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终结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易中天  页数:303  
Tag标签:无  

前言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先生、总编高若海先生,要我为易中天先生的大作《帝国的终结》写一篇序言,当即欣然同意。如何下笔颇费踌躇。以易先生目前“学术明星”的声望,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如日中天 ”,所写的书,都是读者争购的畅销书,无须我的序言来锦上添花,何况我的序言未必能够“添花”。之所以“欣然同意”,不仅仅是作者和出版社方面的盛情难却,确实发自内心。在我认识易先生之前,已经在新闻媒体上有了文字之交。2006年上海书展,我应邀在书展现场(上海展览馆)作一次演讲,推介中华书局出版的拙著《国史十六讲》,演讲的题目叫做“从新解读国史” 。演讲完毕后,有人提问: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是不是“ 戏说”?我说:不是。他再问:是不是介于“戏说”与“正说”之间?我说:不是,就是“正说”。他问:为什么这样说?我说:他用《三国志》,而不是用《三国演义》来讲三国历史,对历史事实与细节有所辨析,所以是“正说”。只不过讲的方式和历史学家有所不同,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还特别强调,由于他和百家讲坛的各位“讲师”的努力,通俗生动讲解历史,为大众喜闻乐见,激发大众对历史的兴趣,形成了近年来盛况空前的历史著作畅销的“历史热” ,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作为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员,非常感谢他们,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没有想到,这些话竟然在第二天的《新闻午报》上发表了,标题赫然:“史学大师樊树志教授力挺易中天”,使我感到意外。所谓“史学大师 ’’当然是那位记者“加冕”的,本人何德何能,敢戴这样的“高帽子” !无论道德、文章都与前辈大师相去不可以道里计,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不过“力挺易中天”倒是事实,并未违背我的原意。后来听说,同样标题的报道,也见于海外媒体。可见,敏锐的新闻记者,感觉到这是吸引眼球的“新闻”。或许是因为,与大众一片叫好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学者圈子里,对易先生颇多非议。我大概属于学者中的另类,敢于“力挺”,便成了“新闻”。我感到很高兴,新闻记者能够把不同声音公之于母,表明学术界并非只有一种声音。此后,我在复旦的课堂上,多次重申了上述观点,并且向他们学习,尽力把历史讲得生动活泼,而又要入木三分,发人深思。这几年来,我每个学期都在复旦开讲“国史概要”,每次听讲者都有两百多人,看来“历史热”已经影响到大学。央视百家讲坛推波助澜的“历史热”,对于我们历史学界来说,实在是一件大好事。不仅使得全民关注历史,而且也影响到了高考。据我从权威部门获得的信息,这两年上海高考文科考生,“3+1”的“1”,多数考生的选择,已经由以往的政治转移到历史。“历史热”对于几代人的影响,将是无可估量的。看来,历史应该写得“好看”,讲得“好听”,已经不单是一个形式问题。要从象牙塔里面出来,为大众接受,必须写得“好看”,讲得“好听”。但是,这个“好”,并非“戏说”。对于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的 “戏说”之风,人们愈来愈厌恶。历史剧的编导们似乎依然故我,有人批评他们胡乱“戏说”,他们就借口“我们不是编历史教科书”来回敬。人们当然喜欢看有趣的戏,而不是乏味的教科书演绎。但总不能老是让大家看“关公战秦琼”啊!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人们也可以批评历史学家,为什么历史著作老是写得枯燥乏味,面目可憎,令人望而生畏?老是写成“八股”腔的高头讲章?其实历史本身的人物与事件、情景与细节,是极其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充满了波诡云谲、风雷激荡,无须“戏说”,就可以写得有声有色。司马迁《史记》就是一个最佳典范,无须“戏说”,照样弓1人入胜,很 “好看”。多年来持续畅销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把万历时代的历史用别具一格的笔法展现出来,既深刻又生动,令看惯了“高头讲章”的读者耳目一新。最近有一篇评介《黄仁宇全集》的文章,引用美国文学家厄卜代克的话:《万历十五年》把往事与现实纠结在一起,尽管它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却具有卡夫卡小说《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也有人感叹,黄仁宇讲故事的本领,使今日绝大多数职业史家无法望其项背。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史无定法”,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和解读方式。使历史成为科学的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主张“如实直书”,倡导客观、冷静、无色彩;以煌煌巨著《历史研究》闻名全球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文明类型来阐述历史的走向;年鉴学派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主张总体史观,远距离观察1500年以来的世界。到了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那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他用“讲故事”的笔法,向读者介绍他的研究成果,《曹寅与康熙》、《王氏之死》等脍炙人口的佳作,英文版和中文版都十分畅销。美国历史学界并不因为他擅长“讲故事”,而贬低他的学术地位。然而,在我们国内一些学者那里,非常排斥用“讲故事”的方法解读历史的路数,不屑一顾。大概是多年来习惯于一种模式,看惯了“八股文 ”,一旦“百花齐放”,反而不习惯了。“史无定法”的另一种意思是,历史是需要不断解读的。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有一句名言:“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他的意思是说,人们只有借助于现在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才能充分理解现在。“现在与过去”是相对的概念,“现在”无止境地在延伸,它与“过去”的对话当然永无止境,永远不会停息,因此对于历史的解读绝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正如荷兰历史学家盖尔所说:“历史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如果同意他们的观点,那么我们应当提倡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来从新解读历史。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读者诸君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他对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对于中央集权的理解,对于官僚制度与官僚社会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显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本书与他的《品三国》不一样,它是史论体裁,而不是叙事体裁,因此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与主观色彩,读者诸君需要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故事”,而在于作者对历史的点评与议论所闪现的思想火花。序言难写,容易落入俗套,充满八股腔,很难令自己与读者满意。为名人的书写序言,更加难,这种难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俄罗斯天才作家莱蒙托夫曾经感叹,所有文章中,最难写的就是序言,为别人的书写的序言。实在是至理名言。虽然难写,还是要写。写得不当之处,希望读者诸君和易先生的崇拜者谅解。2007年10月5日

内容概要

