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扩散效应论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第1版 (2006年12月1日)  作者:殷醒民  页数:46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技术扩散效应论》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扩散效应论》从国际技术扩散理论的发展、中国区域工业化中的技术扩散效应、技术扩散效应的中国区域经典事例、技术扩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价值、区域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次级区域工业化与城市群生产力布局等产业与区域政策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部分地代表了作者对工业发展思想的贡献。《技术扩散效应论》所涉及的产业发展理论和区域政策是当今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研究中的前沿领域,不仅对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政策研究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殷醒民,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1994年留学英国,获得Universjty of Sussex博士学位。作者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研究,著述甚丰,在《国际亚洲研究》、《经济研究》、《发展政策研究》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实证研究》、《制造业结构的深化与发展——1978-1998年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欧洲的企业合并政策——经济学与法律分析》、《中国工业与技术发展》、《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和《企业购并的金融经济学解释》等。此外,作者还积极为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意见,参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第一节 技术扩散因素的提出第二节 工业化与增长: 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一、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二、 工业化率的区域组群第三节 制造业技术部门的更替一、 技术产业的迅速兴起二、 产品结构变动的说明三、 区域制造业截面数据的比较第四节 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扩散特征一、 技术引进与扩散的规律二、 技术重复引进的扩散效应第五节 一个简洁的结论第二章 国际技术扩散理论的演进及其应用特征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讨论第二节 国际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及其含义第三节 技术扩散因素的测定一、 研究与开发经费二、 国际专利数三、 全要素劳动生产率(TFP)第四节 国际技术扩散的渠道一、 进口还是出口贸易二、 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外部性三、 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扩散可能性第五节 国际技术扩散的地理效果第六节 技术扩散与本地技术能力的积累第七节 三个政策含义第三章 新技术因素与区域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差异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技术进步中的资本价值第三节 区域工业增长率的差异一、 区域长期结构性变化的特征二、 对GDP增长差异的经验解释三、 统计中的误差问题四、 区域工业产值增长率的差异第四节 新技术因素与区域制造业主导部门的变迁一、 主导性制造业的技术化倾向二、 1990—2004年制造业增长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三、 区域制造业增长因素的初步分解四、 进一步讨论第五节 新兴技术产业兴起的战略意义第四章 对外贸易与技术扩散相关性的实证分析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技术扩散的涵义: 贸易角度的解释第三节 进口、技术扩散与出口的相关性一、 假设的提出二、 基本模型三、 检验与结果第四节 出口贸易结构分析一、 出口规模的扩大二、 出口结构调整三、 主要出口商品排序四、 若干启示第五节 结论附录第五章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经验研究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技术扩散效应理论评述一、 技术进步模型的含义二、 对技术扩散现象的理论解释第三节 有关FDI技术扩散效应的研究一、 跨国公司技术扩散的途径研究二、 实证研究的理论进展三、 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第四节 FDI技术扩散效应的经验研究一、 FDI和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二、 模型的构建三、 回归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第五节 高科技产业FDI的技术扩散效应一、 外资在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强势地位二、 外资在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三、 启示第六节 结论第六章 上海技术创新体系的产业集聚和扩散效应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上海技术创新能力的一般观察第三节 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集聚效应一、 技术产业的R&D支出二、 R&D占销售比例三、 R&D占利润比例第四节 技术产业的人力资本供应第五节 支持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体系第六节 一些初步结论第七章 技术扩散效应的汽车工业实例研究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产业的技术转移与扩散理论一、 国际技术扩散的次序: 产业的观点二、 适用技术的选择和消化吸收能力的提升三、 “干中学”是实现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四、 小结第三节 上海汽车工业的技术引进实例研究一、 汽车工业合资的基本背景二、 技术转移和国产化率政策第四节 技术扩散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一、 全要素生产率模型二、 上海汽车工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五节 对汽车工业技术的能力分析一、 研究开发支出经费和支出强度的上升二、 人力资本的积累趋势三、 新产品开发能力提升第六节 结论第八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技术分工体系第一节 城市群产业分工问题的提出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带兴起的积极意义一、 超常的工业化速度二、 16个城市的“区位商”比较三、 制造业带的扩大趋势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模式第四节 产业内部分工: 来自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证据一、 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二、 工资政策的导向性三、 产业分工的动态调整第五节 长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中的外资因素一、 外资分布的梯度性二、 区域比较优势与外资的产业流向三、 上海——形成中的外资研发基地四、 小结第六节 产业定位的投资策略一、 投资的重点二、 再论外资的产业分工战略三、 产业优势与产业定位第七节 简短的结论第九章 技术扩散与区域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第一节 区域生产力空间拓展的经验性解释一、 技术扩散效应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可能性二、 “东京模式”是否可行第二节 技术引进及其扩散效应: 外资企业实例研究一、 引进技术的来源结构二、 外商投资的技术政策差异三、 技术扩散的路径四、 提高技术劳动力的比重五、 外商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第三节 对外资企业地位变化的简要评述一、 外资在区域制造业中的分量二、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差异性三、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第四节 深圳的再工业化与城市空间拓展模式一、 深圳发展战略的再思考二、 如何转向高级生产要素为主的发展模式三、 快速增加高级生产要素的供应四、 建立什么样的城市空间拓展模式五、 深圳的产业分工定位第五节 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的内部市场效应一、 技术扩散的空间距离二、 制造业带的运输成本——对克鲁格曼模型的评述三、 枝干式铁路系统的弊端与公路网络的崛起四、 区域需求的内部市场效应第六节 再论区域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第十章 次级区域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生产力布局第一节 新的工业发展思想的提出第二节 次级区域的工业化战略一、 为什么要讨论次级区域工业化战略二、 次级区域的增长记录三、 次级区域工业增长的差异性四、 区域制造业劳动力占人口比率的证据五、 对区域工业化战略的展望第三节 次级区域开放度与技术扩散效应一、 开放经济的技术扩散效应二、 外资来源结构的不同技术影响力三、 小结第四节 次级区域向新城市群转变的路径一、 次级区域城市化率测定的误差二、 次级区域工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三、 次级区域的“工业强市”战略四、 运输方式、产业集聚与城市生产力空间的重构第五节 结论第十一章 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潜力: 基于技术因素的评论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贸易高增长的可能性第三节 制造业结构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第四节 外国直接投资在出口增长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五节 技术导向和技术扩散的产业政策第六节 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 孰前孰后第十二章 结束语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技术扩散效应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