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国钦 编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创作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音配画”,到20世纪90年代的“同期声”,再到21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的“真实再现”,都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面貌和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无论主观表达,还是客观纪录,创作理念的更迭影响着对中国电视纪录片责任与使命的认识与判断。纵观当前创作状况,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责任与使命,持不同创作理念的纪录片创作群体坚持着各自的道路选择,同时,在不同的纪录片中也有风格迥异的表现:一是个性化路线。
内容概要
纪录片是视觉的艺术。观摩和分析经典作品或许是习得纪录片技艺的最佳途径,这是本书创意和创新的初衷。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本书以对经典纪录片的解析替代枯燥刻板的教条,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取代抽象理论的描述,以群体的多元分析代替个人的单一判断,并提供了“文字+视频”的双重教学文本。 本书从600多部纪录片中精心挑选40余部作品进行分析,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实际为依据,将这些作品大致分为人文类纪录片、文献类纪录片、栏目类纪录片、新纪录运动作品、人物类纪录片、纪录片导演与作品研究、外国纪录片等七部分,着力反映我国纪录片20多年来的创作实绩及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的嬗变。 每一部作品都放在纪录片发展史的坐标系中予以考察,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从主题、题材、画面、构图、解说、音乐、剪辑、镜头等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文字优美,解读到位。 为方便教学需求,本书配有40余部作品视频集粹的助教光盘,填好书后教师信息反馈单后即可获赠。
作者简介
陈国钦,河南新野人。2003年获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学位,现攻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影视艺术、戏剧戏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文艺报》、《现代传播》、《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电视》、《戏剧》、《戏曲艺术》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十余
书籍目录
序绪论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与纪录观念的嬗变第1章 叙事的嬗变与意义的可能——《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解析第2章 长江之歌——《话说长江》、《再说长江》解析第3章 真实再现 返璞归真——《望长城》解析第4章 还原与重构——《故宫》解析第5章 探寻江南文化的深邃星空——《苏园六纪》、《江南》解析第6章 跨越时空的影像美——《复活的军团》解析 钡第7章 纪录与诠释——《邓小平》、《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解析第8章 文献纪录片的话语方式——《新四军》解析第9章 困境中的守望——《沙与海》解析第10章 消逝的精神家园——《最后的山神》解析第11章 意义与结构——《龙脊》解析第12章 客观纪实与主观表现的完美结合——《三节草》解析第13章 成长的欢乐与烦恼——《长大的故事》解析第14章 电视纪录片的美学品格——《唐代丝绸复原记》解析第15章 灵与肉的流浪——《流浪北京》解析第16章 老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老头》解析 第17章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现实——《八廓南街16号》解析第18章 后工业时代的冰海沉船——《铁西区》解析第19章 青春群像: 追逐梦想的人——《我们的留学生活》解析第20章 当现实照进梦想——《歌舞中国》解析第21章 留美幼童的影像记忆——《幼童》解析第22章 见证亲情的力量——《俺爹俺娘》解析第23章 梦想开始和遗失的地方——《姐妹》解析第24章 最是那一段与世隔绝的忧伤——《德拉姆》解析第25章 雄浑悲壮的生命之诗——《空山》、《平衡》解析第26章 精神家园的个人化追寻——《幼儿园》、《英和白》、《舟舟的世界》解析 第27章 艺术与真实的神话——《奥林匹亚》解析第28章 大自然的和谐鸣奏——《小宇宙》、《迁徙的鸟》解析第29章 现实的力量——《开垦平原的犁》、《河流》解析第30章 人性的透视——《小鸭子的故事》、《狐狸的故事》解析第31章 游走在艺术与政治之间——《华氏911》解析第32章 远离尘嚣的野性与亲情——《哭泣的骆驼》解析第33章 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走向——以探索频道与《探索·发现》栏目为例后记
章节摘录
第6章 跨越时空的影像美-《复活的军团》解析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历史科教类的纪录片大都不太好看,因为它们往往在内容上过于深沉和凝重,在表现手法上较为沉闷和单一,既不能对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进行现时语境下的影像还原,又不能摆脱对声音文字的依赖,因而往往陷入解说词配考古画面的无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外纪录片交流的日益频繁,美国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一些纪实性娱乐节目在央视播出,人们开始惊讶地发现,以往抽象呆板的历史科教类纪录片原来也可以拍得那样好看!于是,以《复活的军团》、《郑和下西洋》、《故宫》等作品为标志,近年来中国历史科教类纪录片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影像更加精美,制作更加精良,表现手法日趋成熟和多样化。其中,《复活的军团》通过大量的情景再现、唯美的影像造型以及故事化的手法,在某种程度上从内容和形式方面代表了这种发展的新趋势。本章对此做一简要分析。一、真实美:对纪录的深度拓展从1995年央视《东方时空》播出《南京的血证》受到巨大争议,到2001年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上张以庆的《英和白》独获人文与社会类四项大奖,再到余立军的《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的广受认可,以及近两年《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热播,业界和学术界似乎越来越在纪录片的客观再现和主观表现上形成一种默契和共识,那就是:对纪录片而言,没有绝对的真实和纯粹的客观;纪实是一种手段,纪实不等于真实。由此,情景再现、电脑三维特技和演员扮演等主观表现手法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一些纪录片尤其是历史科教类纪录片当中,并逐渐在专家和观众那里得到认同。《复活的军团》正是在国内纪录片从纪实模式走向客观与主观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代表之作。作品中对情景再现的恰当运用使纪录片展现出一种整体的真实美,它不但没有使观众在文本解读上误人歧途。
后记
我第一次听说“四个现代化”这个名词,是在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新学期刚开学不久,早操以后,白发苍苍的老校长把我们集中起来,慷慨激昂地讲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后会如何如何好,而我们刚好30岁左右,幸福日子长着呢,以此来勉励我们好好学习。我听得热血沸腾,计算着自己到时候已经32岁,多少又有点失落,因为年龄有点大,羡慕弟弟妹妹到时候比我年轻,可以享受更多的幸福时光,甚至想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后首先要买两块手表,左手一块,右手一块,比那些只戴一块手表的人更风光。
编辑推荐
为方便教学需求,《纪录片解析》配有40余部作品视频集粹的助教光盘,填好书后教师信息反馈单后即可获赠。每一部作品都放在纪录片发展史的坐标系中予以考察,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从主题、题材、画面、构图、解说、音乐、剪辑、镜头等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文字优美,解读到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