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研究生教育的岁月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廖文武,刁承湘 编  页数:722  

前言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它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恢复招收研究生和1981年起实行学位制度。从此,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个教育层次,完善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权体系,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是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变革。  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是我国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而且是我国科技、教育较发达地区,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上海市现有研究生培养单位56个(其中高校22所,党校1所,科研机构33所),在读研究生逾10万人,位居全国第二。30年来,上海培养的毕业研究生达18.2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输送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医药卫生和党政机关等部门,改善了这些单位的人才结构,提高了人才素质。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是教授、副教授,成为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力量,有的已评为院士,不少人还担任了部长、校长、所长、主任等领导职务,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事实说明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30年来,上海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许多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新举措,就先在上海试点,再向全国推广。上海广大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上海于1986年4月25日成立研究生教育学会,是我国较早成立的研究生教育学会的省市之一。次年4月学会即决定出版会刊——《上海研究生教育》,1998年1月刊物改由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

内容概要

  《探寻研究生教育的岁月: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以来,中国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尤其是从上海市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这一视角,比较全面和客观地阐述中国研究生教育恢复、改革与发展、探索与实践工作的轨迹、特点、基本经验教训和学术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生教育的阶段性总结与反思、现状调研与分析、发展中的走向等巨大变化。对目前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理性思考,以激励从事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员、指导教师、培养单位对开展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上一个新高度。对人们了解中国,尤其是上海研究生教育发展成就、制度建设与创新、面临困惑与挑战、未来前瞻等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探寻研究生教育的岁月: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对从事研究生教育和学位管理工作的人员、教育教学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高等教育学、社会学、行政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学者和学生,以及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各级领导和学界人士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廖文武,男,1954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并留校任教,教授。1983年以来,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及管理研究,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和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上海研究生教育》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上海研究基地秘书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兼职编辑。主持或参与完成《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评估及其选优方案》、《中国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等十多项国家、上海市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著有《鉴往思来: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学》,参与《中国高等学校研究生院》、《上海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20年》(展望篇)等书的编写;在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且有多篇优秀论文和数项课题研究及优秀教学成果获奖。

