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史料选编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复旦大学档案馆  页数:26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自鸦片战争至1949年的百余年间,内忧外患不断。外则受尽帝国主义列强蹂躏欺压,国际间无正义;内则农民起义不绝,军阀混战连年,民生凋敝,民资耗尽。尤以遭日本帝国主义之祸害为最烈,自九一八侵占我东北三省后,时刻谋划吞灭中国。终于在1937年挑起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上海战事,拉开全面侵华铁幕。一时狼烟四起,硝烟滚滚,火光血腥笼罩神州大地,中华民族蒙受亘古未有之苦难浩劫。少时曾多次听长辈讲“东洋人来了逃难”的故事,日本侵略者视中国人如草木,随意屠杀、奸淫取乐的兽性与残忍令闻者毛发皆竖。这应该是当年中国普通老百姓受祸于日本侵略的真实情况吧。惨痛的历史,是不应淡忘的。    本编选自校档案馆所藏档案,意在用原始史料来展现中国自鸦片战争至1949年的百余年间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中复旦大学生存的艰辛,办学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复旦人爱校护校、努力升华学校的追求。具体内容包括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西迁史料选、私立复旦大学改国立史料选、抗战时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史料选、复旦大学东迁史料选等。

书籍目录

代序  杨家润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西迁史料选复旦大学北碚校基征地史料选私立复旦大学改国立史料选抗战时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史料选复旦大学东迁史料选复旦大学无锡校基史料选编后

章节摘录

  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西迁史料选  整理者:程晓蘋孙瑾芝严玲霞  提要: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上海复旦、大同、光华、大夏四所私立大学组织联大内迁。后大同、光华因故退出,复旦、大夏则遵部令组成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联大分为两部,第一部以复旦为主体,迁往江西庐山;第二部以大夏为主体,迁往贵阳。这是中国抗战时第一所命名联合大学的学校。  11月,联大第一部租借庐山牯岭胡金芳、严仁记等旅社及普仁医院作临时校舍开课。校方又呈文江西省政府请求协助在九江县莲花洞附近征用千亩土地建校。随着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日军西进占领沪宁沿线城市,兵锋直逼首都南京,庐山震动。  12月初,联大第一部决定溯江西上重庆,然后赴贵阳与第二部合并。12月底l抵达重庆时,得悉贵阳校舍无着,便暂借重庆复旦中学开课。重庆各界闻讯,表示欢迎第一部留渝办学。  1938年2月,联合大学在贵阳桐梓举行联席会议,鉴于第一、第二两部各在异地办学,事实上无异于各自独立之学校,于是决定联大解体。在重庆之第一部复名复旦大学,贵阳之第二部复名大夏大学,并呈文教育部备案。  随后,复旦大学在重厌北碚选定水久校址,征地建校,拓荒创业。九年于斯,弦歌化育,终成文、理、法、商、农五院的规模大学。  王伯群联大统一对外口径事致钱新之函 (1937年10月6日)  新之先生大鉴:  昨奉歌电,言已会衔电教部速给开办费,弟当即往部催索,始悉教部认庐山设校为临时的,与前次晤教长所商赣黔同时兴办永久性联大之议不符。不特开办费抑而不与,即照原案定额允七折发给之经常费,似亦有问题。弟虽力言未变初议,而部员举《大公报》(弟并未得见)广告与庐山之筹备情形(吴④、欧⑤直接有函告部中人)为据(两方弟均未深悉内容),弟无词以答(部中段极注意赣校,马极注意黔校,段、马可随时进言于教长)。总之,教部重在赣黔设永久性之联大,以备将来改为国立(黔请设国立大学已在中政会通过),借此不费而塞责。今见赣校设在庐山,黔校并未筹及,遂大为不满。以弟揣度,欲教部践履开办费十万元(合九、十月应领者在内),经常费照定额七折之诺言,势必一面承认庐山为应急的开学,以后再物色相当地址为永久之图,同时对黔校亦须积极进行(庐山方面致部函有黔校缓缓筹备,明春开学之说。故部中人谓吾人希望沪战早结束而回沪。  前所谈与现所行,均骗局也),然如此办法,我两校内部是否办得到,尚祈我公召集上海两校干部同仁,妥为商定,电知吴、欧两君及弟,一致本商定之办法进行(再者,京中亦须有一筹备处,每校派重要职员一人驻京,方便代表向部接洽及运输等事,如现在部中问我,能代表复旦否,我即须考虑,殊困难也)。庶内部意志统一对外,接洽方有力量。否则,东一电,西一函,搔不到痒处,徒劳无功也。愚见如此,不知高明以为然否。并颂秋安  弟伯群上  二十六年十月六日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史料选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对于大学史研究者来说,很有价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