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景平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宋子文与战时中国(1937-1945)》作为“复旦—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文献研究系列”之一,是2006年6月19-20日在上海市举行的“复旦—胡佛近代中国论坛:宋子文与战时中国,1937-1945”研讨会的论文汇集。该会议是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和史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共同主办,也是数十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关于宋子文的学术会议。约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内地约40位专家学者与会,对宋子文以及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问题,交流研讨。目前收入《宋子文与战时中国(1937-1945)》的共有17篇文稿,其中3篇为英文,其余为中文。大部分论文均为抗战时期的内容,少数几篇文稿是关于抗战前夕和战后初期的。各篇论文叙事立论均根据档案史料做考据与研究,尤其是多篇论文使用了胡佛研究院档案馆庋藏宋子文档案和其他特藏档案。
作者简介
吴景平,199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人大代表。主要著作、编著有《宋子文评传》、《中德关系(1861-1992)》、《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近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卜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等。
书籍目录
前言PrefaceChinas Most Powerful Lobbyist in Washington: T. V. Soong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 in WWII Tai?chun Kuo & Hsiao?ting LinSong Ziwen: His Efforts to End China?s Unequal Treaties and Unequal Treatment during World War II Donald A. JordanTalents V. Weakness: A Documentary Research on T. V. Soong in Washington in 1943 Paul H. Tai宋子文与战时外交 陈立文体制、人际关系与外交——以宋子文档案与蒋介石日记为主的研究 吴景平宋子文与西安事变善后解决之研究 刘维开从宋子文与亚朋德的交往看抗战前国民政府与英美记者的关系 王立诚美国的孤立主义与宋子文寻求美援的努力 金志焕王克敏、宋子文与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杨天石宋子文与陈纳德和战时美国驻华空军 金光耀抗战后期的宋子文与史迪威(1942—1944)——依据《蒋中正总统档案》的分析 吴淑凤宋子文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之中英关系 陈谦平大国背后的辛酸——再议宋子文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 王建朗宋子文、陈嘉庚与新马华侨战时捐款 马振犊“特券”: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日货币战的个案研究 林美莉宋子文与战后初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郑会欣论战后中国的贸易方案——兼论宋子文的作用 西村成雄生于末世运偏消——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长前后经纬之研究 汪朝光
章节摘录
论战后中国的贸易方案——兼论宋子文的作用 五、结论:战后中国在经济上摆脱 不了“周边”地位 众所周知,宋子文的政治资源给中国带来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影响是从1940年以来的约8年时间,在亚洲太平洋战争的国际舞台上将中国的政治共同体从不平等条约的地位提升为反法西斯阵线上的“四强”之一,也可以说是受到了摆脱国际政治上的“半周边”这一动机和冲动的约束。宋子文的“美国经验”促使他产生了此动机并促使他采取了此行动。 20世纪40年代的前半期,国民政府国家体系内的半周边地位与过去中国即世界中心之中华这一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迫使中国政治家产生了无论如何都要摆脱“半周边”之束缚的政治心态。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宋子文也处于同一历史空间。正如前面所述,宋子文与美国谈判的核心可以分析为以下两点。一是如何使中国成为“四强”之一以得到联合国的承认,二是为此如何保持与中国国内政治领导人蒋介石的关系。宋子文在中国政治空间的地位可以归结为依靠他的“美国经验”与美国谈判时发挥出的交涉能力和如何维持与蒋介石的关系方面。但宋子文本身却拥有三种认同意识:一是对美国友好的“美国经验”,这也是存在他内心的最深层次的对美认同意识;二是与当前美国政府、美国舆论界进行交涉的国民政府负责人的认同意识;三是对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当权者蒋介石的认同意识。这些认同意识构成了他的精神实体,但这三种认同意识却具有相互矛盾的不同性质。在亚洲太平洋战争这一国际舞台上,这三种认同意识处于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战后的中国这一国内舞台上,国民党政治空间內的反宋子文势力的抬头使宋子文的政治空间变得狭窄,且蒋介石对其也采取默认的态度,由于这些原因,宋子文的第二种、第三种认同意识已经失去了独有的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