,思考的过程:
        
        一.首先,避免一上来就先设定自己的立场:
        1.mine is better thinking “我的”总是更好的心理
        2.resistance to change 不愿意改变(基于1.的想法)
        4.face-saving 为了挽回面子而不得不坚持错误的立场
        
        二.其次,避免因为想要走“思维捷径”,而直接得出hasty conclusion:
        3.conformity 屈从权威,盲从大众的想法
        5.stereotyping 成见
        6.oversimplification 将事物过分单纯化
        8.unwarranted assumptions 无根据的设想
        9.logical fallacies 逻辑谬论
        7.hasty conclusion 轻率就下定论
        
        三.应该先收集资料和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到自己的结论,其中涉及到:
        1.knowing yourself 了解你自己
        2.being observant 做一个生活中的观察者
        3.clarifing issues 把自己要阐述的观点明确下来
        4.conducting inquiry 做深入的调查和数据搜集
        5.interpreting evidence 分析自己手头的资料,做出有效总结
        6.analyzing viewpoints 根据资料总结,一条条列出自己的观点,做出详尽分析,去伪存真
        7.forming judgements 形成自己对事情的判断
        ---------------------------------------------
        
        用更简洁的话语总结一下,遇到一个事情,要发表自己的“判断”:
        1.保持客观立场,不对这个事件做出任何判断(不管是大众普遍认为的/权威说的/自己过去思考过并对其作出结论了的)
        2.搜集资料(基于事实的数据,理论,观察/倾听/试图了解发表这个观点的主体想要表达的含义和潜在目的)
        3.对资料进行分析,通过逻辑去推理和判断真伪,罗列出123的观点
        4.检验自己的观点,在心中用言语复述出来,若有说不清楚的地方,找出原因,着手解决。
        5.搞清楚了,综合自己的观点,便可以获得自己的判断——对这个事件客观真实的判断。
        
        
        
        
        本来说月中做总结的,拖到快月末了。
        
        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启发吧。
        我觉得没有那一本书会让人脱胎换骨,但是重点是,
        当你心中有这个意识了,
        就会不知不觉去关注它,
        通过特别的自我提醒和注意,
        可能就慢慢变成自己的习惯了。
        过程起码要好几个月甚至几年吧。
        希望大家喜欢。
        
