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东山魁夷 页数:265 译者:唐月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东山魁夷是著名的日本风景画家,也是著名的散文随笔家。他的绘画和散文既反映民族的审美情愫,又具有现代的文学艺术风格。他孜孜不倦地在文艺领域,探索着日本的美、东方的美。 作为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创作上,从运用西方色彩开始,吸收了许多西方画的特色,同时又不断地探索日本的美,创作出许多反映日本民族特色的作品。他是日本风景画家,他热爱大自然,尤其倾心日本的大自然——海和山;他观山与海,寻找大自然的生命,仿佛切身感受到它们的气息和搏动,深刻地把握自然,直观对象的生命。他的画,是大自然的艺术再现.他从画北欧的森林写生画开始,到画京洛四季的风光,然后将精力集中在日本古老文化的故乡奈良,汲取精神力量.创作唐招提寺隔扇壁画,继而又涉猎中国水墨画的世界,画了许多美的中国自然风景,为日本绘画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东山魁夷先生的散文创作有《探索日本的美》、《与风景对话》、《听泉》、《我遍历的山河》、《我的窗》、《白夜之旅》、《德国纪行》、《北欧纪行》、《中国纪行——水墨画的世界》等。他的散文如其画,很美,也很有日本色彩。他作画著文求美之心,体现在他对日本民族的性格、日本美学的渊源及其特质,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批判性的思考。他从憧憬西方绘画开始,最后在东西方绘画和画论的比较中,表现出一种对日本古典传统的向往,一种对日本风景的倾心,一种对日本美的爱心。他探索日本美的方法之一,是通过体验与日本文化素质迥异的西方文化,并与之进行比较,同时通过东方和西方绘画的精神、形式、色彩异同的感受,来进一步认识日本和日本文化,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捕捉日本的美,并在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东山魁夷本人在散文《水墨画的世界》一文中就说过: 我体内夺米就存在着对立要素的两个世界,说也奇怪,这两个世界竞能维持着紧暴的关系及至现在。在许多情况下,对任何人来说,也许这都不是什么特别珍奇的。然而,却决定了我所走的道路。由此看来,也可以认为它有点异乎寻常。我体内经常反复地出现感觉的世界与精神的世界的对立和融合,我觉得由此而产生的紧张,就成了我进行创作活动的原动力。 这正是东山魁夷探索日本美的出发点。东山魁夷探索日本美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深刻体验“对立要素的两个世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捕捉日本的美。也就是说,东山的求美之心,是建立在对乡土炽热的爱,以及对东西方亲切的感情的基础上的。他在选择汲取对方艺术精华的时候,首先他强调的是明确地把握住日本,确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将其根植在日本的土壤上。在散文《心镜》一文中,他就强调生育他的“濑户内海的这片土地、山和海的夏日风景,是平凡的,然而却是洁净而清澈的,传递着生命的根本……它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拯救,而且直到后来还深深地隐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成为我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之一。这是千真万确的。” 正是这种“生命的根本”和“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保证了东山接受外来绘画的影响,而不失日本画的特质,他的创作始终不渝地坚持日本传统的主体,不仅感受传统日本画的技术性的东西,而且挖掘日本人传统精神的根源,特别是感受其痛苦与悲哀,以人生为主轴来思考问题,将传统艺术的精神性与现代艺术的世界性相结合,并取得了成功,从而创造出一种既是传统又是现代的新艺术。简单地说,其成功的秘密在于他始终保持着“大和魂”、“大和之美”,即始终怀着一颗对日本美的爱心,一颗炽热的日本心。日本文艺评论家吉村贞司在与东山魁夷对谈东山的艺术道路时,就概括地说:“对艺术家来说,倘使安于全盘继承日本画,一定会被时代所遗弃,这无异于死亡。反之,倘使全盘吸收西洋画,一定会全然失去作为日本画的特质。过分冒进不行,过分保守也不行。我想:日本画家必须背着十字架来创造自己的艺术。” 东山魁夷以画风景画见长。他作画,不仅把握自然风景的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握其根源的生命。他把自然风景看作生命的整体,自己也包含其中。