秦最终夺取了天下,只能归结为秦国有当时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说,他们把这个新制度建设得最彻底。这就是初具规模的中央集权制。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的午餐。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却让我们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    奇怪,帝国的产权怎么会成为问题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是很清楚吗?    公元191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随同它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整个帝国制度。    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读者诸君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他对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显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

书籍目录

序言  樊树志引言  轰然倒塌的帝国第一章 天下一统  一 来之不易的胜利  二 制度之争  三 邦国与城邦  四 封建的秘密  五 集权是一种必然  六 帝国的前夜第二章 中央集权  一 君临天下  二 软硬兼施  三 焚坑事业要商量  四 盛极而衰  五 集权,再集权  六 王朝的气数第三章 伦理治国  一 非法之法  二 无德之德  三 家天下与泛伦理  四 文化大战略  五 一箭双雕  六 沉重的代价第四章 官员代理  一 代理与授权  二 如此牧民  三 权力的赎买  四 自杀政策  五 龙争虎斗  六 帝国的掘墓人第五章 内在矛盾  一 天下为公  二 产权问题  三 无法与无天  四 谁为帝国签单  五 变法与动乱  六 出路何在第六章 共和之路  一 歌未竟,东方白  二 来者不善与徒劳无益  三 错失良机  四 缺失的传统  五 民主与宪政  六 最后一问后记新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本书完成于2003年底,2005年8月由香港三联书店推出海外版。这次发行大陆版,又做了一次全面的修订。修订的原因有三:一、四年过去,想法更加成熟;二、部分文字,还需明白通晓;三、个别错漏,应该予以订正。故本版既是大陆版,也是新版。它的出版发行,多承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高若海总编鼎力玉成,宋文涛君精心编辑,尤其是史学大师樊树志先生垂爱、正谬和力挺。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本书的读者。至于所有不当之处,自然概由本人文责自负,但请批评指正为盼! 又记。易中天 2007年10月7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帝国的终结》一书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是易中天教授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    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

编辑推荐

《帝国的终结》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如该书副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所昭示的,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乖舛和荒谬。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作者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给予抽丝剥茧式的剖析。该书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讨论的是帝国体制命运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帝国制度由秦始皇开创,直到1911年的武昌起义,帝国制度随着大清王朝的一起倒下。问题是,帝国制度为什么会亡?帝国制度果真就一无是处吗?如果当真一无是处,它为什么会被创造出来,会被我们民族认可,会延续了那么长的时间?我们要反省的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帝国的终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1条)

 
 

  •   首先,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是一本纯古代政治史的书,这不足为奇,因为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说说这本书的来历,偶尔一天闲来无事,在当当网上看有什么好书时,突然看见了由当今著名“学术名星”易中天新近写的上榜书籍《帝国的终结》,不会否认我选它是的第一原因是因为它是易中天写的,因为我是很喜欢他的,喜欢他的思考角度,喜欢他的处世之道,再之原因便大概是因为我们现在正学中国古代史,但作为一种功利的原因,就是我要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要感叹,谢谢我上当当网,谢谢易中天,谢谢语文老师,让我读到了一本好书!《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批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书的封面有这样一段话:“题是,帝国制度为什么会亡?帝国制度果真就是一无是处吗?如果当真一无是处,它什么会被创造出来,会被我们的民族认可,会延续了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反省的不仅是大秦或是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所以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他对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对与中央集权的理解,对于官僚制度与官僚社会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所以不能不说是一本好书!既然是《帝国的终结》那么我就先说说易中天给我构建的“帝国”原型吧。说来惭愧,一说“帝国”在我的脑海中只会折射出“美帝国”“日不落帝国”……,但问我什么是“帝国”,“中华帝国”作为一个文科生的我真的会惭愧。所以我来给大家首先说说我对“帝国”的全新的认识。帝国在中国古代是与邦国相对应的。邦国就是在西周“封建”的各个诸侯国所结成的松散的邦联或联邦,它是一种半财力社会,半权利社会的制度,而帝国则是完全的一种权利社会,一种对权利的集权,所以,帝国来自邦国,中国自秦朝以来,废除“封建制”,施行“郡县制”,把诸侯的权利集中起来,帝国就产生了,告别了夏商周的邦国制,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2000年的帝国时代!从繁荣到衰败,不仅仅是清王朝的腐败、衰退,外国侵略者的强大,最根本的就是制度的落后。中国从秦开始帝国制,而在西方则有希腊的共和制,一个来自于邦国,一个来自于城邦;一个规模宏大,一个规模甚小,但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邦国制度发展而来的帝国制度,曾使我们民族龙腾虎跃,在世界上独步一时;而城邦制度留下的政治遗产,则在千年之后大放光辉,并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这种“交相胜”的秘密就在于我们处在一个权利社会,而西方则处在财力社会。权力社会强调权利的集中,强调农业对人民的束缚;财力社会强调民主和共和,强调自由经济对社会的推动。如此而来,中华帝国必将衰败。是历史的必然。此书给我的另一个思考就是怎么看待宋朝与匈奴的历史过节吧!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强调宋朝冗兵,冗费,宋朝的朝廷怕战求和,腐化。匈奴的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宋朝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富国,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呢?让我们来看看两种国家的制度。一个是权利社会,一个是武力社会;一个是农业民族,一个是游牧民族;一个保江山,一个拼江山。北宋的统治者知道发展国家必须要靠发展农业,而匈奴则知道用战马和刺刀来拼,所以胜败可见一斑。但要注意这仅仅是一方面,甚至算是给弱者找借口。但我们绝不能忽略只一点!书中还有许多值得人思考的见解,如果你也想领略易中天的思想,那么请你也来看看这本《帝国的终结》吧!值得一看!