      
  •      一、 提出恰当问题的技巧
       我提出问题的技巧基础:1、自身与此问题相关的经验;2、相关的知识存储;3、部分初级的思维技巧
       二、 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
       有难度,特别是从事费脑力低,琐碎,体力类事物时,头脑经常会被随意的、恍惚的景象漂移所淹没。虽然自己尝试过,但很难较长时间把自己的心智固定在于一个具体的问题上,自己地思考并形成判断。
       专题:自己的头脑被什么充斥?
       那些在我的脑海中游之不去的事物:
       我自己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脑海图景的出现规律,可以是我看到的电视剧、电影或书籍中的景象,也可以是我曾做过的事或即将,甚至是未做过的事,可以是我对别人的行为观察,或者是我自身天马行空的想象,总结有着几类:⑴电视剧、电影、书籍中的画面、情节⑵有关自己的事情⑶天马行空的幻想⑷对他人的观察⑸与自己的情感色调相适应的事件,如愉悦时对未来毫不根据的期望,或对自己有些夸大的自信和赞赏,悲伤时对过去挫折的回忆,对未来的绝望思考⑹掠过的,半生不熟的印象,那些我自己说不清的模糊场景
       这些场景的产生主要是跟我的心情和状态有关,脑海中图像的色彩和心情的色调是一致的,另外前后一段时间发生(或将发生的)的事件也会对头脑中的场景产生影响。
       虽然这些图景会伴随着我本身对其的思考出现,但这一种思维方式的效率并不高,而且难以被控制。所哟我必须探索出一种方式控制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无序,混乱的画面,即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
       有一种可靠的方式是专心从事耗脑力的工作,如解决有意义的问题,阅读,写作,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看电影,电视,或者游玩也是一种容易吸引人注意力的事,但因为此类事件对头脑的训练强度十分小,甚至是钝化大脑,故娱乐事件不在训练之列。
       三.以诚待己,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事,认识自己的局限性,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和无知,这是我在意识上一直都明确其重要性的事,但在现实中是否因为自己本身人性的劣根性当遇到自己的不足时盲目,逃避或自欺欺人,这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何客观的地观察自己的局限性,思考自己的不足?首先,应使自己身处于一个高标准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自己塑造,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树立一个高标准的参考标准,并且与自己时刻警醒,对照反思,学习成长。
       四.把问题和有争议的议题视为令人兴奋的挑战
       现在对待问题和挑战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但这时应难度级别而定的,对待稍微有难度并且自己有信心解决的问题,我会将解决的过程看做是一种期待和享受;但若是面对难度较高,自己第一反应是无从下手的问题,我的潜意识中就想逃避和避重就轻地寻找简易方式解决。
       其实从工作中的几次写材料的经历来看,对于写作的主体的第一反应都是无从下手和不知所措,虽然这与自己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培养有关系,但随着对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参考,材料写作并不如自己第一反应想的那么艰难。针对材料写作,文笔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但材料的收集,积累可以即刻着手的事。随着自己准备、学习的深入,一件事的难度会随之下降,并且处理过的事会成为下一次事件处理的基石,自己就会在这一个个基石的铺垫下学到更多,成长更快。因此,珍惜那些让你有恐惧之心,不想面对的困难,因为只要你决心克服,都会受益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忌:把问题和有争议的议题视为对自我的损害或威胁
       五、尽力领会复杂性,对其保持和耐心,并准备花时间去解决难题。
       这一点是我的软肋,处理复杂性,工作量大的事件常易消耗我的耐心,使我心情烦躁,结果可想而知,消极的过程不会产生一个积极的结果。我并不善于感受处理一件复杂,高难度事件的喜悦。也许这与我并不容易产生工作上的好奇心有关,面对处理任务中的问题,我经常会把其视为“阻碍、困难”,而不是自身“学习的机会”。
       解决方式除了改变自己对问题的定位外,还需要有众多辅助性解决手段,比如分解目标,工作软件,材料积累等促进性方式,因为积极性手段本身就会促进过程往积极方向发展。
       忌:宁可困惑不解也不努力搞明白
       六、把判断建立在证据而不是个人喜好上,只要证据不充分就推迟判断。当新证据揭示错误时,就修改判断
       避免个人喜好和个人情感影响自己客观独立的判断,虽然在意识上已经确立这点的重要性,但似乎大脑还是会不经意间受到情感的干扰,趋向于支持自己喜欢的,反对自己厌恶的,似乎情感中已经下了结论,我的大脑需要做的是只是为这个结论寻找证据。
       证据不充分就延迟判断,如何判断证据如何充分也是一门学问,但基于基本的逻辑学理论可以对得出结论的严谨程度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忌:把判断建立在第一印象和直觉反应上,不关心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并且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七、对他人的思想感兴趣,因为愿意专心地阅读和倾听,即使他们往往不同意他人的观点
       我若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特别是在对自己的结论有证据体系支持或是有感情因素的影响等情况下,对于自己观点相悖的结论总是会产生抵触情绪,对支持相悖结论的证据和逻辑也会逐一反驳。并不是不能反驳,而是如何在保持理智客观的前提下思考反思。至于对别人的思想(特别是反对自己的思想)感兴趣,是一项自己急需学习的事。
       忌:一看到不同意见,就像“我怎么能够反驳”
       八、认识到极端的观点很少正确,所以避免它们,践行公正性并且寻求平衡的观点
       这一点我做得比较好,大概与自己的性格有关,自己本身就不是一个倾向于极端判断的人。
       九、践行克制,控制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受感情所克制,三思而后行
       如何避免自己沦落为情绪的奴隶?除了在书本和思想上吸取精华,重塑思想观念外,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亲力亲为地实践,有意识地去缓解和克制自身产生的不良情绪,只有在一次一次不间断地控制自身情绪的实践中,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才可以走向真正的成熟。
  •     ⒈你对任何人,议题或情势的第一反应?
      
      ⑴判断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
      
      ⑵判断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
      
      ⑶考虑其他可能的反应?
      
