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新颖 页数:276
Tag标签:无
前言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必须研读的经典,作为该学科全部知识的精华,它凝聚着历代人不间断的持续思考和深入探索。这种思考和探索就其发端而言通常极为艰苦,就其最终的指向而言又经常是极其宏大的,所以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们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进而它还进入到文化,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又由于它所讨论的问题大多关涉天道万物之根本,社会人生的原始,且所用以探讨的方法极富智慧和原创的意味,对人的物我认知与反思觉解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和范式意义,所以它又被称为"原典"或"元典"。原者,源也;元者,始也、端也,两者的意思自来相通,故古人以"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又说"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正道出了经典之构成人全部成熟思考与心智营造的基始特性。 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自然也有自己的经典或原典。由传统的文史之学、词章之学的讲求,到近代以来西学影响下较纯粹严整的学科意识的确立,它一直在权衡和汰洗诸家之说,在书与人与世的激荡互应中寻找自己的知识边界。从来就是这样,对有志于这门学科的研究者来说,这些经过时间筛汰的经典是构成其全部学问的根柢,所谓入门正,立意高,全基于对这种根柢的掌握。就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更不宜过分强调以究明一字或穷尽一义为终身的志业,但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些经典的基本内容,深入研读其中重要的部分,做到目诵意会,心口相应,从而初步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以为自己精神整合和基础教养的本原,应该说是当然和必需的事情。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一方面把注意力引向作品本身,发掘和探讨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却并不孤立地看待作品;而是在写作活动的接续和变化中。勾勒出沈从文一生三个阶段的三种形象:“得其自”的文学家、痛苦的思想者和处在时代边缘却进入历史深处的实践者。并且通过作品的分析,揭示出这三种形象之间的过渡、转换和内在关联。 作者立意不在重复和固化已有的关于沈从文的叙述模式,而试图拓展阐释的空间,重新认识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实践,重新认识沈从文和二十世纪中国。
书籍目录
导论 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 一、三个阶段,三种形象 二、重新认识他的文学 三、从文学到痛苦的思想 四、偏离时代却走入历史文化深处的个人实践 第一讲 《从文自传》:得其“自”而为将来准备好一个自我 一、为什么要写自传 二、地方性 三、小孩读大书 四、看杀人 五、无量快乐 六、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 七、自传面向将来 【附录】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怀化镇 第二讲 《湘行书简》:一条河与一个人 一、奇特的写作情景 二、没有定见、定位、定向、定范围的“看” 三、水手们:沈从文作品里的人,与启蒙的新文学里的人不同 四、沈从文的文学世界比人的世界大 五、在这条河上的过往生命经验和他的文学 六、私人信件和公开文本 【附录】 夜泊鸭窠围 鸭窠围清晨 横石和九溪 历史是一条河第三讲 《边城》:这个世界有它的悲哀,却在困难中微笑 一、哪些因素酝酿了《边城》 二、翠翠和翠翠生活的世界 三、这个世界,有它的悲哀 四、用文字包裹伤痕,在困难中微笑 【附录】 《边城》题记 《边城》新题记 习作选集代序 第四讲 《长河》:“常”与“变” 一、写作的缘起和出版的周折 二、“常”与“变”,生活的完整性与“迷信”及习俗 三、“来了” 四、“无边的恐怖” 五、“在素朴自然景物下衬托简单信仰蕴蓄了多少抒情诗气分” 六、与父老子弟秉烛夜谈的知心的书 【附录】 《长河》题记 社戏 第五讲 《黑魇》:精神迷失的踪迹和文学理解的庄严 第六讲 “呓语狂言”:一九四九年 第七讲 土改家书:从个人困境体认历史传统中的“有情” 第八讲 文物研究:后半生与历史文化的长河 简要参考书(篇)目
章节摘录
思想者的形象是不突出的,我们都觉得沈从文是一个作家,不觉得他是一个思想者,更不觉得他是一个实践者。他在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文物研究被简单地解释成被迫改行,是被动的,不得不然的,就没有注意到这里面有一个知识分子和社会建立起有机联系的主动成分。在这样的视界内,沈从文的形象就显得很小了--就是一个作家嘛。我觉得补充上后面两个阶段,沈从文的形象才能完整起来,大起来。 另外,即使是第一个阶段,我们的理解,可能也还存在着问题--就是,可能还是把他的文学理解小了。我现在讲沈从文,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思路。 二、重新认识他的文学 刘志荣:关于“作为思想者”的沈从文,我在前几年研究沈从文的潜在写作时,上溯到他三四十年代的写作和思考,对这一层面也有所发现,有所感应--他所发现、所思考的问题确实比较重要。这个我们后面再谈。我们现在还是从他的文学阶段开始。 这个阶段,我觉得还是应该从《从文自传》谈起,虽然在这之前他写了很多东西,但沈从文之为沈从文的东西还没有出来--所以,实际上他是有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的。