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乃江 页数:302
Tag标签:无
前言
“坐收佳士非求报,才喜门生早出蓝。”(唐景崧,《蓝、报,第七唱》)欣悉乃江的博士学位论文——《台湾诗钟研究》已通过复旦大学专家组评审,获得该校出版资助基金资助,即将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特别高兴。 乃江是我指导的第四位博士研究生,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富有学术激情和钻研韧劲。2004年教师节前夕,师生相见,我提出三个题目供他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参考。旬日之后,他以电话告知,选定“台湾诗钟研究”这一论题。他早先就听说,某大学有一位博士生也曾立过一个与诗钟相关的论题,但因史料无从辑考,最后中途易辙,无功而返。乃江知难而进,精神可嘉。 乃江搜集资料的范围并不囿于一时一地。除了查阅各地图书馆的馆藏,他还辗转联络,先后与中国俗文学学会诗钟委员会主任王鹤龄老先生、中国楹联学会华夏诗钟社秘书长回崇孝先生、台湾大学黄美娥教授等海内外诗钟专家及研究学者取得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与热心帮助。经过一年的积累,所得资料已是盈箱累箧。 2005年夏天,乃江提交了三篇文章,作为其学年论文。其中,《诗钟的意象选取与意境创设》一文,从文艺美学角度分析了诗钟文体的审美特征;《诗钟的格目体系与结构层次》一文,追溯了诗钟的源流,并重新建构了一个更趋完整而合理的诗钟结构体系;《诗钟与击钵吟之辨》一文,则从体裁形式、内部结构体系、历史发展情状、历代批评家态度等角度,对诗钟与击钵吟两种文体作了比较和辨析。
内容概要
黄乃江先生著文立说,选定《台湾诗钟研究》一题,我认为是独具慧眼。台湾文学原来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其后台湾以其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受东西洋文化的影响较大,有若干独具特色之处。而台湾人士喜作诗钟,是从光绪十几年骤然兴起,其后的吟作活动,有一段时间较大陆人士为盛。后来随着参加古体诗词写作人数减少而同步降温,时间在大陆之后。台湾文学各种体式的盛衰发展情况很值得记述研究。而此著特别关注到诗钟问题,则是找到了一个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窗口。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绪论 第一节 诗钟的艺术魅力及在台湾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 第二节 台湾诗钟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台湾诗钟的目的、方法和意义第一章 台湾诗钟概说 第一节 梦幻科场——清末台湾社会与台湾诗钟的兴起 第二节 迫压与固守——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与台湾诗钟的勃盛 第三节 转换与演进——光复后台湾诗钟的盛极而衰及与大陆诗钟的交流与融合 第二章 台湾的诗钟理论与诗钟流派 第一节 台湾的诗钟理论 第二节 台湾的诗钟流派第三章 两岸诗钟交流考 第一节 台湾钟手在大陆 第二节 大陆钟手在台湾第四章 台湾诗钟散论 第一节 从《诗畸》看清末台湾社会 第二节 “诗书历劫残篇少,社稷成墟隐痛多”——从诗钟看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第三节 台湾钟谶谈 第四节 台湾诗钟写诗钟——关于诗钟文体的自身书写第五章 两岸诗钟比较综论 第一节 诗钟与击钵吟之辨 第二节 诗钟的格目体系与结构层次 第三节 诗钟的意象选取与意境创设 第四节 网络时代下的诗钟——关于诗钟前途的几点思考结语:诗钟在台湾文学史上应有更高的地位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台湾诗钟概说 “文学的活力同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整个文化教育事业的振兴密切相关,同文学内部诸种因素亦紧密联系。”台湾诗钟的兴衰转替,除了有诗钟文体自身的因素外,还与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语言)的发展密切关联。台湾诗钟发展的历史表明,台湾诗钟史既是诗钟文体本身在台湾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又是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语言)等作用于诗钟的历史。 第一节 梦幻科场——清末台湾社会与台湾诗钟的兴起 清末台湾社会经济富庶、文风蔚起、科甲鼎盛,而诗钟文体自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闽地产生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格目体系、创作机制等方面也趋于成熟和完善。诗钟正是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传人台湾的。诗钟一经传入台湾,便得到台湾文士的热情欢迎,并迅速传布全岛。由此,台湾诗风为之一变,进入了一个“击钵联吟”的创作时代。 一、清末的台湾社会 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通、文缘相同。清末台湾,经过历代闽粤移民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刘铭传实行新政以来,在兵备、拓垦、文治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整个社会经济富庶、文风蔚起、科甲鼎盛。
编辑推荐
论著以史料见长,且论述往往言简意赅并新颖深刻。突显了在特定历史时期诗钟作为“延续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