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云掠过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慕兰  页数:126  

前言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爱,可以保持多少年的时间?一个人离世了,另一个人可以怀念他多少年?——读了王慕兰女士的新书《随风云掠过》,心底升起这样强烈的感慨。这感慨促使我追问人类情感的神秘的极致;这感慨令我深深地浸润在某种古典情怀中,并无比地感动——1998年著名画家沈柔坚先生逝世之后,他的夫人王慕兰女士连续写了三本书:2003年的《往事如歌——与柔坚相依相伴四十五年》、2006年的《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以及眼下的这本新著。在那些平实亲切、娓娓道来的文字之中,我读出了满满的温情与炽烈。爱的能量在回忆、追述与缅怀之中一直释放、释放,温柔而绵长,像天空中闪烁的烟花,人们记住了它们的绚烂;像涓涓溪流,它重新回到著述者的源头,一颗心变得宁静、宽敞、包容而深邃。爱,从来不会因为表达而流逝消解,只会因为表达而获得永恒。而我们,在表达中升华了人性、情操、境界。所以,我崇拜的作家连岳要说:“爱是人唯一的救赎。”  他的画,他的创作,他的人生,他的朋友,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他走过的烙印,同时也是她留下的足迹。因了柔坚先生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艺术家,于是“谈笑有鸿儒”,他来往的那些画家朋友既是杰出的艺术家,又是言行脱俗、睿智幽默的性情中人。在《随风云掠过》中,我们读到了硬汉黄胄的热情豪爽重友情,程十发的机智幽默与过人才华,张充仁的聪明睿智与旺盛精力,江兆申的温文儒雅与学者风度,女画家贺慕群的朴实无华与创造精神,徐昌酩的从容淡定与情义无价,陈逸飞每年春节的年初一都会手捧一只大号的玫瑰花篮来拜年……王慕兰女士曾经记叙过对齐白石、刘海粟、林风眠、吴作人、关良、华君武、唐云、张乐平、吴青霞等的印象, “补充《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没有收入的艺术家的轶事,以了却我的夙愿”,这是写新书的目的之一。感觉上,《随风云掠过》中众画家的描述,较之前书更加生动、从容、细致。时间,缓释了收集与记录的急迫感;时间像一把优雅的大提琴,慢慢沉醉,才能将旋律发挥到淋漓尽致。  柔坚先生——主人公与周围画家交往、交谈的细节、音容笑貌.原来一直被夫人悉心观察着、珍藏着,他的欣赏也就是她的欣赏.他的评价也就是她的评价。一颗核心辐射出去,呵,众星斑斓,星光灿烂。王慕兰女士的一支笔,为我们留下了我们所仰慕的前辈艺术家的奕奕神采,珍贵友情。而她的心,因爱另一半而爱他所有的世界的女性的柔美之心,超越了文本的意义。  好喜欢书的后半部《童年伙伴“毛囡”》、《我当过文工团员》两篇长文。终于,作者开始叙述自己的人生。可以读作“婚姻前传”——她在他没有出现及出现之初时,一个青春少女的成长故事。关于他,关于她,像交响乐的两个旋律,并行着,独立着,直至最后完美交融。  《童年伙伴“毛因”》、《我当过文工团员》仍是朴实的文字,丰富的细节,纯真的情感。在作者是温馨的往事,对读者我们却是新鲜而感动。我喜欢王慕兰女士记载文工团团员的每一个名字、每一间宿舍、每一趟排练、每一次演出、每一场欢乐,以及她清晰记得的每一个人后来的变迁。“蓝色布料的列宁装,里面是白衬衣,背带裤,还有一顶八角帽。当我们换上新制服,戴上帽子,束好腰带,个个青春靓丽、飒爽英姿。”——又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穿列宁装的女文工团员王慕兰与新四军的画家沈柔坚,正是相逢相爱在那个火热的年代。  革命与艺术,前者要求忠诚、信仰与集体主义;后者要求自由、浪漫、创造精神。两者的结合是多么妖娆神奇。穿越过革命的浪漫主义,享受过革命的浪漫主义,那种极致而奇特的精神养料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吧?每每见到慕兰老师,发式精致,衣装优雅,除了欣赏她时尚的外表外,还惊讶于她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现在,有些明白了那双眼睛迥异于常人的光亮之源。  柔坚先生与慕兰老师的女儿沈黎写过一篇《爸爸的画桌》,当时读了印象极深。“爸爸从来没有正规的画桌。爸爸总是在下面堆着书报杂志、上面放着他物的桌子上画画。爸爸永远非常满足地在非正规的画桌上画画。”没有正规的画桌,却不妨碍画出伟大的作品——人生也是如此啊!爱别离是骤然间的,相守终生的愿望并不能实现。人生是无法去“正规”地策划、“正规”地等候的,但这不妨碍彼此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读了书中的压轴之作《不了之情》,你会震撼作者用那种极其平静而委婉的语调,一一叙述如何整理、编辑了沈柔坚先生的画集,如何将先生的藏书、藏画及他自己的画作捐给了家乡闽南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关术馆。九泉下的柔坚先生有知,应该欣慰地微笑吧。事实上,他仍然活着,他的另一半延续着他的价值观、艺术观,他对社会与人类的热爱,做他要做而没做完的事情。她继续着他的画画与人生,以女性美丽的方式。  这样的前辈,他们是一座高峰,一种标准,一种启迪。从小爱走向大爱,在升华中获得力量。