他感觉到自己的心与自然的心是相通的,是无间地融合在一起的。他对自然风景的观察,不仅停留在表面上,而且达到了相当深的心灵交融的地步。即他通过自己的眼睛获得了心灵的感知,将对自然的感动作为其创作的感情基础,从而发现美的存在。因而,他作画不囿于题材的特异性和构图、色彩及技法的新颖性,而着重追求朴素而根本的令人感动的东西,以及紧紧地把握住对象的生命。所以,他在《心镜》一文中写道:“我们认识风景,是通过个人的眼睛而获得心灵的感知”,“要让心灵深深感应风景”,“没有人的感动为基础,就不可能看到风景的美”。他绘制的优秀作品《山灵》、《树魂》、《青响》等就是他这种风景观的艺术实践。 因此,东山在散文《与风景对话》一文中,就非常强调画家要重视净化自己的心灵,然后去感受日本风景所拥有的微妙的神韵,然后才能与风景相呼应,与自然心灵相交融。他还曾说过:“由于我深深地、深深地将自身沉浸于自然之中,因此能看到自然微妙的心灵,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所以,他画海,在观察大海的时候,自己与自然和谐而生出的朴素的净化了的心灵,与海的心灵一起搏动,混成了一片。他画海,就让入感受到海充满了人的气息,是入的心灵的象征。他为纪念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在唐招提寺所作的隔扇壁画《山云》、《涛声》,就体现了这种“与风景对话”的精神。画家为了完成这幅二十六面的壁画巨作,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踏足从青森县到山口县二千余公里的日本海岸线,以及从信浓、飞弹到北陆内地的高山,让自己的心灵遨游其间,用心灵去感应这个变化万千的海与山的大自然的美的灵魂。画家还历访唐招提寺,冥冥地坐在御影堂宸殿厅,回忆和体味鉴真和尚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直到自己完全透彻地理解了,彼此的灵犀相通了,就自然渐渐地浮现出画的形象来,最后终于完成这别具一格的艺术精品,将东山魁夷的绘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东山画之美,其构成是包含着日本传统美结构的“幽玄”的因素,其审美情趣是追求抽象的玄思,虚、空、否定之肯定。画家经常强调美是存在于“无我”之中,他把万物都看成是“虚妄”的。所以他一旦面对大自然,自己就忘却一切,保持纯粹的自我,甚至舍弃自我。他说过:“如果大自然和自己之间介入了什么东西,不论这种东西有多好,结果似乎都会削弱对大自然的直接把握。”他还说过,天地万物的存在.是同生存在无常中的宿命紧密相联的,所以只有舍弃自我,才能把握真实。缘此,画家观景写生,首先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达到无我之境,就可谓“心中万般有”了,这样才能发现自我之外的自然之真实,创造出美来。他画的《月篁》、《月明》描绘月而不画出月本身来,只绘画了对月光的感觉,让人通过月光的美来感受没有描绘出来的月,并从中感受到月之美的存在与发现的愉悦。这不正是画家纯粹的无我之心与月之心的微妙呼应,交织在一起才能够绘画出来的吗? 《山云》、《涛声》画了云雾缭绕的山,以及波涛汹涌的海,从右至左涌向坚固的岩石,拍打起无数的浪头,然而整幅画面却又深深沉浸在宁静中,表现出它们的旺盛的生命力。东山魁夷在散文《山云》、《涛声》总结这一艺术结晶时指出:“山云不是根据云自身的意志而流动。波涛也不是根据波涛自身的意志而发出涛声的。它是通过发自生命根源的引导,根据宇宙根本的东西在活动着,不是吗?”他又说:《山云》、《涛声》是一种纯粹的感动而完成的。纯粹的感动不是靠意志所能获得的,只有目睹大自然的最好状态,才能产生激情,并将激情保持到最后。可以说,这是东山的绘画之所以很有生气、很有精气,洋溢着强烈的生命感之所在。 他的《路》,画的也不是现实风景的路,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之路。这条路以苍穹为背景,竖躺在矮草丛生的山冈上,笔直而迟缓地向上延伸,刚刚稍向右拐,路便在远处向画面外朦胧地消失,变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仿佛路就存在于“无”——无限的“无”中。可以想象这是路的继续,无限的延伸。画家将复杂的大自然景物归纳得如此简练,除了路、山冈的草丛、苍穹以外,画面上压根儿就没有任何实际存在的东西,人们从这无限的“无”之中,对这条路的感觉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更加充实。这样《路》的画面反而流溢出一种特有的沉静的感情,路与路左右两侧的草丛明显又柔和的接壤处,还充满了细腻的情趣,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的享受。东山魁夷在《一条路》一文中解释说:“人生的旅途会有许多歧路……与其说是我自己的意志在驱使,莫如说是一种更加巨大的外在力量驱动着我。这种想法至今未变。但在我心中早已培育了要走这条路的意志,所以才形成这幅作品的吧。