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维铮 页数:397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内容概要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江苏无锡人。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文稿集,从文化史的视角对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历史进程,作出了独特而新颖的阐述。其研究方法、思路与敏锐的思想省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影响力。本书使用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本。
书籍目录
增订本小引/1初版序/5英文版序/13走出中世纪/1——从晚明至晚清的历史断想匪夷所思/51——世纪更替中间的哲人怪想利玛窦在中国/63楔子/63一 利玛窦圆梦/65二 怎样“劝化中国”?/68三 是“拓荒”么?/71四 渗入王学开拓的空间/74五 “慢慢来”的策略/80六 目的与手段的倒错/84七 关于《利玛窦中文著译集》/90利玛窦与李卓吾/96徐光启和晚明史/103晚明的西学领袖/103何以不能称学派?/105利玛窦和徐光启/106晚明“天学”的轴心/110技术救世的成败/114附:《历史上的徐家汇》代序/u9给魏忠贤“造神”/122“红夷大炮”/126南明史的一部力作/131十八世纪的汉学与西学/136一 “空白”引出的疑问/136二 答疑的难点/138三 古老学术史的倒演/140四 王学与西学/141五 尊朱抑王的奥秘/144六 南国汉学家的反应/147七 汉学与西学的相关度/151八 中世纪特色的回光返照/157九 隔膜的心态/160汤若望与杨光先/163所谓《不得已》案/163满清首任钬天监正/164帝师生涯/168杨光先发难/173传教士內哄/176满洲权贵支持更愚昧一方/181南怀仁怎样告倒杨光先/188关于清初的“中国礼仪之争”/193“真理学”、“清官”与康熙/205“一介不取”?/212满清盛世的“小报告”/218年羹尧与汪景祺/224附:汪景祺《功臣不可为》/231戮心的盛世/234附:上引《乙丙之际箸议第九》部分译意/237和砷案/239附:清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宣布和坤二十大罪的上谕/242在中世纪晚期的《三国演义》/246讲史小说岂是信史?/246满洲文盲权贵的教科书/250荒谬的关羽崇拜/253由清宫到民间的“三国戏”/255“你能抵挡他么?”/257马纯上和匡超人/259《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初说/259“以公心讽世之书”/261马二先生说“举业”/263文坛流氓匡超人/268“匡超人高兴长安道”/273跋几份“反洋教”揭帖/276历史的孔子与孔子的历史/286一假孔子与真孔子/286二近代三种假孔予/289三“假作真时真亦假”/294四信言有征见真实/297阳明学在近代中国/302——由晚清至民国的政见史札记关于早年章太炎/321——章太炎著作按语一束《明独》/321《读书后》/322《译书公会叙》/322《视天论》/323《菌说>>/324《公言》/325《原变》/325《与粱鼎芬绝交书》/326《匡谬》/327
章节摘录
比如说,十七世纪中叶前后,中国社会发生过剧烈的震动,那是谁都承认的。但从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这次震动的解释,虽然异说纷纭,却不是落进王朝治乱史的陈套,便是陷入观念决定论的旧网。近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趋向于承认,至少从晚明起,中国社会的确在酝酿一种不同往常的变化,一种明显脱离中世纪旧轨的变化。这就不能不归功于有关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 然而,在我看来,这场讨论还受到名义的限制,因而造成了讨论的麻烦,也框住了讨论的视野。 好用模糊的但是流行的概念,应说是我们的学术研究的一种常见病。时常可见这样的学林大战:参战双方或三方,拿着术语相同或不同的概念,争论得一塌糊涂,把读者闹得稀里糊涂,最终却不了了之。原来,谁都不注意概念的涵义的精确性,使用的同一概念可能是“同名异实”,使用的不同概念倒可能是“异名同实”,争论成了“聋子对话”。更不幸的还有呢,那便是大家都用一种概念进行操作,对概念的涵义即名义的理解也不错,因为它具有流行的权威性,却没有注意到这样一来,却被限制在这种概念所表现的狭隘观念之内了,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便可归入这么一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