内容概要

  《随风云掠过:王慕兰散文》的问世,对于热爱文化艺术的人们,是件乐事。不管怎样,对发展文化事业的添砖加瓦,王慕兰也是尽了心的。不用期许,不用等待,不经意中读到此书,尽管发表你的意见和希冀,我想这倒是作者内心所期盼的。

作者简介

  王慕兰,江苏吴县人。建国后,先后在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教育局、东华大学任职。离休干部。沈柔坚艺术基金会顾问。曾多次为其夫君沈柔坚策划个人画展,并陪同出访日、韩、美、法等国进行文化交流。

书籍目录

序(南妮)馨香人生硬汉黄胄程十发印象张充仁二、三事法籍华裔画家贺慕群同刘国松夫妇游黄山台湾画家江兆申徐昌酩的情和义肖锋在上海的日子怀念陈逸飞走近梅兰芳邻居乔奇临窗偶记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朋友寻游美国国家公园——幽胜美地日本箱根洗温泉浴童年伙伴“毛因”我当过文工团员枕流公寓今昔不了之情跋(苏剑秋)

章节摘录

  画家黄胄,河北蠡县人,原为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后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他多次深入甘肃、青海、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绘画作品,并以善画毛驴著称。他热情豪爽重友情,柔坚每次赴京,都安排时间去黄胄的创作室看望他,互通情况,他俩在艺术观上有共同的语言。  1972年底,柔坚在给黄胄的信中提到自己在研习中国画创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难题,黄胄回信说:“你有长期的生活基础和版画技巧,画水墨画不会有多少困难。画水墨的,搞版画大有好处,期待着读您的水墨画新作。”柔坚受老友的鼓励,增强了信心。黄胄还向柔坚推荐苏州笔厂的画笔好使用,并代他订购。时在197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黄胄来电告诉柔坚,他要去苏州笔厂订购画笔,约柔坚去苏州找他。柔坚和我带了小黎、小钢同行,这是我们一家历经“文革”之后的第一次出游,孩子们穿上了新的卡其布上装,特别高兴。那天,下着迷蒙的细雨,我们每人都撑着一柄雨伞,显得土气。当我们兴冲冲找到黄胄告知的宾馆时,门卫却不让进,据说为了准备迎接西哈努克亲王,不对外开放。我们无法与黄胄联系上,便自己游玩。我和孩子们虽然没有见到黄胄,但对他的大名和艺术成就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黄胄来电表示歉意,并将柔坚托买的双料毛笔邮寄给他。数年来,黄胄经常在来信中提及柔坚要的笔型已办妥,可见他热心为朋友办事,事无大小,都是尽心尽力的。  1977年1月柔坚赴北京出差之际,去黄胄画室看他作画。应柔坚之请,他当场画了一幅《新疆姑娘饲鸡图》相赠。画中一位包着花头布、穿着连衣裙的姑娘弯着腰在用饲料喂鸡,画面布满了不同形态、头顶红鸡冠的鸡群,笔墨恣肆,造型构图突破时空界限,气息浓郁,手法新颖。画的上款题为“柔坚监画,一九七七年一月黄胄写于北京东城”。之前,黄胄还赠给柔坚一幅水墨画《毛驴》,形态生动传神,将毛驴画“活”了。漫画家华君武看了,戏称黄胄为“驴贩子”。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黄胄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多方奔走,呼吁筹建中国画研究院。