书籍目录

序言 杨玉良前言 廖文武等专家论坛谈谈怎样培养博士生 李国豪始终把能力培养放在研究生教育的首位 王一飞浅谈如何指导博士研究生 陈铁云总结经验 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工作 谢希德坚持高标准 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姚 泰博士生培养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张 煦面向21世纪的研究生教育 杨福家研究生教育中的“哑铃模式” 吴孟超展望21世纪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 汤钊猷建设优秀人才梯队 勇攀世界科学高峰 陈 竺努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王生洪顺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趋势 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上海交大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办学的体会 叶取源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王行愚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王亚杰积极发展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王战军创办一流研究生教育 我们缺什么 周鲁卫关于博士后工作的理性思考 陈家宽招生与就业重视研究生毕业后的工作流向和社会效益 张明上海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韩如全浅议研究生就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 殷昌义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毕业研究生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马桂敏等分析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 规范专业课命题工作 李安方研究生就业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汤文华等上海市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房欲飞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的缺乏可比性及对策探析 张勇等培养与管理高等师范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临床医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初探 刁承湘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促进培养工作 郭富根略论修订培养方案的要素和程序 廖文武等对博士生业务培养要求的几点思考 叶绍梁等培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基本方法刍议 朱沪生等研究生英语提高课探索——试析对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何福胜对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何宗海发挥优势 积极开拓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谢安邦等注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漫谈研究生的“硕博连读” 刘静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陈其荣努力建设好研究生院 向管理要效益 石来德略谈研究生培养中的若干关系 刘元芳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马桂敏等研究生教育信息合作管理的构想和初步实践 赵仲宇等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一些思考 高虹等行业特色性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探索 施志仪等产学研结合培养新模式——上海交通大学与宝山钢铁总公司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 吴松等在科教兴市主战略下 上海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上海研究生教育》编辑部专业学位人才规格特性及课程建设的探讨 胡玲琳浅析构建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及其对策 许丽红学位与评估贯彻学位条例 培养高级人才——学位工作推动了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 桂水德开展学位授予质量地方评估的几点思考 张善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微观运作及其特点 廖文武适应社会需求 规范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 “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过程管理”课题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评审的尝试与思考 张均等上海市学位授权体系和研究生培养情况浅析 冯晖等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 农卫东等解析中美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的关系 陈文村等在我国设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思考 高军等上海市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双盲”评议工作分析 上海市学位委会员办公室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分析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订学位标准 保证培养质量——以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设置为例 房鼎业等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田蔚风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中需要严格把关的几个环节 代 迅学科与导师地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管理问题 桂水德等以重点学科为核心 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 薛纯良等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谢友柏抓机遇 创特色 求突破 谋发展——兰州大学“九五”学科建设侧记 李兴业等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学科建设——对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点思考 叶绍梁学科与学科点建设研究 陈玉琨导师培训制度的建立及项目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吕晓澎等博士生导师遴选机制创新的思考 张淑林等新形势下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论导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张 传学科建设以人为本 以科学真理为本 刁承湘德育与园地浅论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吴建成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十年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卢 娟不断改革和完善研究生“三助”工作制度 沈延兵等论自然辩证法课程素质教育功能的层次性 单 洁我国自筹经费研究生的个人教育成本初步研究 龚 波情境模拟 危机干预——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浅析及对策 赵正军等博士生学术论坛走进校内 走向全国 孟芊等把握新特点 抓住新机遇 拓宽新思路——对研究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林伟连等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 中国科学院上海教育基地创新与展望对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宏观分析 陈其荣面向新世纪的理科研究生教育 廖文武等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新措施 宋晓平等科研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访复旦大学的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 刁承湘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吴宏翔等把握“四维要素” 注重教育创新 着力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 刘保海等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探索——从复旦大学金融创新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建设实践说起 廖文武等博士研究生科研原创力的培养 吕幼翔改革与争鸣浅谈硕士研究生的推荐免试工作 王子成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十大矛盾与问题 “上海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探讨 唐佩禄等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邓安奇等谈谈淡化“博士生导师” 曹在礼等稳定博士生规模 控制博士点数量 顾云南等对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是否应该发表论文讨论的几点看法 叶志明改革硕士学位授予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挂钩的实践与思考 陈启杰研究与探索关于培养工程型研究生问题的探讨 陈文用国际教育比较研究预测我国工学研究生需求的探索 张乃光等研究生教育要着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李坤元对我国管理教育改革与MBA培养方式的探讨 储敏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际比较的启示 陈玉琨等上海研究生教育50年 “上海研究生教育50年”课题组上海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益、培养模式研究 张慧明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及有效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 陈伟等从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与发展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 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 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教育院课题组研究生院制度内涵探析——加强研究生院制度建设的基础 徐玲芳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生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林 珏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组织的变革 张慧洁综论博士生指导教师制 张明等研究生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探讨 陶友兰等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 徐玲芳附件一 与时俱进 共创未来——写于《上海研究生教育》创刊20周年附件二 1978~2008年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情况统计表附件三 1987~2008年《上海研究生教育》历届编委和编辑名单后记

章节摘录

  专家论坛  谈谈怎样培养博士生  李国豪*  一个重点学校,要为国家四个现代化多作贡献,就要积极招收博士生,而博士生的质量又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博士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回顾几年来培养博士生的情况,谈谈我的体会。  一、录取时要注重考核考生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和分析考生攻读博士学位的设想  1981年我开始招收博士生时,录取博士生以入学考试为主。第二年发现从入学考试来选才不很理想,入学考试的成绩还不能说明考生的水平。而审阅考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可以看出考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可以初步估计攻读博士学位的条件。同时,要看本人对考博士生有什么设想。攻读博士学位只有3年,时间有限,要深入一个领域不容易,如能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深入下去搞就比较好。在入学考试、审阅硕士论文、本人攻读博士学位的设想三个环节中,我认为把重点放在后两个环节上,可以招到较满意的博士生。  招收博士生,除了面向本学科、专业外,还要注意跨学科选才,注意选拔有实践经验的考生。对这些考生,更要了解他们的硕士学位论文和攻读博士学位的设想。  二、培养工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关于博士生的培养计划问题  我国学位条例规定博士学位要有学位课程。我赞成念些书。在制订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计划时,应主要根据博士生自己的情况和博士论文的方向来明确应设的学位课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探寻研究生教育的岁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