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宋昭勋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假如人类的历史有100万年,那么其中90万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是不会说话的,更不要说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已经延伸到400多万年以前了。如此长久的年代里,我们的祖先要生存,当然得有传播,他们采用的是各种非言语符号,通过各种自然状态的符号形式发出信息,通过触觉和嗅觉、听觉、视觉接受信息,维系族群的生存和繁衍。即使在语言符号充斥所有角落的当下信息时代,非言语符号的使用永远占据着恒定的比例,有时甚至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只是在最近的lO万年内,我们的祖先才有了语言传播。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含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语言(含文字)传播的占绝大多数,其中研究现代大众传播的,又占绝大多数。这样,传播学研究就缩到一个很小的领域。我们缺少对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文艺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独到研究,更缺少对非言语传播的研究,而这些,都该是传播学系的必修课程。 宋昭勋博士的这本关于非言语传播的书,我在1999年的时候就看到了。他那时作为四川社科院新闻所的硕士生,能够写出这样有分量的著作,在国内是罕见的,他实际上在我国开辟了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就在这一年,我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开列的书目中,把他的这本书列进去了。而且,我坚持把该本列入书目至今,因为这个话题很重要,我国除了这一本,别无其他。 现在宋昭勋博士对这书本做了修订,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再版。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也对我国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全面发展具有学术意义。希望这本教材的再版能够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非言语传播的研究应该成为热门话题,因为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非语言传播现象,只是大家忽视了。 1959年,美国传播学的一个很小的学派——旧金山市郊学派的代表人物爱德华?霍尔出版了他的小册子《无声的语言》。这本只有100多页的书,讨论了传播中的两个无声信息的因素,即时间和空间,至今成为名著。这是关于非语言传播的一个方面。只要认真钻研,哪里都会获得成果。这里的无声胜有声。 宋昭勋的这本书在沉寂9年之后终于再次出版了,在这里我向他表示祝贺!也希望现在新闻传播学的学子们,能够像他当年那样,在新的环境中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
内容概要
关于传播效果,美国学者梅瑞宾有一个著名公式:信息总量=7%的言词+38%的副语言+55%的体态语。 绝大多数传播学者都在7%的言语传播领域做文章,却忽略了传播中巨大且重要的部分——非言语传播的研究,而这一部分占到传播信息总量的93%。 作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本非言语传播方面的著作,《非言语传播学》本身已经历时十多年,经历了由专著向教材、由零散向系统的转变。 本书建构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对于非言语传播的基本概念、历史、分类、功能、特性以及传播环境等作了细致严谨的学理阐述。关于副言语、体态语,则用了相当篇幅周到论述,尤其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在本书中得到完整系统的呈现。 难得的是,本书语言生动明快、案例丰富有趣,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本书适用于高校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播音主持、市场营销等专业使用。实际上,所有依赖于人际传播的人们,都该阅读本书。
作者简介
宋昭勋,四川广元人,传播学博士,现为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
曾先后就读于四川教育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及美国俄亥俄大学传播学院等;曾供职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主要中英文学术专著有《非言语传播学概论》(1999年)、Rhetorical Visions of Chinese Organizational Heroes(2007)等;发表论文、文学作品、译著百万余字;主要教研领域有:非言语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商务传播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绪论 第一节 非言语传播概述 一、言语与语言的区别 二、非言语传播的定义 三、非言语传播的分类 第二节 非言语传播的研究意义 一、熟悉而陌生的领域 二、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2章 非言语传播简史 第一节 人类非言语传播形态的演进 一、原始传播形态——非言语传播 二、语言与非言语传播 三、文字与非言语传播 四、传播科技与非言语传播 第二节 言语中的非言语传播 一、察“言”外之意 二、观伴言之“行” 第三节 有确定含义的非言语传播 一、独立表意符号 二、艺术形态符号 三、民俗礼仪传播 第3章 非言语传播功能与特性 第一节 非言语传播功能 一、独立表意功能 二、伴随言语功能 第二节 非言语传播特性 一、广泛性 二、整体性 三、语境性 四、暗示性 第4章 非言语传播环境制约论 第一节 客观环境与非言语传播 一、宏观外环境 二、微观外环境 第二节 心理环境与非言语传播 一、心理因素影响 二、环境心理效应 第5章 言语中的非言语传播——副言语 第一节 副言语的内涵与外延 一、副言语的定义 二、副言语的分类 第二节 言语造型元素 一、音色与音质 二、音高与语调 三、音长与音速 四、语顿与静默 五、语气与节奏 六、音强与声律 第三节 功能性发声 一、传情 二、表意 三、调控 第四节 副言语的解码 一、副言语与情绪和性格 二、副言语与说服和说谎 三、副言语与阅历背景 四、副言语的改进 第6章 人际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 第一节 体语学基本理论 一、体语的分类 二、体语的相似与差异 三、体语语义的生成 四、体语的解码 五、体语的量化分析 第二节 无声的动态 一、面部表情 二、身体动作 三、互动关系符号——触摸 第三节 无声的静态 一、姿势 二、体征 三、气味 四、服饰 第7章 大众传播过程的非言语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媒所隐含的非言语信息 一、“媒介即信息”的非言语解读 二、媒体非言语传播特性的启示 第二节 报道角度所隐含的非言语信息 一、客观报道与新闻角度 二、正面报道与反面报道 三、途径: 多视角新闻学 第三节 传播过程所隐含的非言语信息 一、新闻背后的“新闻” 二、镜头外的“镜头” 第四节 非言语信息采访 一、服饰信息 二、时空信息 三、物体信息 四、体态信息 五、副言语信息第8章 印刷媒体的非言语传播 第一节 版面语言 一、版面编排手段 二、版面布局结构 第二节 图像编辑 一、照片: 尽在不言中 二、绘画: 一图胜千言 第三节 “言”外之意 一、言语转化的非言语符号 二、言语的双关信息 三、字体、字形的非言语信息 第9章 电子媒体的非言语传播 第一节 视觉非言语传播 一、景别语言 二、光影、色彩语言 三、运动镜头语言 四、构图语言 五、蒙太奇语言 六、“标点符号”语言——切、淡、化、划等 七、画面人体语言 八、电视版面: 动态的语言 第二节 听觉非言语传播 一、音响语言 二、音乐语言 三、副言语 第三节 视听复合非言语传播 一、声画分离 二、声画对立 三、声画对列 四、当代无“声”片 第四节 网络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 一、网络表情符号 二、电子副言语 三、虚拟形象 四、交际场景 五、从虚幻到真实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绪论 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言语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衣装打扮、居所布置、时间选择、空间运用等非言语的行为和方式,同样起着传意表情的重要功用。 非言语传播(nonverbal communication,简称NVC)是指除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以外的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方式。无论是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人类都必须借助非言语手段才能准确、生动、形象地传播信息。毋庸置疑,非言语传播当属传播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和组成部分,非言语传播学是传播学重要的分支学科。 第一节 非言语传播概述 人是能凭借各种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的动物。传播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同步。在有声语言产生之前漫长的岁月里,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方式毫无疑义是非言语的。手势、面部表情、身姿动作、类语言、器物等手段是人类远古时期信息传播、情感沟通的主要方式。后来,随着发音机制的进化,人类在协作劳动过程中发展到了“彼此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语言才应运而生。由此可知:语言是循着一条从非言语传播方式朝着言语传播方式演进的道路发展的,而早期的非言语传播为有声语言的产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有声语言以及后来有声语言的符号——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手段从形象立体的非言语传播演进为独立抽象的言语传播,从此,人类彻底脱离了动物的信号传播樊篱,在反映事物的广度、深度、速度、准确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