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春秋》(第九辑)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瑚 编  页数:423  

内容概要

中国新闻史学会自1989年成立后,曾先后主办或参与主办过多次全国性及国际性新闻传播史研讨会。自2001年8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了“世界华文媒体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每次研讨会均由承办单位主编并出版《新闻春秋》论文集一册。    本辑为第九辑,系2007年12月在上海举行、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的论文选集。本辑收入的论文,均为在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上初次发表者,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者概不收录。

书籍目录

一、 报人研究  章太炎的报人品格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系 曾宪明  李大钊与《晨报》 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 钱晓文  孙伏园和武汉《中央副刊》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都海虹  功在国家业在社会——《胡适之批评史量才》之批评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史量才研究会 庞荣棣  解析邹韬奋的受众观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乔云霞  以人为本也是新闻媒介之道——以邹韬奋办报刊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谢金文  抗日要表现在行动和事实上——邹韬奋《生活日报》社论观探析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刘宝珍  家事、国事、天下事启蒙、救亡、现代性——浅析邹韬奋国外通讯思想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马彩红  重读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淼、马艺  民族·战争·性别视野中的田村俊子研究——以田村俊子1942—1945上海《女声》时代为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涂晓华  作家报人周立波的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普丽华  二、 报刊研究  北京白话报与阅报社 北京世纪阅报馆 李润波  《京报》春秋——从报房《京报》到《京报》再到《新京报》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 郑保国  上海英商在汉口所办《字林汉报》及《汉报》分析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阳美燕  论维新报刊的局限性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 刘兴豪  同盟会内部矛盾对《民报》停刊的影响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亮  北洋政府时期京津地区英文报的对日舆论斗争评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冯悦  人的“现代化”:论《良友画报》的都市女性叙述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刘永昶  罗隆基主撰时期(1932—1936):《益世报》社评的舆论调控观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马艺、张培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阴雨永、王晓红  试论延安《中国青年》杂志的抗日战争宣传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臻  论陕北民间传播习俗与《边区群众报》的大众化实践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杨立川  简论孤岛时期坚定抗日的《文汇报》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刘莹  华北日伪治下的《实报》研究——以报道倾向及特点为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杰琼  左翼刊物《客观》及相关人物的事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李春  历史虽久远生命仍鲜活——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金沙周刊》历史文化自觉植入现象探析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董秦  民国时期闽南地区的华侨报纸研究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赵振祥、毛章清  民国时期徽州报刊发展概览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蒋含平  三、 新闻通讯、广播电视业研究  在中央苏区创建的红中社 新华通讯社新闻研究所 郑德金/249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地方分社的发展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万京华  温济泽早期的广播思想 山西大学文学院 贾临清  中国少儿电视节目史简述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谈媛  我国直辖市广播电视志编撰特点研究——以北京、上海、天津的广播电视志为例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哈艳秋、王美  以“电视大学”为例看广播电视史研究中“史志互正”方法的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 刘书峰  浅论广播电视志与广播电视史编纂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何筠  试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广电志书的服务性——对广播电视志编纂创新的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李文竹  四、 多重视野下的新闻史研究  论电报的运用对中国式新闻叙事与新闻专业化的影响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陈昌凤  20世纪30年代《申报》的国际新闻 东京经济大学博士研究生 赵日迪  近代上海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略论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 薛文婷  新闻媒体与“黄逸峰事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陈建云  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史 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 王大龙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研究探微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白润生  研究上海新闻史的回顾与体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马光仁  地方新闻史研究体例创新刍议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邵宝辉  “中国新闻史学史”学科建构初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 蒋海升  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史经典著作——以中国大陆发行的《中国报学史》几个版本的变化为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扬  如何增加中国新闻史教学的附加值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李谢莉  编后记

章节摘录

  章太炎这种怀疑、暖昧状态不久就发生了改变,随着他对保皇派怀疑的日益加深,用革命方法救国的思想越来越浓烈。他从改良向革命的转变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是对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了解。1900年前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再加之革命派在香港创办了其第一张机关报《中国日报》,对章太炎影响很大。于是他首次在《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了不但抨击慈禧,而且将矛头指向整个封建王朝的《正疆论》一文。第二是他已经不能理解康梁的言论和行为。改良派百日维新的鲜血还历历在目,但他看到的却是康梁在海外仍在大肆宣扬“尊皇攘后”和反对孙中山的革命。第三是他对孙中山的认识和了解。章太炎与孙中山的交往可分为“三步曲”:知孙,1896年孙中山伦敦蒙难使他第一次知道了革命派和孙中山的名字;见孙,1899年6月,他经梁启超介绍,在日本神户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对孙中山及其政治主张有了更深的了解;识孙,1900年以后,他对孙中山和他领导的革命有了质的认识,使他彻底抛弃了改良思想,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行列。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于1900年8月3日毅然剪掉了代表封建皇权的发辫以明志,并在《中国旬报》上发表了《解发辫说》。从此他短发西装,大摇大摆昭示于众。同年8月8日,他将《解发辫说》寄给在日本的孙中山,并随附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达对孙中山的仰慕和坚定的加入革命队伍的信念,章太炎终于完成了由改良思想向革命思想的过渡。  3.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章太炎以剪发辫明志之后,以文章排满的行为便一发不可收拾。他的最早明确反满的书是1900年出版的《訄书》(其论文集),该书四个部分内容之一便是“以反满反帝为中心的民族论”。他的最早的向资产阶级改良派叫板的政论文章,是1901年8月10日发表在《国民报》上的《正仇满论》。此前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封建专制却反对革命的《积弱溯源论》,章太炎利用他在东吴大学的工作之余写出了《正仇满论》,指名道姓地批驳梁启超的观点。此后,他利用讲台和书报大力鼓吹反清排满革命思想,多次受到清政府的迫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闻春秋》(第九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