  •   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如该书副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所昭示的,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乖舛和荒谬。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作者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给予抽丝剥茧式的剖析。该书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讨论的是帝国体制命运这样的问题。
  •   一部迄今为止易中天教授最看重的作品。
    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
    问题是,帝国制度为什么会亡?帝国制度果真就一无是处吗?如果当真一无是处,它为什么会被创造出来,会被我们的民族认可,会延续了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反省的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
  •   初读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作者日臻炉火的语言功力和巧妙的谋篇布局让我叹为观止。读完再思发现,该书的价值绝不仅在于对帝国制度的批判和反思,重要的是对中国的政治改革乃至中华民族的新兴大有裨益。为了挖掘该书“以资治道”的价值,有必要对其主要内容和观点作一简单回顾。该书以寻求中华帝国制度终结的历史原因为出发点,通过剖析帝国制度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伦理治国的思想基础和官员代理的运作模式,并逐一批判,从中揭示出帝国终结的诸多原因。封建制、帝国制、共和制的比较分析贯穿全书,对三种制度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历史走向的比较分析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也是重要特点之一;而对共和、民主、宪政的考究和展望应为本书的归宿,也应是作者在《帝国的终结》后学术生涯的瓶颈。与此对应,该书对政治改革和民族新兴的借鉴意义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中央集权与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帝国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并没有因帝国的终结而消逝。无论联邦制还是单一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直是一对矛盾,只不过在单一制国家中,寻求中央与地方权力与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而已。中国的国家结构是单一制,这既与帝国制度两千年来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有关,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单一制国家结构的前提下,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也成为政治家和学者须尽快攻克的一座堡垒,当然,该论题绝非洋洋几百字能论述明白的,但以下事实对认识两者关系能有所帮助:当经济凋敝,体制僵化、全国上下一潭死水时,我们呼唤改革开放,呼唤在政策、法规等领域给地方自主权,一时间,特区、开发区、地方自治条例遍布全国,伴随着地方权力的放开,地方富裕了,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了,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国家遭遇洪水、冰雪、瘟疫、地震等侵袭时,我们高呼中央集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当房价一路飙升危机民生时,我们呼唤中央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当安全事故频发时,当腐败侵蚀脊骨时,我们期望中央能严惩不贷。这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调和性,要发展,必须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但如果体制不健全,如果地方自主性过大,所滋生的往往是不利于安定和谐大局的现象,如涸泽而渔的发展观,如条块分割的地方保护主义,如振聋发聩的腐败大案等。研究《帝国的终结》对中央集权的剖析与批判,对认识和化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应有所收益。因为,在中国现阶段,无论制度的设计,还是制度的运行乃至其思想基础都无可避免的受到传统制度的深刻影响。农业经济是帝国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商业经济是民主共和的经济基础;权力社会是中央集权的运作形态,财力社会是民主共和的运作形态。现阶段中国商业、工业主导,但农业人口居多,这一国情注定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时,只能根据内外形势,因时而异,因势而动。但从长期来看,必须着眼于在系统的政治改革的框架下构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伦理治国与依法治国帝国的所谓伦理治国,其实质是内法而外儒,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结合有所不同。帝国制度由始至盛,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权力社会不断走向成熟,而以礼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因其成本小,收益大,操作简单易行等特点而成为帝国制度的“指导思想”,历史上的“法治”只不过是维系统治的工具,充其量不过“律制”“规矩”而已。今天讲的“德治”是指发扬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正确荣辱观;“法治”是在中国***领导下,建立在民主宪政基础上的“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要求树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无上权威的治国思想。然而,如果忽视法治传统阙如的国情,过多依靠舆论和政治的力量来普及法治,给法治“立威”,难免会因与现实的脱节而给民众一种空洞之感,这种感觉会损害法治的权威性。法治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信仰,法制只有被民众和政府信仰才能不被沦落为统治的工具。没有传统,就只能培养信仰,但信仰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不属于法律调整范围,所以,信仰问题归根结底是“德治”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认真思考德治与法治的顺序和关系。信仰形成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具有自发性和必然性,因此,依法治国首先应培养民众的法治信仰,而信仰的培养必须与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同步。在西方因商品经济而形成的财力社会中,公平、诚信、罪刑法定、依法行政、违宪审查等原则早已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正因为此,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才成为法治国家的典范。反观中国,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在实践中被误解为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发展市场经济时,发现要进行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时,发现要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时,才发现法治传统淡薄,问题之所以如此错综复杂,很大原因是我们忽视或轻视了中华帝国的传统,民主好,改革好,法治好,但再好的东西也要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也要在帝国传统的影响下成长,因此,不能一个劲地“拿来主义”,更不能急功近利的生吞活剥。没有法治的信仰,即使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只不过是形式主义的工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先有法治的信仰,后有法治的国家。而信仰的形成只能依靠“德治”的深入和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政治改革来完成。3、文官制度与腐败问题当今世界,美国的文官制度也好,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好,无不源于帝国的科考选官制度。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制度,相似的考试,同样无法回避的腐败问题,这究竟是文官制度的缺陷,还是权力的弱点?科举与公务员制度形式比较。首先,二者都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按照成绩从高到低录取(科举重语言表达,只考“审论”,今天考察综合能力,增加行测而已);其次,都要求“德才兼备”,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科举根据考卷来判定,今天通过政审而已);最后,官员都是为“用人单位”服务(科举为皇室家族服务,今天为授权者人民服务),其升迁的依据都是政绩(科举以社会安定为主,今以经济发展为主)。可见,就形式而言,公务员制度与科举非常相似。腐败成因及监督机制比较。先看成因:帝国制度下,官员腐败的原因是俸禄过低和权力的赎买,今天的腐败,原因也不外如此。因为工资太低,就有“非典型腐败”式的灰色收入,因为权力赎买,就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再看监督:权力缺乏监督被公认为腐败的根源,“家天下”的帝国制度,对腐败监督的积极性比现代高,因为腐败的是皇帝的私人财产,而今天腐败的是人民的公有财产,人民比皇帝的承受能力和容忍程度当然要高;今天对腐败监督的基础广泛,形式多样,因为人民力量强大,善于制度创新。因此,科举取士和公务员制度应该是各自时代中最好的选官制度,它们不应成为腐败的原因。腐败之所以古今皆有且屡禁不止,我认为其内因是权力和人性的弱点,外因则是包括权力监督、文化传统、法律制裁、消费观念等因素的社会环境。