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远东 页数:284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所收三辑,以“现代如何‘拿来’”为贯穿的问题,探讨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大都为笔者置身当代社会、文化、思想等变革语境下的理解之声。 第一辑的三篇论文,以《故事新编》为对象,试图借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人物的“演义”,通过比对其典籍形象与小说形象的异同,来探讨他与中国传统思想儒、墨、道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了解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态度,并进一步捕捉其早期“立人”思想在其中的投影和变异。笔者以为,鲁迅通过《故事新编》的写作来褒贬儒、墨、道各家思想人物,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实际上更涉及他对一种新的“立人”构造的探索,一种在融会古今中外思想价值的基础上对人的道德与事功、信念与责任、思想与行动等连动实践之可能性的探讨,而禹和墨子一类“中国的脊梁”形象,就是这一探索的“结论性存在”。它为鲁迅贯穿一生的“立人”或“改造国民性”的思索画下了句号。 这三篇论文分别写于1989年、1997年、2006年,本为总题《论
内容概要
本书所收三辑,以“现代如何‘拿来’”为贯穿的问题,探讨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大都为笔者置身当代社会、文化、思想等变革语境下的理解之声。
作者简介
高远东,山西祁县人。1979~198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研究生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分别在鲁迅博物馆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1993年8月回北京大学工作至今,其间曾在首尔大学、东京大学等地任教。 学术兴趣除了鲁迅、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思想发生关系的那部分历史。
书籍目录
前言《故事新编》研究鲁迅对于儒家的批判与承担 ——《故事新编》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的批判之一鲁迅与墨家的思想联系——《故事新编》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的批判之二鲁迅对于道家的拒绝——《故事新编》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的批判之三鲁迅与中国现代性问题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立“人”于东亚未完成的现代性——论启蒙的当代意义并纪念“五四”现代如何“拿来”——以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确立为讨论中心契约、理性与权威主义 ——反思“五四”启蒙主义的几个视角自由与权威的失衡 ——高长虹与鲁迅冲突的思想原因一解伪自由之鉴:蔡元培与鲁迅鲁迅的小说及其他鲁迅小说的典范意义鲁迅的小说“揭出病苦”的“疗救”之“梦” ——《呐喊》的思想寓意述略《祝福》:儒道释“吃人”的寓言《补天》:中国人与文化的“缘起”“隐士”立人与“王道”立国 ——《采薇》对儒家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的批判发微歌吟中的复仇哲学 ——论《铸剑》中的三首歌旧诗读解一束 ——《无题二首》、《别诸弟三首》、《惜花四律》辨析鲁迅研究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发展王瑶先生的鲁迅研究记念丸山 先生 ——关于他及当代中国思想“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 ——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一点分析经典的意义 ——鲁迅及其小说兼及弗·詹姆逊对鲁迅的理解后记
章节摘录
鲁迅对于儒家的批判与承担——《故事新编》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的批判之一 鲁迅曾把《故事新编》的写作描述得极为偶然,其实这里面有必然性:当一个作家对现实的批判达到一定深度时,其笔端必然伸向历史。尽管对历史的批判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但对于鲁迅这样一个注重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热衷于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以彻底改造国民性和重建中国文化的伟大思想家,直接进入神话和历史,直接进入模塑中国文化性格的那个强大的传统,“对于根深蒂固的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毕竟更简捷有力。从鲁迅《故事新编·序言》所说的1922年写《不周山》“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到1935年1月14日致萧军、萧红信中所说的想“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不难看出《故事新编》正是鲁迅所一贯坚持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一部分。没有这样一个执著的动机,要使时间跨度长达十三年的创作在风格、情调和文体精神上保持基本统一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