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

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饶育蕾  页数:349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国内学者刚刚开始对行为金融学科表现出极大兴趣的2003年初,《行为金融学》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部分高校选为研究生教材。在各种注视的目光和讨论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赞赏、宽容和鼓励,也能感受到批评、批判甚至是攻击,而更多的则是感受一种怀疑亦或是期待:怀疑我们的动机是不是在赶时髦,怀疑我们有没有能力驾驭这样一个前沿的学科,期待我们能不能在这个领域继续探索,做出能够真正推动学科发展的贡献。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一种外在的鞭策和动力,加上我们由衷的兴趣和追求,我们所能回报和回应的就是实际行动:没有功利和没有目的地,继续默默地耕耘着这块土地,享受着由播种本身所带来的乐趣。所幸的是,2004年,国内出现了大量行为金融有关的著作,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于是,我们不再孤单。  2004年7月上海召开的“中国金融国际年会”上遇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金融学教授陈超博士,一席长谈使我确立了修订的目标。陈教授是我多年的师长和朋友,他在听取了我的一些研究进展和设想后给我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建议,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持续研究的领域,一方面可以拓展一些新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要巩固已有的研究成果,把新的研究心得充实到《行为金融学》中,使著作不断得以完善和提高。多年以来,陈超教授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执著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我。  会议期间见到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王联合先生,他的热情与兴致更加强化了我修订著作的决心,他对著作选题具有十分敏锐的判断力。他详细地策划了第二版的出版思路,并表示在我今后的研究选题中,他将对我们研究成果的出版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我很相信他的职业判断,也很感动于他对我的鼓舞。  合著者张轮博士也是促使我再版的一个动因,他是同济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年轻的副教授。完全没有经济学背景的他,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表现出了对经济学与金融学的极大兴趣:在很短的时间里,他收集和阅读了大量的金融文献,并写了一份读书报告,表达了他的心得体会和研究设想,这些判断虽然缺乏专业的准确性,但却极具敏感性和创新性。

内容概要

  初版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次修订时,考虑到了行为金融学在近几年中的最新发展,同时融入了中外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尤其综合了作者近几年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力求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和教学脉络框架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与原版相比,《行为金融学》增加了“行为公司金融研究框架”、“行为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及“行为金融学研究展望”四章内容。考虑到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本版强化了理论表述上的深入浅出,尤其突出了以下几点:第一,系统性和逻辑性,力求建立完整的框架。第二,前瞻性,包括对行为金融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预测及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发展的展望。第三,开放性和动态性。第四,理论与实证结合,关注本土证券市场效率和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第五,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强调实践意义。  《行为金融学》适合经济管理类尤其是金融专业高年级本科及研究生使用,也适合关注这一学科的金融理论研究人员。  《行为金融学》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的支持:“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实证研究”(批准号:02JAZD790010)

作者简介

  饶育蕾,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主任,伦敦经济学院(LSE,LondonSchoo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访问学者。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委员会金融系统工程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1997年选列为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2年被选列为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新世纪百人工程”培养对象。同年被选列为“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4年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对象。主要从事公司治理结构、企业资本结构、行为金融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霍英东青年教育基金项目1项,获省部级鉴定成果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张轮,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副教授,IEEEmember,伦敦大学学院(UCL,UniversityCollegeLondon)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自组织理论、控制论、信息与信号处理、金融工程。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合著)著作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主要参与国家863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1项,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省部级项目或企业资助横向项目10多项。曾赴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国著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