此外,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帝国制度独特而通俗的解读方式(如对民主、共和、宪政的解析),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   两年前,易中天大作《品三国》让我再次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他的《品三国》将很多人或许能体会到但却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感受用或诗或散文一样的语言表述出来,读此书的感觉,犹如读周国平的哲学,犹如读汪国真的散文,犹如读余杰的杂文。与很多读者一样,买《帝国的终结》主要出于对易中天作品的喜爱,但8月初买书,却迟迟没有拜读是因为从网络上看到很多读者对该书的负面评价,甚至对易中天先生的批评和贬低,负面评价或者说作者江郎才尽为了钱而写书,或说作者涉足自己本不擅长的领域而难以突破,或说作品没有创意,没有深度等等。该书真如其他读者评价的那样,那将是何等的失望?所幸的是,读完《天下一统》和《中央集权》两章后,我的忧虑荡然无存了。该书中作者一贯的语言和文字风格没有变,依然是文采斐然,在一本思想严谨的学术著作里,达到这种程度是非常难得的,学术著作研究的往往是思想和制度,因此不能象写小说那样随意,而该书基本上做到这一点了。作者对封建制和帝国制的分析比较、对武力社会、财力社会、权力社会的分析比较,对史学观点的引用,其用词择句,布篇谋局的水平完全可以达到美文水准。当然,文采的见长并没有掩盖思想的深刻。与作者以往作品不同,《帝国的终结》是一步纯正的学术著作。首先,思维严谨,结构清晰。比如,专制与集权、帝国与王国、统一与一统、邦国与城邦等这些连很多学历史、学政治的都弄不明白的东西,经过作者由表及里的的分析,原来,这些词有着关乎国体,关乎制度的大学问。这并不是作者玩文字游戏,而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作者正是通过比较和分析,在研究清楚这些基本元素的内涵的基础上来解读帝国的前生今世。其次,分析全面,重点突出,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作者以帝国制度为主线,分析研究了制度的形成背景,制度的优越性,制度发展、完善、衰落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帝国制度的交互关系等角度展开,这些充分体现了作者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特别是对封建制、中央集权制、共和制三种不同历史阶段基本制度的成因和优劣分析,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作者的唯物史观。最后,诸多闪光点增色。武力社会、财力社会,权力社会等提法;对三种社会状态下的管理成本和民众心理的分析;对封建制下天子、国王、诸侯、士等阶层关系的分析说明;对农业文明与权利社会关系的论述;特别是权力社会下民众呼唤统治者的提法可谓经典,虽然这一点在《品三国》里已有所体现,在本书对这一现象从历史的角度追本溯源。认真研读本书,会真正理解很多文化常识,如齐国、治家、平天下的家非今天的家庭等。目前,我仅读了前两章,但已渐入佳境。回过头来再看网络上那些关于该书及作者的流言蜚语,我建议:读者在选择一本书前,一定要慎重,多考虑自己的兴趣、品位和文化水平,如果喜欢超女式的快餐文化,那就不要选择历史政治军事类书籍,更不要选择学术作品,那样对你的时间是一种浪费,对作者和作品也是一种悲哀;如果你经过慎重考虑后选择了某一本书,你一定要抱着一颗宽容和谦诚的心去仔细品味,如果总是求全责备,总盯着缺点不放,那你可能永远只是一个没有进步的读者。
  •   《帝国的终结》一书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是易中天教授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
  •   《帝国的终结》是一本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严肃的话题的学术小品集。易中天先生用深邃的历史的眼光审视自秦以来中国两千两百年的历史。这两千两百年的历史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完全不同,而是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轨迹。自秦统一至清灭亡这两千多年的中国,不是历史书上说的封建社会,而是帝国社会。封建的本意原是“封侯建国”,在秦统一中国以后,封建制度在中国就基本结束了(虽然偶有复辟),易先生对此看得很清楚(不知道为什么编历史教材的先生们还在误导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硬要说秦朝是封建制度的开始,是水平有限,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个问题在学界应该是早有定论了的,易先生也并非语出惊人)。帝国社会的本质是权力社会,权力是非典型的暴力,易先生这两句话可谓振聋发聩,对我启发很大。它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并还在发生着许许多多啼笑皆非、荒唐透顶的事,是权力,是权力在作祟。权力将人格全部扭曲,在权力社会下,一个人依附于另一个人,全中国人依附于皇帝一人,亿万中国人竟然没有一个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权力和权利,powerandright,是法学上也是社会学上两个重要的概念,权力(power)这个词在英语中就带有强力、暴力的意义,西方人对这点认识地比我们清楚;权利(right)这个词天然带有利益的含义,就是对这个词的认识使得我们与西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帝国制度是个矛盾的制度,它以伦理治国,最后却道德沦丧;它以律法治民,最后却无法无天;它以官员行政,最后却贪腐频出。在这样一个扭曲的权力社会中,一切都是扭曲的,一切改革的努力也注定会失败,因为它们从来没有抓住重点——权利,个人的权利,一个人生而为人的权利!美国宪法正像易先生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千百年来,中国人从来没有过权利意识,中国人没有“个人”的概念,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奴才、臣子”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全部概括,帝国制度下全体中国人没有个人的财产、没有人身的自由。
  •   一直很喜欢易中天先生的作品,不拘泥于传统和既有的习惯认知,而另辟蹊径,透彻的直指问题的本质与核心。先生自称为“流寇”,我想正是这种不拿自己当回事的流寇思想成就了他自由的思想,思想的自由。在线读了这么一小部分,就已经受益匪浅。先生对于两千多年的帝国时代总结的很是透彻。帝国的本质是聚敛,他们在征收了赋税之后,并不像现代国家的政府那样为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而是用于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聚敛之余,一般民众尚能维持温饱,即是太平。若能“五十衣帛,七十食肉”,那就是盛世了。任何一个集权的社会,一个有可能由集权发展为专制的社会,都不会允许民间资本形成规模,因为那会造成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财力社会。帝国时代“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就不难理解了。帝国终结的原因就是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灭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他们的吸取教训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帝国制度越是完善,越是成熟,越是精细齐备,就越是走向死亡。最为认可的和经典一句话是:统一不等于一统,特别是思想,多元的、自由的思想和文化,开放的制度会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用在今天也是非常贴切的和发人深省的。我会去买来一睹为快,也建议读者们去买来一读。当然也但愿这样的流寇能够多一些。
  •   初识易中天,是通过央视的百家论坛,品三国。三国,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初中那时便看过三国演义。高中那会更是复看了好几回。诸葛亮,关羽等人留给我的除了崇拜找不出其他的词来了。后来也知道有个叫做三国志的史书,只是一直没机会去看,也明白三国演义里面有些内容与历史有所出入。特别是作者对蜀国有着特殊的偏爱。电视上看品三国,通过不同的方式讲出了那段历史,很受用,也看到了很多演义里面不曾有的内容。后来又见网络上对易中天褒贬不一,想想那也是人才。帝国的终结是在无意间购买的,也是冲着易中天的人气吧。近日细读以后才醍醐灌顶,也改变了我对易中天的看法,这个家伙很有料,也很出格。对这本书的看法分为两个部分,前五章和第六章。在前面,易中天很逻辑的推理的帝国存在,发展以及帝国的运作等等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帝国进行剖析。最后一章则提到了民主、共和、宪政,一个在中国不能触碰的禁区。当时就诧异,此时居然能出版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专案保护书,严禁盗版。再一看,此书05年出版海外,直到07年才在大陆出版,并且经过小小修改,看来也是个不可名言的部分。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有偶然性,但历史更有必然性。帝国的终结是个必然的过程,而宪政国家也是必然,但在中国这个没有民权、人权,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土壤中,宪政之路路漫漫。作者最用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结尾正是这个意思表示,但至少,此类书籍的出版,也算是种进步吧。
  •   易中天先生论史,思想深邃,见解深刻,旁征博引,语言幽默,堪称绝品。
    这部书的前五章,论述了从邦国时代到帝国时代过渡的先进性和历史必然性,一针见血地指出帝国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然后从帝国的伦理设计、官僚制度设计方面,阐明了我国帝国制度的完备性。这样拥有一整套完备制度设计的政治体系,尽管其内在具有不可克服的深层矛盾,但与西方“黑暗”的中世纪不同,我国的帝国制度在一套严密的体系当中长期踯躅前行、尾大不掉。如果没有外来更先进制度体系的猛烈冲击,从内部是难以“萌芽”到商业社会的。可以说,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彻底解构了我国两千余年的帝国体系。这是帝国走向共和的唯一路径,尽管是条充满着血泪之路。
    本书的现实意义体现在最后一章:由于我国传统上没有民主的、共和的、宪政的思想和实践,因此我国的“政治文明”尚需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因此,对于当今转型期的阵痛,虽不免撕心裂肺,却也不可避免。
    吾辈以古知今,岂不矢志图强!