      ⑷询问你自己是否是还有比你的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
      
      
      
      
      
      ⒉ 观察一部电影,电视剧等一个小时,分析剧中是如何刻画男人和女人?
      
      ⑴注意重要细节
      
      ⑵判断所传递的态度和价值观?
      
      ⑶记录观察心得,以备以后参考,讨论
      
      
      
      ⒊你是如何获得你特有的认同因素﹣情感,偏好态度 ?
      
      
      
      ⒋是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因素素造了你?
      
      ⑴务必包括特殊的,一般的,微妙的,明显的因素?
      
      ⑵哪些对你影响较大?
      
      ⑶尽可能准确地解释这些影响?
      
      
      
      ⒌ 什么是思考?
      
      ⑴一个好的思考者需要什么样的品质?
      
      ⑵如何区分感觉和思考?区分我感觉和我认为
      
      ⑶感觉和思考的关系
      
      ⑷如何利用感觉促进思考?
      
      
      
      6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⑴如何提出探索性问题?
      
      ⑵批判性思考者的特征是是什么?
      
      ⑶如何提出恰当的问题?
      
      ⑷如何控制人的心智活动?如何控制自己的思想?
      
      ⑸根据好的思考者的特性主义逐一评价自己?
      
      
      
      
      
      ⒎反思自己聚精会神的能力?
      
      ⑴在思考重要问题的时候自己有困难吗?
      
      ⑵你是否常出现随意,半意识的影像漂移打断你的思考?
      
      ⑶在那些情况,情境下自己的思考能力较好?较差?
      
      ⑷自己最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分析原因?
      
      
      
      ⒏思考自己是如何处理问题和议题?
      
      ⑴你考虑问题或议题的方式存在任何模式吗?
      
      ⑵最先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一个形象,还是一个词?接下来出现的是什么?随后是什么?
      
      ⑶考察方式一:随意翻动一本书的任意页,挑一句话或一段话,阅读它,注意你大脑是如何处理它的?
      
      
      
      
      
      
      
      ⒐有哪些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⑴对一个重要的问题,利用图书,网络,寻找有见识的人等多种途径,找出涵盖这个问题的各种观点,评估每个观点的强项和弱项,得出最合理的观点,解释自己如何得出这一结论,为什么这一结论是最合理的?
      
      
      
      
      
      10 是什么阻碍了一个人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11如何检验自己的知识?
      
      ⑴你如何知道。
      
      ⑵你知道的和你表达的是否一致?
      
      ⑶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如何区别?
      
      ⑷判断自己是主动还是被动学习?
      
      ⑸为什么正确认知是困难的?会遇到什么困难?
      
      ⑹设定和猜想是妨碍知识的两个常见习惯,反思自己的思考?如何克服?
      
      ⑺ 如何区别你知道的,你设定的,猜想和推测的?
      
      
      
      
      
      12你的观点有多少依据?
      
      ⑴如何区分判断的表达和喜好的表达?
      
      ⑵观点常易受到四种普遍错误中任何一种的侵蚀?反思,检查自己?
      
      ❶人的本性
      
      ❷ 思维习惯
      
      ❸个人态度,信仰,理论
      
      ❹人际沟通和语言的局限性
      
      ❺一个时代普遍风气中的错误
      
      ⑶反思影响自己合理观点形成的其他阻碍?﹣做一个影响因素的清单
      
      ⑷如何克服以上的消极影响?
      
      ⑸如何支持自身的观点?
      
      
      
      13你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⑴批判性思考者是如何得出正确的观点的,反思非批判性思考者的思维模式?要具体分析过程,比较不同点?
      
      ⑵你是否能控制自己得出观点的心智体系?
      
      ⑶如何区分观点和事实?
      
      ⑷如何防止自己非理性地将印象非理性地转化为观点?
      
      ⑸你得出的观点有哪些信息支持,你是如何得出这些信息的?
      
      ⑹如何正确地辨识他人的观点?
      
      ❶一个偏好的陈述
      
      ❷一个慎思的判断
      
      ❸一个随意产生的看法或信念
      
      ❹一个固执坚持的立场
      
      ⑺怎样的方式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可靠?
      
