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证严法师 页数:229 字数:11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证严法师的一部随笔集,以讲述一个个小故事的方式,阐述了人生一些最基本的道理,如:什么是真正的富有,人生为善最美,惜福才有福报,何为最幸福的人生,等等。证严法师说:心宽是善,念纯是美,心宽念纯就是美善,就能令人欢喜;这就是人文的根本。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期待更多的人,以真诚的爱心、纯真的宽大的心胸,共同成就美善的人间。
作者简介
证严法师,“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普天三无,这一句心包太虚与气度恢弘的开示,来自证严法师美善与坚定的心灵。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镶。一九六三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
书籍目录
◎ 编辑缘起1 真正的富有2 为善要竞争3 圈圈里的人间事4 现在不做,等待何时?5 钻石与粗石6 丑公主的因缘7 深心是道场8 菩提心是道场9 人生没有永远10 一百岁的出家人11 三世因果,十二因缘12 人生为善最美13 多力五百与老比丘14 不可缺少一个我15 放下心中的弓箭16 分别智带来痛苦17 决心改过就是佛心18 发心如初19 心如白布20 吃苦了苦,化苦为平常21 佛魔一念心22 希望要踏实23 自然境界即妙法24 佛陀与牛群25 自己开拓菩萨道26 老和尚与小沙弥27 造福的因缘28 任劳任怨,欢喜付出29 用烟条换钢条30 盲人修钟31 生灭法即是空32 结善缘消恶缘33 失而复得的钱34 自性光明35 世间最幸福的人36 心的药理学37 破除我相38 凿隧道的日本武士39 双脚万能的女孩40 转苦为乐41 点亮无尽灯42 缩小自己,扩大心量43 分别心与平等慧44 学做菩萨45 用心磨出智慧46 穷子流浪的故事47 瞋心如火48 懂得感恩,才有幸福49 天真就是美50 乐在众生得安乐51 刘伯温与赛诸葛52 种诸善因53 道心分秒在面前54 想不开是世间最大的苦55 “慈来”的法号56 开口动舌自我祝福57 爱心、安心、顾好心58 惜福才有福报59 舍的意义60 将心比心得快乐61 施眼珠的故事62 七十万的车祸赔偿63 高低不成零智慧64 悔过记65 原谅别人美化人生66 苦乐一念间67 最幸福的人生68 用智慧引导“中途”的孩子69 一念之差70 身形易受苦71 冬天已然过去72 志愿的清道夫73 爱的清泉74 执著于法,愈转愈迷75 时时用心,时时善解76 无所不在的“道”77 知福、惜福、再造福78 保持“静”的境界79 出租儿媳80 有没有安乐死?81 科学化的佛法82 普天三无83 美要从心开始84 父母情深85 尊重所选,任事有担当86 母爱就像长流水87 卖专心88 甘愿做,欢喜受89 叹儿不孝的老阿公90 乞讨是兴趣91 不忘本的人生92 执著“骨灰”的烦恼93 婚姻的红绿灯94 心是罪之源95 善的熏习96 菩萨道是圆形运动场97 亲情变成烦恼情98 改运不如改心99 悲伤的白狗100 执迷不悟的女儿
章节摘录
1真正的富有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数是因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报。所谓:“富者患失,贫者患得。” 家庭贫困或是有欠缺的时候,就会斤斤计较,想“得”到心中所要的。富有的人拥有财富、地位,却也时时担心有所损“失”,这都是人生不得自在的原因。 当佛陀在舍卫国时,地方上有一位长者,这位长者有个独生子。长者给儿子非常富裕的生活,但是这孩子却非常贡高傲慢、欲望很大,对父母不孝顺,对亲戚长辈没有恭敬心,对朋友没有一点仁义,对家奴非常的刻薄。 年迈的长者把家业付托给儿子,他却变本加厉,对父母更加不孝,目无尊长。事实上,他的内心也很不快乐,他贪得无餍地想:我今天有这么多财产是与生俱来的福,只要我再多求福,天神自会赐给我更多的财产。