  •   该书内容是什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对于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很多人都停留在浅显的认知阶段,比如专制啊,集权,人治啊。阅读本书,将有利于理清思路,形成大体的框架性认识。这本书脉络清晰,从帝国的建立说起,一一否定了“德治、法治、人治”,最后落脚于“官治”,反复强调了从邦国制、封建制到帝国制、郡县制的演变和区别。在明确了帝国制的基础后,本书从本质上分析了帝国为什么会轰然倒塌的原因,而这促使其衰亡的原因又正是帝国建立的基础,“是帝国的胎毒”。因此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这是其本质使然,历史使然,无可逆转。相对于品三国系列,本书似乎不那么有趣,因为三国涉及到具体的人物,引发很多有趣的故事,读来自然欢畅。但本书字字看来,都有助我将认识更深入一层。易先生的书,处处都充满自信,尽管其中的观点并不一定全对,但他对自己的主张是以非常肯定的语气述说的,和刘心武先生的“红学”形成鲜明对比。各位在阅读时,如有疑惑或不赞同的地方,大可保留意见,看看别的学者的思路,更有益拓宽思路。缺点在于,本书有浪费纸张之嫌疑,字撑圆了,页边空荡,纸张还不错。建议一句,各位看官,边读边回头看看目录,将逻辑脉络理顺了,你就算消化这本书了。
  •   《帝国的终结》绝对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宣传语说,这是易中天先生最看重的学术著作。因此,对于这样一本好书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和于丹之类的“解读”一起走上排行榜前十名,我丝毫不意外。

    《帝国的终结》也好读,逻辑非常清晰,从秦始皇开始讲起,只略略往前回了一段,讲明白了从封建制到帝国制的转变必然性,然后就都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说了。内在逻辑部分,易中天先生始终用提问和解答的方式穿针引线,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回归整体


    对这本书的想法,我的意思是早点出手买,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逐字细读。第一,这书值得,第二,免得有些想法今后只能听口口相传了。
  •   也许是因为小学、中学时太相信教科书的原因,胡绳的那套“封建社会”和“中国历史”的理论总在脑中挥之不去,直至看了易老师的这本书。书中自然有许多闪光的思想,特别是最后两章,更是明白阐述了共和、宪政、民主与自由、人权的关系,尤其是在今天这些基本的政治哲学理念并不为每个中国人,特别是政府官员所坚信践行。如何摆脱当代公务员群体不自觉的官僚集团自我代理人角色功能任重道远。
    特别是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于帝国社会的革命发展理论很新颖。国内许多学者机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认为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关系时,新的生产关系必将出现,从而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和文明进步。如此,中国朝代更替应该是一种历史的上升过程就不会是长达两千多年的循环过程,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战国时代就已存在(与古希腊同时),但迟迟得不到发展。为什么?易先生给出了另一种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途径,即生产力通过自我破坏来修复现行生产关系。当帝国制度容纳不了足够大的生产力时(主要是人口和财富),只能通过土地的扩张来缓和矛盾,一旦土地扩张受限,社会崩溃和生产力的自我毁灭就会接踵而至,其结果就是“由大乱到大治”,帝国制度在新的王朝统治下得到修复长存。至此,我明白了如果中国处在一个封闭的单一时空内,只能是永远的王朝循环,绝不会步入现代社会,直至资源环境的全面崩溃而文明消亡,就如复活岛文明一般。而绝不会出现胡绳等人所说的“如果明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能够独立发展,中国将缓慢的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鬼话。
    此书也改变了易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原来认为他是个老师,是教授,现在认为他是独自学术思想的学者,于建嵘、贺卫方一般的战斗者,只不过阵地不同罢了。
  •   通读本书,随着易中天老师一起,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眸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在批判帝国制度的弊端的同时,不禁暗自惊心和庆幸,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专制和共和的过渡期,兼具帝国的背影和共和的憧憬,忍不住要问,究竟是传统侵蚀改革还是改革颠覆传统,敢问共和之路在何方?
  •   一直很喜欢易中天的书,语言风格、观点角度等等,此书重点阐述了封建制、郡县制等国家制度,从制度剖析帝国的兴衰存亡,很长知识,也很感叹。
  •   如果说易老的品三国赢得了喝彩的话,那么这本帝国的终结则赢得的将会是读者的尊重,因为他在批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同时做了一次启蒙.告诉我们,我们不要做臣民,而要做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帝国制度不除,我们永远也做不了公民.