书籍目录

第1章概论1.1引言1.2行为金融学的相关学科基础1.2.1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1.2.2行为金融学与行为学1.2.3行为金融学与实验经济学1.2.4行为金融学与行为经济学1.3行为金融学的历史与发展1.4行为金融学的内涵1.4.1行为金融学的概念性框架1.4.2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修正1.4.3行为金融学对理性人假设的修正第2章标准金融学的基本原理2.1现代资产组合理论2.1.1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产生2.1.2均值—方差模型2.2资产定价理论2.2.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2.2.2套利定价理论2.2.3期权定价理论2.3资本市场的有效性2.4MM无关理论2.4.1资本结构的MM理论2.4.2股利政策无关论2.5套利的有限性对标准金融理论的挑战2.5.1套利的有限性2.5.2套利有限性的实例第3章心理实验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挑战3.1预期效用理论及其假设3.1.1不确定条件下的偏好3.1.2风险态度及效用函数3.1.3预期效用理论的公理化假设3.2心理实验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挑战3.2.1确定性效应、同结果效应与同比率效应3.2.2反射效应3.2.3概率性保险3.2.4孤立效应3.2.5偏好反转3.2.6隔离效应第4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4.1股票溢价之谜4.2封闭式基金之谜4.2.1封闭式基金折溢价的特征4.2.2封闭式基金之谜的现有解释4.3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4.4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4.5规模效应4.6账面市值比效应4.7日历效应4.7.1一月效应4.7.2周一效应4.8股票价格对基础价值的偏离第5章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5.1判断与决策中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5.2启发式偏差5.2.1代表性启发法5.2.2可得性启发法5.2.3锚定与调整启发法5.3框定偏差5.3.1背景对判断的影响5.3.2框定依赖偏差5.4心理账户5.5证实偏差5.6时间偏好第6章金融市场中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偏差6.1过度自信6.1.1过度自信的表现6.1.2过度自信与事后聪明偏差6.1.3过度自信与过度交易6.2损失厌恶6.2.1损失厌恶与禀赋效应6.2.2短视的损失厌恶6.3后悔厌恶6.4处置效应6.5投资者情绪6.6羊群行为6.7股利之谜6.7.1理性预期理论对股利之谜的解释6.7.2后悔厌恶理论对股利之谜的解释6.7.3心理账户对股利之谜的解释6.7.4自我控制说对股利之谜的解释6.8模糊厌恶6.9本土偏差第7章前景理论7.1对预期效用理论的修正7.1.1扩展性效用模型7.1.2预期比率模型7.1.3非传递性效用模型7.1.4非可加性效用模型7.2前景理论的形成7.3前景理论的内容7.3.1个人风险决策过程1307.3.2价值函数7.3.3价值函数中的参考点7.3.4决策权重函数7.3.5前景理论对一些行为的解释7.4前景理论的发展7.4.1多个期望和跨期期望的处理7.4.2累积前景理论第8章行为资产组合理论8.1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局限8.2资产组合中人的收益与风险预期8.2.1资产组合的金字塔结构8.2.2安全优先组合理论8.2.3安全,潜力和渴望理论8.3行为资产组合理论8.3.1单一账户资产组合选择模型8.3.2均值—方差模型与行为资产组合模型有效边界的比较8.3.3多重账户资产组合选择模型(BPT-MA)8.4行为资产组合理论对众多困惑的解释8.5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第9章行为公司金融研究框架9.1融资行为的研究框架9.1.1市场非有效性与公司融资行为9.1.2经理人非理性与公司融资行为9.2投资行为的研究框架9.2.1市场非有效对公司投资的影响9.2.2经理人非理性对公司投资的影响9.3并购行为的研究框架9.3.1传统的并购动因有关理论9.3.2市场非有效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9.3.3经理人非理性导致的公司并购行为9.4股利分配行为的研究框架9.4.1管理者过度乐观对股利政策的影响9.4.2股利迎合理论对股利政策的解释9.5行为公司金融理论模型分析框架9.5.1投资者非理性的模型化方法9.5.2经理人非理性的模型化方法第10章行为公司价值体系10.1公司价值评估方法回顾10.1.1市场学派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0.1.2价值学派的现金折现模型10.1.3相对价值评估模型10.1.4对公司价值理论的评述10.2有限理性下的公司价值体系10.2.1公司价值体系的构成10.2.2有限理性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机理10.3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10.3.1投资者有限理性的表现形式10.3.2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导致公司市场定价的偏差10.3.3公司市场定价偏差的市场风险体现10.3.4市场定价偏差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影响10.4经理人的有限理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10.5有限理性下公司价值体系的模型分析10.5.1问题描述10.5.2模型建立10.5.3模型的讨论第11章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实证研究11.1研究思路11.2实证分析11.2.1样本选择11.2.2我国封闭式基金交易价格走势的分析11.2.3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联动性的实证分析11.