      ⑻训练方式一,考虑自己或其他人形成的一种后来证明是错误的观点,陈述这个观点并解释它为什么是错误的?
      
      
      
  •     很多网友犯有书中提到的诸多错误,如总是坚定的认为“我的观点是更好的”,总是觉得反对自己观点的人都是有不良动机的或者较低智商的,总是为了面子不愿意承认自己可能具有的错误,讨论问题不是为了使双方共同获得对事实或真理更全面的了解、而只是为了打败对方,总是无视对不自己不利的证据,总是提出非常绝对化和过度简化的观点或解释,还经常犯了书中提到了很多推理的谬误。。。
      
      ps:我也是一个网友
  •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
      
      作者:文森特·鲁吉罗
      
      简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但是这种认知经常是不正确的。本书教给人们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主要内容是介绍批判性思考,常见思考的错误,批判性思考的策略。
      
      相关推荐:《学会提问--批判思考指南》《简明逻辑学导论》《系统化思维导论》
      
      笔记:
      
      背景
      
      1、你的观点易受什么影响?时间地点、大众文化、心理学、操纵的学问。
      
      2、什么是批判性思考?其本质是评价。用以检验观点及论据,并判断其正误的过程。
      
      3、批判思考的步骤:调查(找证据)、解释(判断证据的意义)、判断(得出结论)
      
      4、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本来就存在的,不因时间而改变的,人类对思想的最终体验。由于不完善的感知,不完整的记忆和有缺陷的信息,人们对真理往往持“所见即所信”的态度。
      
       5、为什么认知存在困难?未解决的元问题抵制当下的问题。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遗忘或拒绝。
      
      6、怎样形成正确的观点?了解观点如何形成。抵制把你的观点当作事实的诱惑。监控你的思想,防止非批判性默认
      
      7、怎么判断证据的充分性。①当一个证据允许做出正确性的判断时,认为是充分的。②如果达不到确定性,而对议题的某个观点已经显示出极大的可能性,认为是充分的。③在所有其他情况下,必须认为证据是不充分的。
      
      8、什么是论证?支持某个观点的推理过程或思路。
      
      9、评价论证的基本原则。①前提要么真,要么假②衔接前提与结论的推理要么有效要么无效。③正确的前提加上有效的推理等于合理的论证④不正确的前提OR无效的推理都认为是不合理的论证
      
      10、论证的困难。①论证的篇幅较长(总结时已偏离)②前提或结论无法确定③一个论证包含多个前提④同一主题的两个相互独立的论证都不合理(寻找其他论证)⑤存在有隐蔽的前提
      
      易犯的错误
      
      11、“我的更好”:自我为中心、自我群体为中心、
      
      12、立场错误:无根据的假定,要么/要么观念(假两难定理)、盲目追从,绝对主义(真理往往不确定),相对主义(对确定真理的含糊),支持或反对变化的偏见
      
      13、程序错误:有偏见的证据考量、双重标准(对两种思想存在苛刻和宽松的标准)、草率的结论、过度概括、刻板成见、过度简单化、事后归因谬误(对两件先后发生的事强加因果)
      
      14、表达错误:转移议题、自相矛盾、循环论证、无意义的陈述、误用权威、错误类比、非理性诉求
      
      15反应错误(迎合批评者的说法):自动拒绝、转换话题、转移举证责任(让对方来提供证据)、“稻草人”(强加给对方观点)、攻击批评者(对人不对事)
      
      16、几种错误的不同组合
      
      策略
      
      17、如何形成判断?①评价证据②评价信息来源的论证③做出重要区分
      
      18、如何表达判断?①力求一个平衡观点②处理论证合理的可能性③主语适当的具体④谓语准确⑤包括所有适当的限定语⑥避免夸大其词
      
      19、说服他人的指导原则.①尊重你的受众②从你与读者的共同立场开始③采取积极的态度④尽可能让人理解你的论证⑤承认对方的有道理的地方⑥理解读者的观点⑦不忽视任何相关事实⑧不要用论证压倒读者(防止绝对主义错误)⑨集中最可能说服读者的论证(避免证据过多)10绝不使用不合理的论证11为你的观点得到认同而留时间。
      