  •   探讨中国果古代帝国制度的结束,易中天教授的书,都不错的
  •   帝国的终结与帝国的惆怅一起,我认为是易中天非常重要的著作。在我读二书之前,易中天还未在百家讲坛大红大紫,但在我心中其已是高人了。历史确实非常值得咀嚼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易老师又出一本好书,语言有些出格,今天易中天揭开历史的真面目,让人颇有同感,心中大快.里面有一段关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议论实在深得我心.有人会不舒服,管他呢,一帮官僚阶级的帮闲,无耻文人.易老师算一个体制内官僚知识分子,因为他是教授,退休工资上万,算是一个既得利益分子,但他却敢直言批判中国的官僚阶级,很难得,品三国上有一点通俗,醉翁之意不在酒,下集才是他的本意.大家中<<三国演义>>毒太深,忘了历史本来面目,我们自称有5000年文明,我们对历史又了解多少,我们才是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官僚才是人民的大敌,我们推翻了皇帝,却没有推翻官僚,易中天出版十几本作品,每一本风格都不一样,他同样游刃有余,实在叫人佩服
  •   很早就听说了易老头的这本他自己比较看重的书,也买了一段时间了,最近突然想起来,用了几天时间看完了。
    本书对帝国的分析还是比较透彻的,指出了帝国的支柱和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文风也还继承了他的风格,读起来比较有趣。
    读完后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初高中的教科书上把和我们没有直接关系的资本主义分析的那么头头是道,什么必然灭亡啊,经济危机周期啊之类,恨不得把资本主义说死在书里,但印象中居然没有分析在我国发展了2000年的封建主义制度。如果教科书上能像解析资本主义那样分析一下我们自身的历史,也许我们就会对现在天朝的情况有更深的感触吧。
  •   如题所写,独属于易中天的风格。
    浅显易懂的文字,让偶明白二千多年的帝国制度,一路分析过来明白过来。
    渐渐俨然成了易迷一族,总之,个人挺喜欢他的风格。
  •   这本书很好看,语言通俗生动幽默,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帝国制度的历史,包括发展、终结,没有一般史学著作的晦涩的学究味。
  •   通读此书 了解了郡县制和封建制度分别的彼端, 帝国的终结是历史的进程,在历史的车轮下是必然的结果。 全书解释的非常的透彻
  •   看了易老师的书,总是很容易激动,帝国的终结,非常有道理。但从历史现实来看,帝国制度和现在的民主制度,好像都有存在的理由,完全的民主也有问题,希特勒就是民主产物,野田也是民主产生的。
  •   这本书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很有深度,也不枯燥
  •   我们很多人自认了解历史,了解兴衰更替,但是却不明了为什么中国跳不出王朝交替的周期律。很多历史著作也只是简单的描述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但是没有深刻的揭示其中的深层次规律和基础。难道历史只有成王败寇?只有君子小人?感谢易中天教授醍醐灌顶式的描述,让我们能拨开层层迷雾去窥见那接近真实的历史。帮助我们真正了解我们自身的历史,理解西方的长处和我们自身的不足,更好的以资鉴戒。衷心希望我们中华民族能跳出王朝更替的兴衰周期律,真正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   易先生这部书由于内容所限,没有其他作品语言通俗易懂,需要用心品读,但是内容很是深刻,阐释了帝国制度的产生和消亡,见解独到。
  •   易中天是我本人比较佩服的一位老师,用幽默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帝国兴衰交替的原因,为对古代史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了一桌饕餮盛宴。
  •   时代在发展,制度在不断的变化,纵古观今,物质生活的提高总会提升人性的弊病,也就影响着制度的变革与发展,终而将其埋葬.有效的引导制度的发展,真正做到民权是考验执政者的一大难题,希望帝国的官僚思想能尽早转化吧,不然仍然只有灭亡的结局.
  •   之前看过《品三国》,觉得还不错,但后来多少感觉炒作的成份多了点,直到读完《帝国的终结》,才由衷佩服易老师的学识。
  •   已经有学者言,中国政治结构延秦汉制。易中天先生的这本书就可以看做以秦汉之衰亡言现行政治体制的衰亡可能,用心良苦。先生对中国的爱之深,忧之切,溢于言表。建议先生可以深入考虑构建新制度的模式和时间表,总不能等待变革,要推动变革。以易中天先生的学识和理性应该没有问题。
  •   再聆易老师百家讲坛的语言风格,帝国制度与公司管理轻松做譬,思索当下政体创新。历史不在重叙而是关照今天,所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失败。
  •   此书通俗易懂的表达了为什么帝国制度会消亡,以及帝国制度究竟怎么来的,为什么选择了它等基本的问题,非常适合对政治和历史很空白的人来读。
  •   是易中天写的,非常不错,之前买过一本帝国的惆怅(也是易中天写的),看完后又来买了这本书,非常不错~
  •   易中天的这本书堪称帝国的总结
  •   入木三分的分析,把帝国的兴起和终结的原因都进行了分析,给我们以启示。不过这本书不及前作品三国和汉朝风云人物好,似乎作者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   易中天的作品,很不错。主要是讲制度的,很深刻。特别是对中国制度的评论多,反映了我们的制度为什么是这样。封建制、帝制、共和制在我国的演变。特隐隐指出,有些国家虽然没有叫共和而其实是共和制(如:美国、英国),有的国家叫共和,而其实质不是共和制。我推荐
  •   没看到从生产力的角度来阐述帝国制度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读这本书受益匪浅。
  •   这本书将每个朝代的管理制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讲述了帝国制度不断完善、不断成熟,但是最后由于民主观念的提出而毁灭的过程。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
  •   刚读到100多页,真是感慨颇多。此书对我的影响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是我知晓了很多道理。以前对封建制度的理解仅仅是冰山一角,读了此书后才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例如:书中对3种人类社会形态的叙述,真是精辟独到。书中的种种分析也解答了我对封建制度的各种疑惑,而使我现在的思想不单单只停留在表层。最后,我还要谢谢此书的作者易中天先生!
  •   这本书让人学到很多作者独特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帝国制度的发展,优点,缺点,后果
  •   第三次买易书。复旦版《帝国的终结》排版有点铺张。。。刚看完头章,甚是有味。像我这样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读来文笔不枯燥!
