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迟爱萍 页数:5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之初称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在新中国第一年的财经政策与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中国第一年中财委在中共中央和政务院领导下进行的整饬经济环境、解决财政赤字、统一全国财经、调整工商业、确立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等重大经济活动的梳理和分析,展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处理新旧社会之间传承、断裂问题以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在历史变迁过程中新国家经济秩序的创立和为经济建设所作的准备。
作者简介
迟爱萍,1957年生,北京人。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 曾参加《任弼时年谱》、《任弼时传》、《陈云年谱》、《陈云传》的撰写工作;主编或副主编《陈云论党的建设》、《陈云文选(一卷本)》(副主编)和《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主编)等;著有《陈云》(“伟人之初丛书”)等;并撰写相关研究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序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二、学术回顾和文献资料介绍 三、研究思路、结构和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特点第一章 中财委创立的历史条件 一、国民党政府财政经济的总崩溃 二、中共领导的解放区财政经济的蓬勃发展与财经工作的初步统一 三、中共城市接管经验的积累与财经工作方面的理论准备 四、《共同纲领》确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目标和经济政策 五、中财委在新中国第一年面临的历史任务第二章 中财委的创立和组织机构 一、中财委的前身——华北财经办事处、中央财政经济部、华北财经委员会 二、中财委的成立 三、中财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构成 四、中财委工作机制的确立 五、中财委的主要领导人——陈云、薄一波、马寅初、李富春第三章 中财委指挥稳定市场物价的斗争 一、整顿金融秩序与“银元之战”的胜利 二、统筹调拨和调控市场物资与“米棉之战”的胜利 三、中财委主持的上海财经会议 四、新中国成立后中财委对物价的综合治理 五、中财委迅速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缘由分析第四章 中财委实施解决财政赤字的措施和城乡税制的建立 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财政形势 二、中财委参与决策和部署发行新中国第一笔国债 三、中财委拟订新中国第一个概算 四、公债发行和概算拟订的社会效益及后续工作 五、税政的初步统一和税收的整顿第五章 中财委统一管理全国财经工作 一、实现财经统一管理的历史必然性 二、中财委在财经统一决策中的作用和社会各界对决策的认同 三、中财委领导全国财经统一工作的实施 四、统一财经工作的历史作用第六章 中财委主持全国工商业的调整 一、私营工商业面临的困境及缘由 二、调整工商业的决策过程及中财委的作用 三、中财委领导调整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四、1950年工商业调整的积极作用 五、对1950年工商业调整的总体评价第七章 中财委引导确立国营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中的领导地位 一、新中国国营经济的建立和接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二、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和生产恢复的初步准备工作 三、中财委积极探索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问题 四、中财委引导国营企业走上国家计划的经营轨道 五、确立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重要意义第八章 中财委探索新中国经济建设之路 一、策划和指导召开系列专业会议 二、以城乡交流推动工农业经济的恢复 三、确定水利和交通为经济恢复的重点结语一、中财委在新中国第一年财经工作中的主要政绩二、中财委在新中国第一年政绩取得的主要原因三、历史评价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进入对新中国第一年中财委实践活动主题研究前,先搞清它创建、起步的历史条件是必需的。 一、国民党政府财政经济的总崩溃 解放战争开始时,解放区仅占全国总面积的24%,解放区拥有的城市约占全国县以上城市总数的23%。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时有四分之三的国土面积是从国民党政府统治下接收过来的。中财委的工作主要是在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经济基础上起步的。只有搞清它起步的基础,才可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其实践的过程。 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实力极端虚弱,工业基础尤其微薄,国家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国统区经济的极端落后,特别是工业生产水平的低下,从中国194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美国和印度的对比中,即可一目了然。 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同美国同类产品相差悬殊,大多有几十倍、几百倍以至两千多倍的差距。表中所列印度14种工业产品中,只有4种产品的产量低于中国,1种产品的产量等于中国,其他9种产品的产量都高于中国,高出幅度最少的达14%,最多的达8.67倍。尽管各国情况不同,存在着许多不可比的因素,但此表清楚地说明同期旧中国的工业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的美国,与刚刚摆脱殖民地地位的印度也有不小差距。如果把表中所列的中国、美国和印度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换算成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差距将更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