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葛兆光 页数:全三册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租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真)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宣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内容概要
《中国思想史(套装全三册)》共分三册,即《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和《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其中,导论部分着重阐述了作者的研究视角、资料取舍和写作思路,在全书中完整而独立。主干内容则以独特的观察与理解,对上古至七世纪以前、七世纪以及十九世纪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作了历史性的描述与阐述。《中国思想史(全三册)》不仅关注中国古代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知识来源和依据,同时也注重从古代星占历算、祭祀仪式、出土文物、医学著作、地图、绘画、墓室壁画等文献中挖掘蕴含的思想价值。《中国思想史(全三册)》改变了传统思想史教科书中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并参考中外最新研究成果,在方法论上亦有重要创新。《中国思想史(全三册)》使用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本。
作者简介
葛兆光(1950~ ),原籍福建。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导论(上) 引言思想史的写作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导论(下) 续思想史的写法 第一节 无画处皆是画 第二节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 第三节 思想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第四节 从“六经皆史”到“史皆文也”:作为思想史研究资源的后现历史学《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第一编 引言遥远的古代 第一节 重构上古思想世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 第三节 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 第四节 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第五节 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 第二编 引言 所谓“轴心时代”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 第二节 “士”的崛起与思想变异 第三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1):儒 第四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2):墨 第五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3):道 第六节 战国时代的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识:方术及其思想史意味 第七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1):宇宙时空 第八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2):社会秩序 第九节 百家争鸣与三种话题(3):个人存在 第十节 语言与世界:战国时代的名辨之学 第三编 引言 百家争鸣的尾声与中国思想世界的形成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平 第二节 哲理的综合:从《吕氏春秋》到时《淮南子》 第三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第四节 经与纬:一般知识与精英思想的互动及其结果 第四编 引言 异域之风 第一节 汉晋之间:固有思想与学术的演变 第二节 玄意幽远:三世纪思想史的转折 第三节 清整道教:关于道教思想、知识与技术的宗教化过程 第四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五节 佛教东传及其思想史意义(续) 第六节 佛教征服中国? 第七节 目录、类书和经典注疏中所见七世纪中国知识与思想世界的轮廓 主要徵引书目 后记《中国思想史: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章节摘录
让我们看三份文献中的记载。第一份是《逸周书·世俘》,它记载的是周武王克殷之后的事情,周代殷而立,要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并告诉四方诸国,就要举行盛大而庄严的仪式。于是,第一天辛亥日,“荐俘、殷王鼎”,陈列俘虏是战胜的标志,取殷王朝的鼎是获王权的象征,“武王乃冀矢圭,矢宪,告天宗上帝”,敬陈礼器美玉、宪令玉版,向苍天和上帝祈求,然后“格于庙”,到宗庙中敬告天下。第二天壬子日,又“王服衮衣,矢琰,格庙”,再次盛装,供奉美玉,敬告祖先。第三天癸丑日,又“荐殷俘王士百人”,再度以陈列俘虏象征战胜对方,“龠人造,王矢琰,秉黄钺,执戈”,要奏乐告神,再度奉献美玉,王要亲自披挂,手执武器,举行大祭。第四天甲寅日,到当时的战场牧野。“王佩赤白旌,龠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以象征着战胜和武力的乐舞举行厌胜意味的仪式……此后,在颇长的时间内,周王为了取得这种政治上的合理性,一直在举行仪式,直到他们回到周族的基地,仍在宗庙、南郊、社等等祭祀场合举行一连串的仪式,用这种象征性的活动来增强和确认自己的权力②.第二份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