  •   易中天虽然是学术明星,但他的书还是那么实事求是,丝毫没有炒作的意思。这本书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见证历史,从封建制度的视角讨论兴衰成败,好像站在巨人的肩上一般让人读了以后豁然开朗,不失为一本好书。当然这本书的字是印的大了一点,我不带眼镜看都没问题^^。不过这是出版社的责任,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一本有意义的有深度的书,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
  •   1.如果所有的人都读这本书,这个国家就有希望了。如果把这本书纳入中学课本,我们这个民族就有希望了。
    2.易老师写的是终结的帝国,但其中的描述、分析与当前的社会一模一样。不要看它叫什么,要看它做什么,呵呵。
    3.个人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是一个半帝国主义,半社会主义,半资本主义社会。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所有关于当前社会的疑问都从根上明白了。
  •   怀着沉重的心情,我纵览了全书。这里有对帝国沉重、深刻的批判。从中,看出了帝国无耐的自我修复形式:外族的输血以及农民起义,都是血的代价!帝国的倾覆是必然!中国人,在长达数千年的帝国统治下,最悲者,莫过于丧失思想和思考的能力!由之,失去了创造力。但,也能从中体会出使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璀璨中华文化!令人神往!一本好书,能引发思考,难启发灵魂!
  •   确实很不错。易老师的这本书分析深刻,讲解透彻,对我们认识帝国制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   易先生就是一位好老师,老师里面他肯定是算比较博古通今的,博古通今的里面他肯定是口齿最清楚的,所以适合写书给大众看。读者中如果也有中等阶级的话,那么易先生就是最适合服务于这个等级的读者。三国算是易先生能快速地形成自身的被关注度,而论帝国史、论美国宪法,再加上《成都方式》的论今,渐入佳境!
  •   深入浅出的解析了帝国的产生与灭亡。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历史朝代更迭,治乱兴衰交替往复。看清了帝国繁荣的背后。
  •   易中天老师不愧为大师,总是能用幽默调侃的语言,从繁杂的历史长河中,给你抽出那条历史的骨架来。
    读来确实受益不少!建议大家对历史和政治制度有兴趣的朋友,都读一下。
  •   是易中天所有著作中写的很深刻的一部作品,配合阅读中国历史方面书籍,可以更好的反思中国古代社会。
  •   内容写的相当不错 仔细体会下 我们的历史确实是这样 帝国的灭亡是必然的 收获很多 有时间再读一遍
  •   作者深度剖析了帝制的各个方面,从皇帝,官员,民众三方面阐述了帝制的优劣,表明了帝制的产生发展乃至终结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而作者开头加入了对帝制选取儒家文化的缘由,也表明了作者对我国帝制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看法。通过作者对帝制的叙述同时了解了我国历代政治制度和官员作风的一些细节和以前没有被突出介绍的一面,例如“封建与郡县”,“官场陋规”等让人耳目一新,增长见识,值得一看。
  •   出于对易老师的喜爱买了这本书,没想到淘到如此宝贝,真是太受启发了。原来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封建时代会如此漫长,为何直到明朝末年才会有点资本主义萌芽,为何西方的历史发展是如此得健康,这本书都一一作了解答,原来曾今引以为傲的帝国是如此的脆弱不堪,如此残害中国广大民众,感谢易老师~~
  •   《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读城记》等书都看过了,这次通过看这本书对我国封建帝制的了解更深入了一层。喜欢易中天先生的语言风格。
  •   说实话,在看这本书以前,我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从秦统一到清灭亡这段历史为何而亡。即便有所思考,思路也总是停留在高中时老师所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很表层的一些东西上面。从未思考过制度方面的问题。不得不说,这本书开阔了我的视野,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向度,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实在是获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如“封建”一词,我以前根本就不知道他源于何处,有着怎样的内涵,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只是举出一例而已。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向度,一本难得的好书。在欣赏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得不指出书里面一个小小的瑕疵,书中提到的《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不是苏辙写的,作者搞错了。
  •   其实,我更喜欢作者《帝国的惆怅》,当然,如果从历史的评论中,看今天的问题,分析今天的问题,从脑子里思考今天的问题,真的很有启发,正如常说的话:以历为鉴,可以知兴衰。搞政治的,最出色的应该是学习历史的,毕竟,错误总是精人的重复。我倒觉得,作者可以当官,也许是个清官,也许是个好官。
  •   下午到的书,当天晚上12点前读完。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政治原因,易中天没有对现行的制度进行解析。
  •   中国两千年的帝国历史,竟说得这么清楚,这种学者真让人肃然起敬。
  •   一直对历史题材的书很感兴趣。看过易中天的品三国后,才继续买他的书。呵呵,很不错。看后,对社会,对人生有一定的想法。呵呵
  •   通过易中天的层层解说,透过表层的现象分析封建政治制度背后的本质。
  •   易中天先生高超精妙的概括能力太让人佩服了! 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分析如此浅显直白,而又具有深刻,真是大匠风范。
    书不错,封面很好,到货很快。
  •   第一感觉就是字体很大习惯了常用的字体一下子会觉得怪怪的不过书的内容真的好耐看获益匪浅的确是帝国的终结啊分析的很有见地
  •   易中天老师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宽广的视野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千年极权体制的历史迷局,让我们对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看得更清。
  •   较之“品三国”,这本书体现了易中天学术的一面。虽然有些看法有失偏颇,但视角新颖,符合易老师的性格。顺便提一句,易老师国学出身,怎忘了中庸之道,频频出风头,看看你的名字,易(日勿)中天...禁忌啊。
  •   帝国几千的历史,经由理性逻辑的梳理,脉络变得自然而清晰。更重要的,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折射出对现实的启迪。好书,值得一读。
  •   写中国的古代政治 易中天很有才引用了很多历史材料 建议文科生去看 一定有收获 写的有点深入个人觉得理科生不适合
  •   每次读易中天的书都能学到不少政治体制上的东西,这些东西能以一种很轻松的文字融会贯通在他的作品中,对于我这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来讲,实在是一种福音
  •   嘿嘿,我的老师啊,跟易中天老师共享厦门大学的图书馆,高兴啊……大一大二几乎全部的泡馆时间都用来读史,每次易中天老师的讲座也要拼命去挤,虽然这是第一次买易老师的书(以前都在图书馆看),但是绝对是他忠实的老读者了。历史在他的笔下总是不带任何口吻地清晰地展现给我们,却不见一点枯燥……