在发现自我之后,他的文学真正有了一个“象”,他所感受到的很多东西也都出来了,他的文学也真正表现出很多和当时人非常不一样的地方--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有一个核心,而这个核心,其实对理解沈从文来说正是最为紧要的,而且,只有由此出发才能理解后来沈从文的那些思想。因为作为文学家,他感受到了一个大的东西,这个大的东西一直是他后来思想的一个背景。他为什么后来在四十年代会很痛苦地想很多问题,而且在这些问题上他跟当时所有的人思路都不一样--为什么他想的会和很多人不一样?那是因为他的思想始终有一个文学的背景,有一个从其中感受到的东西,这个东西要比别人大得多,也丰富得多。这样的话,从他的文学谈起,倒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张新颖:你说他感受的那个大的东西是什么?这个要好好谈谈。我先说你刚才你说到的“发现自我”,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发现自我”,单纯来看这个字面的话,其实是没有什么新意的。我们从五四以来一代一代的作家,普遍都有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不过,如果和沈从文对比的话,很多五四以来的作家,发现的自我其实是“假”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其实他们发现的自我是现代理论催生出来的,其实是一个现代理论产生的自我,而不是“真”的这个自我。五四以来都有一个“启蒙一觉醒”的过程,觉醒之后他发现了一个自我,就是说一个个体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从哪里来的?是先有一个新理论,然后才产生出来。他这个自我建立的基础很难说是在自己身上,而是建立在一种理论的基础上,然后才有了这样一个自我。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不是个别现象。 如果把这样一个普遍情况和沈从文去比的话,沈从文这个发现自我就非常有意思。他的自我的发现,你不能说就没有受五四启蒙的影响,但基本上他的思路不是以现代理论为基础的。张文江老师讲《庄子·寓言篇》讲到人要“得其自”,也就是发现自我--但这个自我不是事先预设好的,那个方式是要“沿路追溯自己生命的来历”,我觉得“沿路”这个词用得非常好。沿着生命的来路和踪迹去追溯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形成了一个怎样的自我,这也正是沈从文的方式。他的根源不是一个理论的出发点,他是一点一点沿着自己生命怎样走来的轨迹进行追索,这样一个自我是比较实在的,比较坚实的。所以我在讲沈从文的时候,第一讲就是讲《从文自传》,这个自传讲的就是一个“得其自”的过程。《从文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命来路的过程,由这样的来路也就找到和确立了这样一个自我。 为什么要找到和确立自我?一个三十岁的人找到和确立自我,不是回顾,而是面向将来的,是为应付将来各种各样局面而准备好一个自我。这个三十岁的人写自传,和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写自传是非常不同的,和一个老人写自传也非常不同,他是写在自己事业的出发点上,为自己的事业准备好这是写在事业和生命的归结点上。 发现自我是五四的一个主调和潮流,但怎么发现,从哪里发现,发现了什么,这里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问题。 刘志荣:我说的这个“自我的觉醒”当然不是五四意义上的“自我的觉醒”。这个“自我的觉醒”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得其自”,得到那个“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的“自”。这个“自我的觉醒”,或者不用五四的词,就用朴素一点的词说,“发现自己”吧,同时也便是他的“文学的觉醒”--我们不能脱离沈从文的文学来谈他如何“发现自己”的,因为伴随着他“追寻自己生命的来路”的,是出现了一整个的世界和“我”与世界关系的新的方式--当然这个“新”仅仅是指在“新文学”中、与“新文学”相比是“新”的。 这个文学的觉醒,还不是说他的写作出现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特点--如果仅仅说特点,好像还是说在同一个系统中,沈从文发现了一些自己独特的“个性”,然后把这个“个性”进一步推演、发扬光大,这样讲,又把沈从文讲到了当时流行的文学里,还是把他讲小了,不是这样;实际上,我要说的是,在他那儿,出现了跟一整个时代流行的文学其实都不一样的一种文学,而这种文学,其实是超出了当时流行的文学理解的。 如果仅仅从表象上来看,沈从文“发现自己”和他的“文学觉醒”之后,他的写作--比如说《丈夫》、《雨后》、《柏子》,还有《萧萧》--明显地和别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当然你可以总结出来很多特点,但从这些具体的东西中跳出来看,我觉得你从他的写作里会发现一点:他所写的那个世界,要比别人的世界更丰富,更有生气--但用“更丰富”、“更有生气”这些比较性的、描述性的说法好像还是没有说清楚问题,换个说法吧:他所呈现的这个世界,里面的人啊,事啊,包括他所体会到的自然,都是一种蓬蓬勃勃生长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是一种用理论、用自己狭隘的感觉修剪过的状态。这样的话,你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沈从文的“发现自己”和他的“文学觉醒”,并不是按照某种五四时期流行的理论,他完全是从自己的实感出发。而从这个实感经验出发发现的世界,里面有很多东西是用流行的理论话语说不清楚的。而且,当你从自己的实感出发,发现了这个世界时,你不会把自己放得很大或者放得很高,在这个世界里那些很卑微的人--比如说像他写的妓女啊、士兵啊等等,还有那些很卑微的生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