他以超人的毅力和智慧,白手起家,办成了这件大事,为接待各地优秀的中国画画家,创建了一个舒适的创作之家。该院位于颐和园内的藻鉴堂,一所园中深处边隅的两层楼房,闹中取静,景色迷人。入院的画家每人一间卧室,并有餐厅、图书资料和创作室。1980年5月上旬,柔坚应邀去中国画研究院创作,要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我利用假期陪他赴京。当时在院内的有近20位画家,其中著名画家叶浅予就住在柔坚隔壁的房间。叶浅予蓄着美髯,眉目清秀,步履轻盈。柔坚每天清晨在散步时碰见叶浅予,就沿湖畔边走边聊,叶老很想念在上海的漫画家老友们。黄胄夫妇常来画院看望大家,对画家们的创作和生活起居情况都非常关心,周末还借来香港录像片慰问大家,这在那时是内部资料片。柔坚在院内暂时摆脱了行政事务,又无外人干扰,白天作画,晚上看书,满心欢喜。不仅对传统中国画的研究颇有心得,身体也得到调理,这是他难忘的一段美好回忆。  自北京别后,听闻黄胄常有小恙,柔坚十分挂念。1989年3月,黄胄来信说:“自与你在京别后,即患手足麻木,近日根本不能动手”,但他没有气馁,信心十足地表示“等待病愈后再大干一场”。虽经多方治疗,但黄胄的状况时好时坏,始终没有痊愈。1994年夏,我陪柔坚去大连出席中国民族文化研究所首次理事会,黄胄也与家人同往。此外,还有华君武、王朝闻夫妇、陈荒煤、冯至以及吴祖强夫妇等。我们一行人都在棒槌岛宾馆住宿,该处紧靠海滨,景色宜人,从岸上看,近海中有一小岛,形似棒槌,故以此得名。从住处通向海滨的路上,有逶迤小径,小山坡两旁密密匝匝的树林,浓荫覆盖,林中传出鸟儿清脆悦耳的鸣声,迎面吹来的海风使人顿觉凉爽.医意。我和柔坚每天清早都去海滨漫步,黄胄由夫人推着轮椅前往,他的女儿和外孙也在沙滩上玩耍,黄胄则默默地坐在一旁观看。原来他是爱热闹的人,饱受病痛的煎熬后话语少了。柔坚不知怎么安慰他,便陪坐在他身旁,虽然没有语言交流,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一个画家不能拿起手中的笔,其内心的痛苦是难以言表的。每次吃饭,代表和家属济济一堂,别的代表都轻声细语,唯有华君武和王朝闻,相互逗趣,像孩童般一唱一和,引得众人欢笑。黄胄有时兴至,也插上几句,脸上露出了笑容。黄胄虽然行走不便但他尽量自己走路,挺直腰板,保持军人的形象和尊严。每逢集体活动外出,他都提前准备,从不迟到。从这些生活细节中,使我对这位北方汉子的坚毅性格有了进一步了解。  自大连返京后,黄胄经过医治和调理,病体有所好转。1995年夏,炎黄艺术馆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展览,柔坚也应邀参加。炎黄艺术馆是黄胄个人集资创建的,气势宏大,旨在弘扬中国绘画。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他耗尽了心血,实属不易。那次展览征集了不少抗日时期的优秀作品,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开幕式上黄胄没有用拐杖,里里外外招呼来宾。会后,还举行了部分作者的座谈会,版画家古元、彦涵等名家都在场,作者们纷纷感谢黄胄办了一件有纪念意义的大好事。  我与黄胄接触不多,我感到他有强烈的使命感,深深意识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我钦佩他过人的魄力、生活的毅力和绘画的功力。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随风云掠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