  •   帝国之后的中国,不论场面上如何,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不能摆脱千年的浸侵。
    也许易老师的观点和看法,会让我们用更高的角度审视身处的世道。

    读了几遍,买了两次,珍藏中~~~
  •   个人比较喜欢易中天的这本书。从拿到书到看完这本书,我大概花了两天时间,而且还是在上班时间,晚上下班后回去看的书哦,呵呵。在此非常感谢易中天先生,他在书中确实有一些对历史的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从中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是一本比较有价值的书。
  •   这本书很能代表易式风格,可读性很强,虽然一些结论新意并不大。有些言论是陈词滥调了,但是易中天写出来真的很好,做了很系统的总结,并加入了作者一些独具慧眼的历史思考,整体是很不错的。
  •   到目前为止,我所看过的易中天的书没有一本我不喜欢。其书立意新颖,思路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准确生动简洁。比他的百家讲坛要好得多。不过仅就百家讲坛来说,易中天也是佼佼者。总之,真正严肃的读者不会理会那些所谓的“学者”们的褒贬,自会有自己的见解。易中天至少在力挽社会庸俗化狂澜的斗争中,尽到了一个学者的责任,没有泯灭自己的良知,躲进象牙塔;同时,他也为学者为大众服务趟出了一条新路。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社会庸俗化很难避免。尤其是中国的市场化是在彻底砸烂旧传统,又没有启蒙运动的基础,新的社会道德思想体系还没有建立的真空状态时发端,加上知识阶层的脊梁已经不复存在,社会各方面的堕落是有目共睹的。希望有更多的易中天为我们写点好书。好书如大海捞针,真难啊!也希望出版界能有点良心,至少别为庸俗大潮推波助澜。
  •   易中天先生博古通今,以大视角通观整个中华时代。读此书拨云见日,悍然醒悟。喜欢中国历史的人都应该读一下。
  •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著作!大师手笔!读罢为易老师增加敬仰之情。作品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述。作者深怀忧国忧民之心,。疾呼“民主、宪政”的理想。可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嘉其“将上下而求索”之志。惟斯人吾谁与归!
  •   本书对于帝国的历史架构都分析的十分透彻,是本值得看的书
  •   易中天在古代起码也是高级谋士!他的见解和独特准确的观点令我仿佛置身于历史当中,几乎听到了金戈铁马声。。。。。。
  •   为什么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西方孕育了民主,而我们却对专制情有独钟?我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易中天先生在本书中给予了努力的解释。
    但易中天的狡猾在于他欲言又止,将未来留给了我们。
  •   易中天的书最大特点就是浅显易懂,本书很好的继承了这种风格。书中讲的东西也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比起千篇一律马克思式的历史研究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倍!
  •   易中天的功力绝不止读读三国那么简单。有自己非常独特的逻辑和观点。了解中国文化和当今社会值得一读。
  •   易中天对中国的大历史确实见解犀利。
  •   一直很喜欢易中天先生独特的讲解历史的方式,娓娓道来,通俗易懂而又见解独特
  •   我喜欢历史,不仅仅是故事,更重要的是吸取历史的智慧。易老师从一位历史学者的角度分析封建制度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就如同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身处的社会,让你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现实社会的是与非。
  •   易中天先生的这部书,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历史的问题用轻快的笔调写出来,让人看起来很轻松愉悦。历史的很多哲理赋予比较轻松的言语中,让人看了又想看,很不错!
  •   暑假中一口气读完,感觉痛快淋漓。年轻时一直抱怨中国缺民主,后来看得开一些,觉得中国缺乏民主传统,但为什么会缺?没深想。还是易中天学马恩学得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耕自食、靠天吃饭的农民与讨价还价、和气生财的商人相比,天然地缺乏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民主训练,农耕民族在民主进程上就输给了商业民族。改革开放,全民下海经商,民主的土壤才开始培育,现在已如“息壤”,日渐其扩大。所以,中华振兴,前途远大——既遥远又宏大。
  •   非常喜欢易中天教授的书。观点非常独到。不过易中天教授应该是厦门大学的教授。
  •   通常读一本有思想的书需要先有一定的思考的积淀。易中天已经尽量地来“趣说”历史了(这也正是他受到褒贬的根本原因)。所以,看不明白的需要大补啊!
  •   买了一套易中天的书,喜欢他戏说历史的风格~~~在轻松的文字中有发人深省~~
  •   易中天教授对历史具有独特的观察力,值得一读。
  •   易老师这本书很哈的通俗易懂介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从开始,到发展,到鼎盛,最后终结,推荐有兴趣的读者好好看看很好的一本书。
  •   对易中天的喜欢,源自他的百家讲坛的激情讲演,中文系教授“不务正业”写历史,却别有风味。
  •   书写的好。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时间、没有水平读完中国全部历史的人,可学习思考很多东西。社会制度是所有问题的根源,而生产形式决定经济,经济决定政治,最终形成制度。只是书的质量有些污染,美中不足。
  •   一部很好的书,从中可以重温曾经帝国的光荣与梦想,同时还有深深的教训与经验
  •   旁征博引,向大家论证了一个不同的中国历史,引导人们更理性的去思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时也令人不禁联想现下的国家政策实施原因。非常不错!
  •   当我们这些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两千年的专制独裁,即便我们进入了共和的时代已经如此漫长的度过了百年,帝国的影子仍然还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   用两天的时间读完了些书,对我国政治形态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其实易先生的话还是有所保留的,他所说的制度演变让我联想了很多。我感觉传统的影响力实在是大的可怕,虽然我们新中国已经成立几十年了,但我们的思想里还是有一些僵固的看法。
  •   个人认为这是易中天老师写的最好的一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建议对历史有兴趣的都看一看
  •   易中天老师的剖析很深刻,从生存环境、民族性等等入手,揭示了我们国家为何民主之路走的如此艰辛。
    全书内容深入浅出,看的不累,就是个别地方稍显重复啰嗦了,不知道易老师会不会像金庸那样将来对这本书做出修正。
  •   老易的书向来很赞,帝国双论都要看
  •   该书从制度上剖析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制高点,如果我们都希望能生活在一个好的社会制度下,该书明显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角度,一个理想社会公民,应当具备制度的理性认识和选择能力,才能促使社会不断向完善的社会制度方向迈进。
  •   与《帝国的惆怅》配合着看非常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