可以说,我的心灵一旦平静,我的方向也就相当清楚地固定下来了。这条路,既不是明朗的骄阳普照的路,也不是笼罩着凄惨的暗淡阴翳的路,而是一条在清晨的微明中,平静安详地呼吸着的、坦荡的、自由自在的路。”人们赏画《路》和读他的美文《一条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东山魁夷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审美观也跃然其中了吗? 东山的自然观体现在对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感受中。他在《大和之美》一文中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对季节感怀着极大的关心,深切地注视着、观察着大自然的变化。春天萌芽,夏天繁茂,秋天妖娆,冬天清净——我们日本人早就在佛教传来以前,不就已经在观察这种大自然变迁的世故,并且切肤感受到人的生死宿命及其悲喜了吗?”正是这种感情,让东山把握住大自然的生命,直感地捕捉自己内心深层的东西,从而在艺术表现上发出了光辉。东山在《与风景对话》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他要与大自然无问地自觉融合,不仅表面的观察,而且要达到相当深的地步。他在《自然与色彩》一文里,就作了这样形象的讲述:“冬天到来之前,树林燃烧起全部的生命力,将群山尽染,一片红彤彤”,这是表述树木等待冬天所持的达观的态度,以及树木临近“冬眠”之前所显现的生命之光。东山绘制的一草一木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千姿百态,就从《春兆》到《春逝》,从《初夏》到《盛夏》,从《初红叶》到《秋映》,从《冬华》到《冬暧》等画作中,活脱脱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探寻树木的精灵,是东山自然观的一个方面。画家这种对树木的特殊感觉,体现在他的画《树魂》、《树灵》、《树根》、《古树》等上。人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树木有精灵,画家与树木对话,画家的心灵与树木的心灵相通是强烈的,又是深厚的。尤其是《树根》所展现的弯曲伸展的根的张力,造成一个跃动着强大生命力的万木苍然似的世界,是很有独特性的。正如川端康成在画评中指出的,《树根》“具有一种魔怪般的力量,一种扎根大地、支撑天空的怪异的美,是大自然与入的生命的永恒象征”。
作者简介
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著名画家。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历任日本画院展审查员、常务理事长、顾问等职。他在创作上,吸收了许多西方绘画的特点,又不断探索日本的美,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风格,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晓》,曾由日本政府赠送给毛泽东主席;他的《京洛四季组画》、《唐招提寺壁画》等也是传世名作。他也是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探索日本的美》、《与风景对话》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文。
书籍目录
导言 东山魁夷之美在淡雅与静寂(唐月梅)探索日本的美 风景 唐招提寺的魅力 山云涛声 大和之美 两个故乡之间与风景对话 风景打开了眼界 一条路 东与西Ⅰ 东与西Ⅱ 东与西Ⅲ 风景写生展我的窗 蓝色的世界 南与北 面对风景的思考 画家的对话 自然与古典 传统与现代听泉 听泉 秋天的大和路 京洛四季中国纪行 中国风景之美 水墨画的世界附录 我的道路 东山魁夷、吉村贞司对谈 东山魁夷 川端康成著
章节摘录
风景 心镜 夏季清晨的风,凉爽宜人。脚下的青草,被露珠濡湿了。此刻。我正鸟瞰刚苏醒的市镇的家家户户。市镇对面是静静的大海,明朗而开阔。 这是在稍高的山冈上。背后绿色的山峦绵延不断,在西边尽头注入大海。隐约可见那里一个大岛屿的影子。 母亲和男孩站在山冈上。那个身穿碎白花藏青衣裳的男孩,就是少年时代的我,每到暑假,母亲经常一大早就把多病而带点神经质的我带出去,攀登这座山冈。 我被母亲唤醒,一边揩拭惺忪的睡眼,一边无可奈何地跟着来了。我感受到从山冈上观赏景致的快活,净化了自己的童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时的记忆在心中经过无数次的涂抹,应该成为与原来形态很不相同的东西。再说,时过境迁,现已面目全非。然而,仅在两年前,我去神户时,蓦然想起那座山冈,旧地重游了一番。如今那里经过平整,变成了小公园式的场所,已经看不见当年夏露濡湿脚下草丛的那番景象了。不过,从这儿眺望,依然是留在我心中的五十多年前的景致。 为什么这种景观竟成为永远新鲜的印象而留存下来呢?