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临床

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文健  页数:237  

前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科研的单位之一,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基地,几十年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涌现了一批既掌握了现代医学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又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西医学习中医的专家,为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西医学习中医在我校有着优良传统,20世纪60年代起,我校举办了一系列的西学中班,为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输送了一批人才。在《中医药学》课程的教学中,我校的教学宗旨之一就是为有志于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同学奠定良好的中医理论基础,并在教学内容中专门列出一定篇幅,介绍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和进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对传统医学现代研究的日益重视,原有的课程和内容已难以满足同学们对于相关信息的需求。有鉴于此,中西医结合系决定单独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并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这一教材。本书的作者大多是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他们既熟悉现代医学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又有长期应用中医药学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所以教材的内容较好地反映了作者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教材的出版是医学院校在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进步。我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出版和课程的开设,能吸引更多的同学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内容概要

  《中西医结合临床》是根据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而编写的,目的是让同学在初步掌握中医理论和中药、方剂的基础上,学习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熟悉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重要进展,了解临床各个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前沿动态。《中西医结合临床》内容较为新颖,既对现代医学的新进展作了介绍,也反映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向,同时十分注重严谨的科学态度。一般而言,所述内容都已在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如一些内容非常重要,但在看法上尚存在一些分歧,亦同时将不同的观点列出,以供读者自行鉴别。  教材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一些专题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内容,第三部分为临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内容。《中西医结合临床》并不是系统的临床医学教材,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在各个专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因此各科所介绍内容的篇幅比例也有很大差异。  希望本教材能给学生起到学习知识,启发思路,激励创新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文健,男,194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197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71起在甘肃省卫生局西医离职学习班和甘肃省医科院学习和工作,在实践中追随多位名师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1978年起入上海医科大学,师从沈自尹院士、姜春华教授攻读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我国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教育部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科带头人,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和中医理论肾本质的研究。在老年病和代  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作为课题参加者或项目负责人,曾先后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委的研究课题10余项,获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的科技进步奖8项。主编或合作主编《中医理论现代研究》、《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中医实验研究》、《中医学》等专著和教材,发表论文40余篇。现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的探讨第二章 肾的研究第三章 舌诊研究第四章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法的研究第五章 针刺镇痛研究第六章 代谢综合征第七章 高脂蛋白血症第八章 糖尿病第九章 骨质疏松症第十章 高血压第十一章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第十二章 支气管哮喘第十三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第十四章 慢性胃炎第十五章 溃疡性结肠炎第十六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第十七章 肝纤维化第十八章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第十九章 类风湿关节炎第二十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第二十一章 脑梗死第二十二章 帕金森病第二十三章 老年期痴呆第二十四章 月经失调第二十五章 多囊卵巢综合征第二十六章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第二十七章 性早熟第二十八章 遗尿症第二十九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第三十章 原发性肝癌第三十一章 胰腺癌

章节摘录

  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的探讨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中西医结合研究若要有所创新,必须具备正确的思路和遵循正确的方法。在此,仅以某些领域里的临床与研究的思路、方法、途径进行探讨。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初步途径】  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是临床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最为普遍的形式。  1.证与病的概念证不只是一个症状或一个综合征群,而是对产生疾病的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的概括,这些因素结合不同体质表现为各种不同的证。中医的辨证既分析了病变的部位(脏腑辨证)、原因(病因辨证),又分析了它的性质(八纲辨证)等,最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它是致病后机体的一种反应状态。一种证型可见于不同疾病的某个阶段,辨证就是去认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具体规律,或者说是对致病后机体的反应状态的属性进行判断;而一旦确定了病变的属性,就能按照中医理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因此,不管是什么病,凡是出现相同的“证”,就可用同样的治法去处理;而同一种病,在不同阶段或因体质不同,出现不同的证,就要采取不同方法治疗。这也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道理。  2.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医、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对病人和疾病这同一个客体,其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都不同。两者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以不同的方法来分析,用不同的理论来归纳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它们各自往往注意了一个侧面而忽视了另一个侧面,因此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为相互取长补短提供了基础。在临床上辨病与辨证的具体步骤似以先辨病、后辨证(除非病的诊断未明)为妥。因为明确的病理变化常有其针对性的治疗,如胃溃疡既有良性溃疡,又有癌性溃疡,其早期症状差别往往不明显,在辨病上的出入(辨别的正确与否),可能带来论治上的不同,会直接影响预后。  3.辨证分型的优缺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先诊断是什么病,以后再加以辨证分型,按型论治,如溃疡病常分为气滞型、虚寒型、痰饮型、血瘀型,中医对各个证型都有针对性的治则与方法,比单按西医辨病采用止酸解痉为好。同时也比单按辨证治疗要好。因为其它疾病,如慢性胆囊炎也有气滞型,不同病的气滞证就可以采用略有区别的治法,溃疡病的气滞证若于疏肝理气药里加入制酸药,如乌贼骨、煅瓦楞,效果就会更好。同样,慢性胆囊炎的气滞型若于疏肝理气药里加入利胆药,如郁金、金钱草,效果也会更好些。  中医的辨证分型所反映的是患者病变本质的差异,分型目的主要是能对每一个类型给予最有针对性的治疗。例如有单位将100例慢性肝炎分为3种类型,都用丹参注射液治疗。

编辑推荐

  《中西医结合临床》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一些专题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内容,第三部分为临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内容。《中西医结合临床》并不是系统的临床医学教材,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在各个专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因此各科昕介绍内容的篇幅比例也有很大差异。  《中西医结合临床》内容较为新颖,既对现代医学的新进展作了介绍,也反映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向,同时十分注重严谨的科学态度。一般而言,所述内容都已在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如一些内容非常重要,但在看法上尚存在一些分歧,亦同时将不同的观点列出,以供读者自行鉴别。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西医结合临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