所以他时常对婆罗门梵志布施结缘,但这是为了求取福报,以得到更多的钱财。 婆罗门梵志对他说,一个月要祭祀多少次,他总是言听计从,几乎每天摆香案祭天,而祭拜的牲礼无数,并供出许多珍宝。如此经过了五年,他的家财却慢慢消耗掉,他的青春消逝,身体也慢慢衰弱了,但他的期待从没有实现过。 不放弃的他,仍继续求财,如此又过了三年,他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这时他心中很疑惑:为什么我一直求福,却从未得福?后来他听人说,释迦牟尼佛能开解众生的迷惑。于是他到精舍向佛陀请示,恳求佛能赐他致富之道。 佛陀知道他的生活情况及心态后,就告诉他,贫富之道有四种,所得也有四种:一是施多得少;二是施少得多;三是施多得多;四是施少得少。 佛陀解释说:“什么样的人是施多得少呢?就是平时不知付出爱心,只是一心求福。这种人平时不知敬重尊长,不曾孝顺父母,连做人的基本观念都没有,却想要求福,这样的人尽管花了很多钱祭祀,还是无所得啊!第二种施少得多,是当众生需要你时,能及时付出而不求回报;无求的心就是无量的功德。第三是施多得多,别人的事,他能身心投入、出钱出力,心无所求却能得到丰足的回报。第四种是施少得少,这种人甚是悭贪,布施一点点,却认为已布施很多,并计算着自己有多少功德,这种有所求的付出,布施出去不仅没有得到功效,相反的还会造业啊!” 听佛陀的开示,就知道平时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敬重尊长、亲爱周围的人,甚至要福利人群,这才是真正造福的根源。假如为了“求”福而布施,甚至伤害生灵祭天,则没有福可得啊!总之,最要紧的是:不要有得失之心。 3圈圈里的人问事 求道会理的“理”究竟可否说得清楚?用说的实在很难说得出真理,用写的也无法表达得很微细,真理只能用心去会意、去了悟。其实,日常生活的种种脱离不了真理,举手投足也离不开佛法,佛法包涵世间法,世间人每天都生活在方法中,而方法即是佛法。 有一句话说:“佛法不离世间法”,若舍离世法而要去寻找真理,难免堕入迷惑的人生。以前有三位年轻的出家人,皆很有智慧,他们的领悟力很强。当时有一位慧忠国师;既被称为“国师”,可见他智慧超凡。三位年轻的出家人,经过几个月的时间,风霜跋涉,要向慧忠国师请法。 半路上,其中一位用竹条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圈,然后告诉另外两位说:“若能体会其中之理,才可以走过去!"有一位出家人就坐在圆圈之中,另一人则很虔诚地礼拜。画圈圈的人说:“既然这样就不需要去了!” 其中一人问道:“为什么?”他说:“这个动作其实也含藏道理,表示万法真理离不开圆融的包涵,天地字宇宙之间,所有的道理就是一个‘圆’字!”的确,不论是生、老、病、死,或成、住、坏、空,都没有离开宇宙真理的大圈圈,悲哀、痛恨、爱,也都是圈圈里的人间事。那一位往圆圈的中间一坐,表示他了解万法无不在圆融之中。另一位作势礼拜表示内心虔诚,不著于相,有相之中皆无著,这就已经表达了真理。 难怪同行者说:“那就不用去了,因为道理你们都了解。” 当时的慧忠国师说法时就是以圆圈来做教法,而求法的人也以圆圈为法,既然彼此都有相同的法,何必再求呢? 道理了解透彻后,真的也没什么可说的。 人情冷暖,世事本来就很现实,平常付出多少,到时候就会还你多少;如果完全没有付出,或者只付出一点点,这样一手出、一手进就没有了,还能要求什么? 生活周围无不是可以付出良能的机会,一切法应用得好,都是真理妙法,都可以使我们快乐、心安自在。 真理妙法靠我们的心去“心会意悟”。总之,佛法在周遭的生活中,不用到很远的地方求,佛法在心中,自在就是佛法,把良知良能运用得欢喜自在就是妙法真理。 4现在不做,等待何时? 生命可贵,贵在于善加使用,一个人到人间来,若没有发挥生命的功能,真是白来人间走一趟。从前一些修行者的领会及观念,确实可以做我们的榜样。 日本有两位修行者到中国求学,他们走遍全中国的丛林,想求得真理,以证悟生命的奥妙。但是,他们走过很多丛林道场,却仍然觉得迷茫,找不到可以启开心门的方向,几十年的时间白白过去了,后来两人商议道:“我们已经空过几十年,若是空手而回,那太不值得了,我们分头去找,也许能早点契悟!”