当时少年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或许我早已把这种风景当做母亲慈悲的表现、当做生命的源泉感受到了吧,对我来说,这种景致是永恒的。 从孩提时,我心中就萌生了这样一种感受方法和思维模式,即不把自然与人对立,这是事实。我如实地描画了映在山中小池子里的绿色树丛,并将这幅作品参加了校内的展览会。这已是我中学三年级的事了。这是一幅以“静”作画题、在须磨那杳无入影的深山老林里描绘的油画。同一时期,我还绘制了一幅水彩画,内容是一队送殡行列从白花花的凿开的崖前运灵柩到火葬场,人群显得很小。这是我在学校后山附近目睹到的情景。幅水彩画,我没有让别人看过。 这两幅作品虽然幼稚,但它们都是我心中的风景。这别开生面的风景,是自己内在的东西与外在的世界相呼应而产生的印象。少年的我,是被蚕食的未成熟的果实。可以认为,一方面是以难于违逆的心情凝视着身心不断的病痛,一方面则是在蕴含静静清福的风景中寻找祈望而获得的拯救。 这一年,我只上了半个学期就中途辍学,蛰居坐落在淡路岛志筑镇尽头的孤零零的一幢房子里,度过整整一个暑假。要是一般的父母,让孩子到这样僻静的地方,大概会担心吧。尤其是我的双亲,比别人加倍地溺爱自己的孩子。 这里是长期在我家帮工的女佣的家,她那独居而年迈的母亲细心照料着我的生活。从中学一年级起,每年暑假,我总借住她家数日。再说,这是因为我的双亲最了解我的性格,我独自一入的时候,可以心情平静。 这户人家靠近海,入夜可以听见更加清晰的波涛声。那充满沉郁而美妙的情调,诱使我进入安详的梦乡。大海的潮汐,绚丽的光和色彩富于戏剧性的变幻,风和浪不间断地嬉戏,我百看不厌。大自然与我,终日亲切地对话。 有时候,风猛烈地敲打着木板套窗。浪拍击着岩石的海岸,激起高高的白色水花。这海滨总是温柔而慈祥地包围着我,作为给我带来安恬的风景,留在我的记忆里。暑期结束后,我晒黑了,显得格外健壮,回到了双亲的身边。 应当说,濒临濑户内海的这片土地,山和海的夏日风景,是平凡的,然而却是洁净而清澈的,传递着生命的根本,反映了人心的温厚和善意。它对于当时行将坠入黑暗深渊、难以对付自己的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拯救,而且直到后来还深深地隐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成为我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之一。这是千真万确的。 告别了少年时代,尽管有过多次犹豫,但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当一个画家,于是我离开神户,进入东京美术学校。上一年级那年的夏天,我和两三位朋友沿着木曾川徒步去野营,经过好几个山村,攀登了御岳,旅行了约莫十天。这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看到山国的雄姿。熟悉神户这座明朗的港口城市、适应濑户内海优美环境的我,被山国的严峻的大自然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所强烈打动。下面是当时的一段日记: 我们通过麻生这个地方的时候,天已经漆黑。寻找安营地点时,下起了大粒的雨点。从地图上香,这里紧挨木曾川,实际上是道路沿山走,距木曾川还相当远。雨越下越大,闪电仿佛要撕碎杉林,从我们的头上掠过,雷鸣震动着空气,响彻了上空。完全湿透了的我们,沿着瀑布流泻的山路折回了麻生。 途中我们走进一家农舍,说明了原委,请求他们让我们住宿,哪怕住土间也行,身材矮小的老太婆独身一人,她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屋内有坚固的木桁天棚、乌亮的柱子。老太婆将我们引进屋里,还给我们端茶送水。她说,她儿子今晚到附近去排练节目了,要在节目的聚会上吹奏笛子。不知不觉间,雨停了。 老太婆说,这附近没有什么名胜,却有一座公园,她邀我们到外面散步。这是一个很美的月夜。所说的公园就坐落在附近水力发电厂的旁边,只种了些许樱树,十分简陋。但老太婆却显出很自豪的样子。 的确,我感到这派月明星稀的山峡景致,比城里的任何公园都美。夜间的空气清闲,风丝也带着几分寒意。回来躺在铺上,隐约听见远处传来的排练节目的吹奏声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位名叫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家前半生的回忆录,是他的心灵的遨游,也是对作品的自我解说。东山的文章如散文诗,奏出了音乐。 东山的画给人一种优雅的爱的滋润,一种慈祥而温柔的气氛,而且悄悄地给观赏者注入了透明、亲切的感情。 ——川端康成
编辑推荐
《美的情愫》既是一篇篇抒情诗式的散文佳作,又是一篇篇美学论、画论。可以说,这是东山魁夷绘画历程的写照,是对日本美的思考,凝聚了他的艺术理想、爱好日本美的炽烈感情以及对日本文化传统的具体探讨的精神,从而向读者展示了日本艺术世界、东方艺术世界的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