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 玛丽·伊万丝 页数:178 译者:曹德骏,张荣建,徐永安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的封面再现的是西班牙艺术家委拉斯贵兹(Velazquz,1599-1660)在1656年创作的《宫廷侍女图》。这幅绘画的内容远非用任何语言可表述:它刻画了我们居住的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对多样性的承认,我们对自己的社会和个体存在的自我意识。但是,考虑到其完成的时间,这一绘画还刻画了不同时代的延续:我们可以在《宫廷侍女图》这幅画中发现我们自己,并且让我们明白,我们与17世纪的人们共享历史。本书就是以这种关系的重要性为前提的。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的小说《一九八四》涉及众多主题,包括高度受控的社会抹掉历史的某种方式。
内容概要
本书对长达七个世纪的文化和社会作了深入探索。从宗教改革、启蒙时期,一直到当代世界,作者研究了现代性的起源及其变化轨迹。她对于各种复杂缤纷的思想及其不同表现形式的高超驾驭能力令人惊叹叹。通过探索尼采、韦伯和阿多诺等人对于欧洲现代性的悲观的和非理想化的观点,她坚持认为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一本绝好的历史社会学论著:有议有论,理论充实,文笔优美,言之有据,使人得到思想的启迪。
作者简介
玛丽•伊万丝目前是肯特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研究。她的论著颇丰,包括《简•奥斯汀和国家》、《爱情:并非浪漫的论述》、《性别与社会理论》等。
曹德骏,管理学博士,现任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数字商务学会常务理事和美国AOM会员。研究领域为私营企业与国际企业经营管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一项。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多部译著。1999-2000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商学院访学,200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地安那大学商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书籍目录
致谢前言第一章 现代的形成第二章 理性、革命和反应第三章 技术革命第四章 众说纷纭的现代性第五章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注释与参考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与文化历史学家将文艺复兴当作15和16世纪欧洲关键的文化转型不同,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16世纪的资本主义是与新教的欧洲和新教的个人相联系的。但是,韦伯也承认,资本主义出现的条件(货币经济、银行、贸易、技术竞争和创新)在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不同社会中存在,可是,这些社会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韦伯的命题是,路德等人提出的观点明确阐述了基督教的新教形式,强化了赞赏世俗的成功和追求利润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基础。追求利润的观点特别重要,韦伯(和马克思)完全清楚,人类对于财富积聚的追求古已有之。但是,他们两人认为,为了财富积聚而追求财富积聚是资本主义的欧洲(16世纪的欧洲)和前资本主义的欧洲的重要区别。正是此点使得我们产生了对16世纪欧洲变化的另外一种解释,实则是另外一种强调。一方面,有这样一些历史学家,在他们眼中,16世纪是“现代”的认识和行为开始形成的时期,另一方面,其他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新的行为的意义全在于认识世界的新方式,即“新教伦理”方式。这些观点当然并非是二元对立的,不同类型的变化之间很难给出清晰的界限。正如韦伯所承认的那样,在16世纪,很多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但是,也有很多人反对说,人们的价值观或者行为很少或者没有出现变化11。不过,韦伯认为,新教具有内在的心理孤独,这是其观点最令人关注的特征:拒绝加尔文的神学通过任何形式的享乐主义或者懒惰闲散的加尔文主义向人类提供任何关于自身的拯救或者谴责的慰藉。
编辑推荐
《社会简史:现代世界的诞生》是博学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