于是两人分别寻找理想的道场,及最能领受的教法。后来,其中一人身体不适,就在一座大丛林里挂单,他病得不轻,因此传出消息,要找寻另一位修行者。 几年后,终于找到他的同参。同参见到他,问道:“这丛林的大和尚,有没有传法给你?”病僧说:“没有,还是白忙一场!”同参也说:“我也仍未找到妙法。” 为了方便照顾,同参行脚僧也留下来挂单。他看到厨房有位老修行者,又老又驼背,但是每天仍勤劳地为大众煮饭。有一天午斋之后,大家都休息了,只有老修行者拿了一大包海苔去晒。正午时刻,老修行者慢慢地将一张张海苔铺开来晒,虽然热得满身大汗,但是他还是专心认真地做。 行脚僧看了很不忍心,就靠近问道:“老和尚您几岁了?” 老修行者抬头说:“今年六十八了!” “这工作怎么不叫别人做呢?” “别人是别人。别人做的,就不是我做的!” “为何要在大太阳底下做呢?" 老修行者说:“现在不做,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就这两句话,行脚僧顿有所悟。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六十八岁的老和尚仍长期守在厨房做粗重的工作,还那么辛苦地忍受日晒,“别人做是别人的,不是我”,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像吃饭一样,自己吃自己饱,简单的话,有心人听起来就是“法”。老修行者做事不假手他人,亲力亲为,他不敢浪费生命,分秒发挥身体的功能,这就是“修行”! “现在不做,等待何时?”让行脚僧体会到“人生无常”,人命在呼吸间;的确,若不把握当下的时刻,要等到何时? 他走遍大丛林,却在一位老人平常的生活动作中得到启悟,于是决定回日本发扬佛教的真谛。 什么是真法?能认清生命的真谛,发挥人生的功能价值,这就是体悟的人生。 5钻石与粗石 曾有人向我诉说他心中的委屈——他的朋友如何折磨他,令他充满烦恼。 我就问他:“钻石从哪里来?” 他说:“从矿里来的。” “矿也是石块吧?这颗钻石要如何从矿石变钻石?” “要磨啊!” “对了!两块石头,一块是磨人的石头,一块是被人磨的;请问你要做哪一种?”他想了一下,恍然大悟,很高兴地说:“师父,我懂了,我应该耐心地被人磨、磨、磨,才会发光,被人磨的钻石会发光、有价值;磨人的石头会减损,是一块粗石。” 所以,我们应该常常抱着感恩心,接受磨炼并且感恩对方。智慧就像钻石,但它包覆在矿藏内,若不经过切、磋、琢、磨,怎能让本质光彩显现出来? 我们学佛必定要具足六度,而且必定要抱持长久心;真正有耐力,经得起磨炼,不断地精进、付出。“付出”是一种带动力,拜佛、打坐、念佛,这也要付出,付出体力、时间,并且调整自己的心,不起心动念,可以常常用心地付出,修行就会一天天进步。 在《阿弥陀经》中提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么简单几句话,其实就够我们修三大阿僧祗劫了! 总要经得起磨炼,成就了福德因缘,才能渐人佛境。 曾有人告诉我:“娑婆世界人口愈来愈多,快要爆满了,是不是赶快修行到极乐世界去?”假使大家以为西方极乐世界很容易到达,可能西方极乐世界人口会非常密集;那里的空气也可能变得污染。我想还是先做好心理环保,到了那边才可能永远清净。 6丑公主的因缘 平时待人,要培养柔和的声色,声音柔和,让人听起来很顺耳;同时不要膨胀自己,应该自我缩小,则每个人看你都觉得很顺眼。慈济委员常用微笑当“面霜”,难怪走到哪里都得到别人的赞叹。 早期慈济到大陆赈灾,工作人员曾访问当地的高级干部,他们说了许多对慈济感激的话,其中有一句话说:“慈济带了物资为灾民解决困难,但我们最大的受益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一股爱的精神与和善的气质,这种文化形象带给我们最大的受益。’’因为台湾去的慈济人,每个人都很有秩序,面带笑容,人人相处得很和谐。 轻声细语、彼此关怀,这不只能教育自己,关心周遭的人,也能影响素不相识的人。佛陀也说:“我们要结好人缘,最好的方法是去除怒气,不起瞋恚,还要以慈心待人,慈言爱语对治嗔恚。”嗔恚不只现在别人看见你会不高兴、远离你,还会遭受来生丑陋之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