3实证结论第12章基于投资组合的羊群行为模型与实证研究12.1引言12.2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回顾12.2.1先验型羊群效应12.2.2后验型羊群效应12.3基于行业投资组合的羊群行为模型构建与实证12.3.1基金投资的“板块现象”12.3.2投资聚合强度模型12.3.3数据分析12.3.4实证结果12.3.5HB指数检验模型及实证12.4实证结论第13章投资者情绪的实证研究13.1研究思路13.2样本选择13.3投资者情绪水平与未来收益率的相关关系13.3.1央视机构看市BSI(周)水平与未来收益率的相关关系13.3.2央视机构看市BSI(天)水平与未来收益率的相关关系13.3.3中证报机构看市BSI水平与未来收益率的相关关系13.4投资者极端情绪水平与未来收益率的相关关系13.4.1对应中证报机构看市极端情绪的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分布情况13.4.2中证报机构看市极端情绪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的相关关系13.5实证结论第14章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14.1研究思路14.2样本选择14.3锚定启发法的实证研究14.3.1历史收益率与证券公司BSI(周)变化的相关关系14.3.2历史收益率与证券公司BSI(天)变化的相关关系14.3.3历史收益率与基金持股比例的相关关系14.4框定依赖的实证研究14.4.1历史收益率变动与证券公司BSI(周)变化的相关关系14.4.2历史收益率变动与证券公司BSI(天)变化的相关关系14.5实证结论第15章行为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15.1投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认知偏差15.1.1技术分析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15.1.2基本分析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15.2行为投资策略15.2.1行为投资策略的类型15.2.2行为投资策略在实践中的运用15.3行为投资过程管理15.3.1确定投资目标15.3.2资产管理15.3.3评估与休整15.3.4情绪控制第16章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展望16.1行为金融学的缺陷与不足16.1.1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的缺陷16.1.2认知心理学研究手段的缺陷16.1.3行为金融解释力的局限性和非系统性16.2.1行为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16.2.2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16.3行为金融对中国问题的应用研究16.3.1中国的经济转型中的金融行为研究16.3.2行为金融对中国文化的超越16.3.3对中国证券市场规范的研究附录有关词汇与解释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5.2启发式偏差  人们的风险决策过程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过程。思维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课题,是通过判断、抽象、推理、想象、问题解决这些心理属性相互作用而进行信息转换,形成一种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思维在思想过程三要素(包括思维、概念形成、问题解决)中范围最广,并具有综合而不是孤立的特性。问题解决只能借助思维来实现。问题解决的策略多种多样。一个问题可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应用哪种策略既依赖于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也依赖于人的知识和经验。总的来说,人们所应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可分为算法和启发法两类。算法(algorithm)是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问题的解,这是算法的根本特点。启发法(1leulistics)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通常是笼统的规律或策略,也称之为经验法则或拇指法则(the Rule of 1laumb)。算法与启发法是两类性质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虽然算法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它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首先不能肯定所有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算法;其次,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应用启发法可以更迅速地解决问题;再则,许多问题的算法过于繁杂,往往需时过多,实际上无法加以应用。因此,一般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复杂的但不需要特别精确的问题时,通常会应用启发法。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最有可能导致人们使用启发法,而不是理性思考呢?阿伦森(Aronson,2001)研究显示了至少存在四种情况。

编辑推荐

  国内名校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领衔编著  紧密结合中国现实、跟踪国际学术前沿  以崭新课程引导教改、推动研究生教育全面升级  适用于研究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或课外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行为金融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