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敬容 著,罗佳明 编,陈俐 编 页数:741
Tag标签:无
前言
拜见敬容先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末,长夜终于破晓,中国又有了诗。此生有幸,在《诗刊》友人的召唤下,试着又写白话新诗,托人带去发表。眼见贱名又排成铅字印行了,“乍见翻疑梦”,有再生之感。到1981年春,拙作《故园六咏》又和三十四位诗人之作同获全国优秀奖,赴京与会。颁奖会后,闻说四十年代女诗人陈敬容先生居住在长椿街,此去不远,便说很想去拜见她。两三天后,5月29日诗歌组最后一次讨论会上,遇翻译家江枫。他说:“陈敬容先生说你要去看她,她很高兴。”当天下午我便逃会,独自一人溜出京西宾馆,乘地铁到长椿街站,出来不远便是我要找的第十六幢101号(底楼一号)。住址是江枫写在纸上的,我怕找错人,再三摸出来细看。敲门,门开。老大姐陈敬容先生正在厨房拨火,头顶着遮灰帕,腰系围裙,搓双手微笑着欢迎我。我说:“我是在看我们四川老乡的。”心中的欢喜口头上说不出来,只是鞠躬致敬。进门是炉灶锅碗瓢盆,厨房逼窄。又进是寝间,有大床一铺,给两个女儿挤着睡,旁有小床。再进是书室,四围皆书堆,唯室中一隙地安置书桌,老大姐书桌前坐下来,面向窗外,能看见车辆街中跑,行人街边走。窗外就是闹市,喧嚣可知。我在书桌旁矮凳上坐下来,想起四十年代当中学生时就读过她的诗,而她现在正坐在我面前,历尽风霜,苍颜华发,每日还伏在这张书桌上操劳译事,不得稍有闲暇,我就暗自难受。眼前居无余隙,厨无鼎馔,不就是《增广贤文》里说的“贫居闹市无人问”吗?老大姐是四川乐山人,“离别家乡岁月多”。
内容概要
陈敬容(1917——1989)是中国现代最抒情的女诗人,也是创作时间跨度最大,艺术生命最长中国现代女诗人。 陈敬容的诗歌或诗化散文记录了从中国西部一个偏僻小城走出来的女性,如何将生命的印记烙在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她不断沉沦在苦难中,却永远歌颂着春天和黎明;在蓝色的冰下,永远寻找森林的新绿;她保持着诗歌探索的先锋姿态,又始终是一介平民甘居边缘;抒情与智性、阳刚与阴柔、旧世界与新时代、人性和社会中对立的两极,都包容在她的作品中,组合起来,是一首具有多层次的张力的交响曲。 本书搜集了陈敬容一生所创作的诗歌近三百首,文艺性散文六十多篇,将陈敬容生前曾经出版过的诗集《盈盈集》、《交响集》、《老去的是时间》等诗集和散文集《星雨集》、《远帆集》,尽量按原版风格排出;同时也编入集外其他散见的诗歌和散文。本书可供诗歌爱好者欣赏和研究。
作者简介
陈敬容(1917——1989)是中国现代最抒情的女诗人,也是创作时间跨度最大,艺术生命最长中国现代女诗人。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哲人与猫 十月 夜客 车上 黄 静夜 断章 哲人与猫 窗 春雨曲 遥祭 帆第二辑 横过夜 夜歌 秋 风夜 逝影 给杏子 安息 海 横过夜 紫色的毛羽 在雾中穿行 人寐 珠 河上 赠 回声 晨星的梦 圈外 创造 在风砂夜 薄暮 午睡后 映照 浮游者 沉思者 倦读 归属 骑士之恋 船,生命,孩子 ……第三辑 向明天瞭望
章节摘录
十月 纸窗外风竹切切: “峨嵋,峨嵋, 古幽灵之穴。” 是谁,在竹筏上 抚着横笛, 吹山头白雪如皓月? 一九三五春,北平。 夜客 炉火死灭在残灰里, 是谁的手指敲落冷梦? 小门上还剩有一声剥啄。 听表声的答,暂作火车吧, 我枕下有长长的旅程, 长长的孤独。 请进来,深夜的幽客 你也许是一只猫,一个甲虫, 每夜来叩我寂寞之门。 全没有了,门上的剥啄 屋上的风。我爱这梦中山水。 谁呵,又在我梦里轻敲…… 车上 望不见;三两粒灯火, 一片昏暗,一片风。 想一座密林,一个古山洞, 枕着衰草长睡一千年。 红色的墙,灰色的墙, 拉长,拉长—— 树影绘上些淡漠的记忆。 没有灯火照出 迷失的足迹; 一片昏暗,一片风 黄 黄昏,黄沙, 尘灰里掘起 发黄的记忆, 壁上的影子在叹息。 幻想里涌起 一片大海如镜, 在透明的清波里 谛听自己寂寞的足音。 窗 一 你的窗 开向太阳, 开向四月的蓝天; 为何以重帘遮住, 让春风溜过如烟? 我将怎样寻找 那些寂寞的足迹, 在你静静的窗前; 我将怎样寻找 我失落的叹息? 让静夜星空 带给你我的怀想吧, 也带给你无忧的睡眠; 而我,如一个陌生客, 默默地,走过你窗前。 二 空寞锁住你的窗, 锁住我的阳光, 重帘遮断了凝望; 留下晚风如故人 幽咽在屋上。 远去了,你带着 照澈我阴影的 你的明灯; 我独自迷失于 无尽的黄昏。 我有不安的睡梦 与严寒的隆冬; 而我的窗 开向黑夜 开向无言的星空。 一九三九,四月,成都。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