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陆扬 页数:328 字数:36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文化研究的一般性理论和当代发展趋势。它勾勒了文化研究策源地伯明翰学派的来龙去脉,以及文化研究的基本对象:阶级、种族、性别的研究;阐述了视觉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同时就新闻传媒和文化产业的新近理论,展开了细致分析。作为国内第一部文化研究方面的高等教育本科生教材,本书深入浅出,旨在充分显示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质,一方面可以适应专业课及通识课的教学之需,另一方面也希望为那些对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入门向导。
作者简介
陆扬,1953年出生于上海,1990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在美国Augustana学院和法国巴黎高师哲学系做访问学者。著作主要有:《德里达:解构之维》、 《精神分析文论》、
书籍目录
导 言 跨学科的文化研究第一章 文化研究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 利维斯主义 第二节 霍加特: 识字的用途 第三节 威廉斯: 文化是普通平凡的 第四节 霍尔: 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 第五节 伯明翰中心的兴衰 第六节 从文化主义到霸权理论 第七节 伯明翰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第二章 文化研究的方法、现状与中国意识 第一节 文化研究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第二节 文化研究的学术建制 第三节 文化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文化研究的社会关怀 第五节 文化研究在西方的基本现状 第六节 文化研究的中国意义和中国问题第三章 文化与阶级 第一节 阶级的阐释轨迹 第二节 威廉斯的阶级考证 第三节 汤普森: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第四节 后工业社会和阶级变迁 第五节 流动空间和地方空间第四章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的缘起 第二节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 第三节 斯皮沃克与霍米·巴巴 第四节 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 第五节 后殖民主义中国学批判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第五章 性别研究 第一节 性别的定义 第二节 女性气质 第三节 女权主义 第四节 后女权主义 第五节 男性气质 第六节 性别和语言 第七节 男性凝视第六章 视觉文化 第一节 何谓视觉文化 第二节 视觉权力 第三节 视觉消费 第四节 虚拟现实 第五节 读图时代 第六节 奇观电影 第七节 身体政治第七章 全球化与文化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论全球化 第二节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从经济走向文化的全球化 第四节 全球化语境中的英语普及问题 第五节 文化身份研究 第六节 全球化中的影视研究第八章 文化研究抑或文学研究 第一节 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冲击 第二节 对峙还是共存 第三节 中国的文化批评 第四节 流散文学研究 第五节 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 第六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第九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 第一节 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二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代性反思 第三节 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 第四节 游荡城市的记忆 第五节 两种城市空间 第六节 建筑与革命第十章 传播与文化 第一节 符号与信息 第二节 媒介与传播 第三节 大众传播及其社会效果 第四节 受众研究 第五节 传播的经济政治学研究 第六节 传播的文化研究 第七节 媒介帝国主义第十一章 新闻传播与民主政治 第一节 公共舆论和公共领域 第二节 新闻传播与政治沟通 第三节 西方的传播政策 第四节 新闻客观性 第五节 网络的民主潜质第十二章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界定 第二节 文化事业的界定 第三节 世界文化产业市场格局 第四节 风险投资基金 第五节 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 第六节 “文化例外”原则 第七节 文化事业的运行与管理 第八节 我国文化事业的变革第十三章 青年亚文化研究 第一节 什么是“青年亚文化” 第二节 青年亚文化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第三节 战后西方青年亚文化 第四节 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人名译名表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文化研究的来龙去脉 文化传统上是精神生产的同义语,后来被释义成包罗万象的一切社会生活形式及其过程。更为晚近的定义,则把它看作意义的网络,以及意义的 生产、流通和消费等。一般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界说文化。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观念形态、精神产品和生活方式。观念形态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法律政治等等意识形态的东西。精神产品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一切知识成果,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它们最有代表性的场所。生活方式,则把我们的衣食住行、民情风俗、生老病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莫不囊括其中。这样来看,文化的概念真是大得没有边际,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于自然的范畴。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里,凡不属于自然的东西,就属于文化。由此我们的一切知识探索,一定程度上也都可以说是“文化的研究”。 这个大得无边无际的“文化的研究”,显然不是我们这里的话题。我们这里讨论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主要是指英国伯明翰的传统。它以1964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成立为标记,中心成立千刀衷之一是为亚文化族群,特别是工人阶级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族群作出辩护,它的研究对象是阶级、文化和传播学,政治上属于“新左派”。20世纪60年代后期风起云涌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无疑是给中心提供了大量的批判资源。用中心第二任主任斯图亚特·霍尔的说法,中心是他们这些马克思主义活动家,在资本主义的光天化日世界里对话难以为继之后,退避学院搭建起来的一个避风港。中心是从成人教育起步的,最初是清一色的研究生教学。 本章将讨论伯明翰文化研究秉承的英国人文关怀传统,它的代表人物威廉斯、霍加特和霍尔,伯明翰中心的意义,同时就伯明翰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思想,作出一点比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