  •     这是本训练思维的好书,至少对于我个人而言是非常有用的。
      
      其实在几年前我就渐渐感觉到人的思维真的是不可靠,有些东西可能你当初觉得确定肯定,后来再回想起来真是愚蠢无比。可能其中的某些观点并不是来自于自自己的思考而是不自觉的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往往觉得确实是自己的。
      
      举几个例子来说,读本科的时候武汉市政府要在武大门口修高架桥,当年我是很不赞同武大的做法的,在校内网上还和武大的同学争论。现在想起来当初的理由其实太过简单,来源于几篇文章几个媒体的片面之词,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或者是我以为自己思考了,其实是被别人的文章中的思考所引导,以为自己思考了;先入为主的坚持自己的看法,没有去仔细考量别人的看法,一心想反驳,在此过程中各种臆断和推论。
      
      现在再次回想这件事情,觉得最大的感触就是媒体对于自己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我现在不是很能理解自己当初的看法是多么的片面。
      
      另外举一个例子,也是本科时候的。那时候评院士的前期,我们学校的校长被别人说是论文抄袭然后很不光彩。其实是他带的博士抄了论文,但是现在一般都流行署名自己老师的。当时自己身为学校的学生,还是有点感情的,所以自己的初始的偏见很厉害,自己去看文章的时候也都是看一些支持校长的文章。
      
      现在看起来,当时的想法和做法真是很不理性的。我觉得自己的内心感情对于自己的判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这种情况下观点很容易局限。同时,也会导致不愿意全面和冷静的去考察问题。
      
      读了这本书,掌握后面的各种错误的分类我觉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理性思考的方法。自己做了一下关于以后我自己在思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也分享给大家。
      
      1.对于一个问题的自己的第一个看法一定不要肯定,而是要试图去寻找我又这个看法的原因。然后也要试着去找自己脑子中的另外的一个看法,然后比较这两个看法。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自己潜意识里不要因为结论而去找证据。
      
      举个老例子。北大的毕业生去卖猪肉你有什么看法。拿我自己做例子,我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SB多了去了,谁说就不能卖猪肉了。当然,不要就此打住,将这个观点作为自己的结论。因为这可能不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而可能是受媒体的影响,或者是我自己个人的情感的影响,或者是个人经历的影响。我觉得我的看法可能是受了一些文章的影响,但是时间很长,我记不起来了。我暂时还不能提供一个新的想法,但是我要对我刚才的观点做一些质疑。首先,为什么你确定去卖猪肉的那个毕业生是属于大学生里面的SB一类,然后,卖猪肉算是一种比较贱的职业么。就这么两个观点就可以促使我去仔细的查资料了。
      
      2.既然有了1作为基础,那么我就会比较不带有偏见,而会去寻找各种不同的看法也不会带不同的判断标准去看待他们。然后看别人的推论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对于一篇文章,看完之后我会去整理一下他得结论,他得推论的方法,然后找出其中的合理和不合理。
      
      还是以卖猪肉来说。可能有人说读了那么多年书去卖猪肉,钱都赚不回来。然后看他得推论,1读书是为了赚钱(可能是读书的部分原因)2卖猪肉不赚钱,所以不满。然后再针对这些观点做分析。
      
      3.自己平时要勤于练习,去回想自己前几年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或者干脆去XX年年度大事里面去找,然后想自己当时的观点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这是对于自己思维训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做出合理的改进和预防。
      
      这么试了几个,我自己觉得很好用。能够找出别人的论点,同时也很方便自己分析问题。当然,现阶段很容易找错……
      
      书里面还有其他的一些思考需要注意的陷阱和克服的方法,一一写出来太费事而且有些东西我自己也在慢慢学习。大家自己去慢慢看书和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吧。
  •      这样的书绝对要给五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实在太重要,能让你更理性的看待问题,分辨究竟哪些判断是有问题的,哪些才是客观的事实和结论。
       这本书看来是教材,有很多讨论题,没有相应的课程,读起来效果会打折扣,这就需要多看几遍,经常想想,让自己熟悉这些套路。
       本书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必要读一读,尤其是喜欢在网上打嘴仗的人,连一点逻辑性都没有,还有什么好谈的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