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蔡尚伟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化产业导论》是一部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介绍文化产业的不可多得的通用教材。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 该书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文化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本支撑,认真审视和分析论述了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决策理论及发展历程。包括:文化产业及相关概念、世界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文化产业的经济运作规律、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体制与法规等八个部分。 该书融合了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富有理论创新和个性化见解,颇具原创性和启发性。同时,丰富生动的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行文风格,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蔡尚伟,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西部研究基地负责人之一,《西部电视》杂志副主编。
曾在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工作九年。近年来致力于文化产业、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研究,提出了若干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出版了《媒体竞争论》、《百年“双城记”——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传媒》、《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学》、《西部突围——中国电视文化战略》等著作,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电视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七十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全国性学术奖励6项、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文化产业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 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工业、文化事业、文化经济 一、 文化 二、 文化产业 三、 文化工业 四、 文化事业 五、 文化经济 第二节 文化产业类别 一、 国际社会对文化产业类别的界定 二、 中国对文化产业类别的界定 第三节 传媒:现代文化产业中枢 一、 传媒业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子类 二、 传媒业是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的最佳平台 三、 传媒业是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第二章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世界文化产业的萌芽 一、 文化产业产生的历史土壤 二、 电子媒介的出现及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张 三、 世界电影业的发展 四、 其他门类文化产业的雏形 五、 “二战”延缓了文化产业的形成 第二节 世界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 一、 工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的转化与文化产业的形成 二、 人们的精神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的形成 三、 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形成 四、 政府(主要是发达国家政府)的关注与文化产业的形成 第三节 世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 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 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 三、 各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 四、 文化产业的开放力度加大,多元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融合 第四节 世界文化产业的整合发展 一、 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二、 全球市场的产业发展理念 三、 文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四、 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加剧第三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文化商品与文化市场的起源 一、 文化生产与文化商品的出现 二、 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化行业 三、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以前的文化事业(1949—1978年) 第二节 中国文化产业兴起阶段(1978—1991年) 一、 文化娱乐业、 广告业蓬勃兴起 二、 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转型 第三节 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0年) 一、 文化体制改革 二、 社会所办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三、 文化市场及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四、 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五、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六、 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第四节 战略性调整中的中国文化产业(2001年以后) 一、 中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市场 ……第四章 文化产业的功能、 特征与基本运作规律第五章 文化产业的成长与扩张第六章 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第八章 文化产业的体制、 政策与法规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节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0年)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文化部在国务院统一布置下开始研究文化产业政策。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决定》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深化体制改革,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随后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起用了“文化产业”的说法,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也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对文化“产业”性质的认可。同年10月12日,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江泽民在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以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我国文化产业化进程开始加快,增量领域的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存量领域的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程逐步启动。在文化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资体制等方面均有较大变革,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国家也适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总体上,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向文化产业转变。1993年12月8日,《中国文化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当时文化部领导的讲话,提出“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我国政府文化行政部门领导人首次全面阐述对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意见。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比如,上海市人均GDP在1990年达到5 910元人民币,1992年则上升到8 652元人民币。上海市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70%左右逐渐降低到60%左右,人均每年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80年代的4%以下逐渐增加到1992年的7.8%,成为市民家庭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无疑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后记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被普遍看作21世纪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成为衡量国家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自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本任务后,中国文化产业逐渐走上了快车道并且不断提速。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迫切需要人们尽快澄清认识,理清思路,寻找到恰当的推进策略。在一些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经营及研究教学的朋友们的多次催促和热情期待下,笔者不揣浅陋,组织编撰了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文化产业导论》。按照“实事求是、严谨创新”的要求,全书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文化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本支撑,认真审视和分析论述了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决策理论及发展历程。全书分为八章,分别是:文化产业及相关概念;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文化产业的功能、特征与基本运作规律;文化产业的成长与扩张;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体制、政策与法规。概念是理论的逻辑基础,历史是理论的事实基础,全书追求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前面三章可以看作是基础的史论部分。本书在注重文化产业本体论的同时,更侧重方法论的梳理,揭示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律是全书的核心内容。第四、五章是集中对文化产业的方法论进行论述,而第四章侧重于对作为客体的文化产业的属性进行相对静态的阐述;而第五章在此基础上,从文化产业的操作主体——政府及文化企业的角度,对操作方法进行动态的全面的系统的论述,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靠市场主体——文化企业的发展来实现,因此,文化企业的成长与扩张是论述重点。
编辑推荐
该书融合了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富有理论创新和个性化见解,颇具原创性和启发性。同时,丰富生动的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行文风格,使《文化产业导论》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