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亦勤 页数:168
前言
1903年是中国人独立设置幼稚园的开端,为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师范教育也走上中国教育的大舞台。幼儿师范教育诞生初期,师资、课程、教材均仰给于国外,但前辈幼师人从未停止过中国化、科学化幼师教育的探索,他们的不懈努力成为我们今天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后,幼儿师范教育获得了新生,一批独立设置的幼儿师范学校逐步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基地,特别是《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的颁布,使新生的幼师教育在课程和教材领域开始走向规范化。经历了“文革”大风暴之后,幼儿师范教育再次焕发青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审定并出版了全国幼儿师范学校通用教材和培训教材,为恢复和发展幼儿师范教育,规范幼教师资培养、培训规格和标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幼教师资学历层次上移成为大趋势,幼儿师范教育也基本完成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大部分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或改为五年制,或并入高师设置学前教育系,原有的教材体系已不能适应办学要求,适应专科层次幼儿师范教育新发展的教材体系成为“空白点”。正是由于新教材的空缺,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只能沿用旧教材,或选择高师本科教材,甚至采用小学教育专业或高中教材,而这显然不符合幼儿师范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培养目标。教材问题成为制约幼儿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瓶颈”。 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对于教材功能的认识已发生深刻变革,教材不是“规范”和“控制”教学的工具,为教学服务是对其根本功能的重新定位。教材既承载知识和技能,更渗透思维方法的给予、认知结构的优化、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幼儿师范教育实现大专化的进程中,适时编写出版一套代表学前教育发展方向、体现幼教新理念、新思维和反映课程改革新成果的幼师系列教材,无疑将会为新时代的幼儿师范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003年,正值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庆典,一批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幼儿师范教育工作者,共聚上海,商讨教材建设问题,并达成编写五年制幼师新教材的意向。
内容概要
本教材立足幼儿师范学(院)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实际,从课程设置出发,结合艺术学科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的生长和认知特点,从学习幼儿艺术习得的发展规律,到通过欣赏达到对幼儿艺术的初步认识;再从幼儿艺术教育的大主题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具体任务、内容、特点、组织指 导;最后通过专家的最新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提高理论修养,开阔眼界,并由一线教师的成功实践经验帮助学习者体验幼儿教师的自我实践操作。 另外,本教材为了更好地配合理论学习,安排展示了许多国内外学者、专家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真实、生动、有趣的案例,供学习者分析、思考与借鉴。 本教材既可供幼儿师范学校三年制、五年制学生使用,同时可兼顾高师学前专业学生选用,也可用于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和进修的培训教材。
书籍目录
绪 论上编 美 术 教 育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第一节 美术一、 美术的发生与发展二、 美术的类别三、 美术作品的构成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一、 学前儿童美术的涵义二、 美术与学前儿童的成长三、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第三节 幼儿美术活动及作品赏析一、 幼儿的年龄差异与绘画表现力二、 幼儿美术造型中的“像”与“不像”三、 幼儿美术作品中表现力的丰富与童趣四、 幼儿美术作品中的认真、大胆与自信五、 幼儿美术作品中的个性与风格六、 幼儿美术作品中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欲望第二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指导原则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一、 工具论与本质论二、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及目的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对象二、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第三章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与指导第一节 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内容与指导一、 按题材内容和形式划分所开展的绘画活动二、 按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划分所开展的绘画活动第二节 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内容与指导一、 手工活动的内容二、 手工活动的指导第三节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与指导一、 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二、 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第四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内容与指导一、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二、 幼儿园环境与美育三、 幼儿园环境装饰设计原则四、 幼儿园环境装饰区域五、 材料与技能应用第四章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一般环节一、 选择内容二、 制定目标三、 活动准备四、 过程提示五、 效果分析与反思第二节 影响学前儿童美术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一、 刺激儿童美术表达的兴奋性二、 切身体验与思考三、 适合儿童水平的美术技巧四、 儿童对美术材料的驾驭能力五、 重复练习的重要性第五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一、 主题绘画活动的新策略二、 适于幼儿特点的美术活动——剪贴与线描三、 小小班美工活动的指导策略四、 创设互动墙饰的实践与思考五、 美术欣赏活动:“走进西洋艺术,对话大师”下编 音 乐 教 育第一章 音乐与学前儿童音乐第一节 音乐一、 音乐的本质二、 音乐的基本特征三、 音乐的功能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一、 学前儿童音乐及其特点二、 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第二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和任务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一、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二、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儿童右脑,增进大脑功能三、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一、 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二、 重视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三、 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四、 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一节 歌唱活动一、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二、 学前儿童歌唱技能的培养三、 学前儿童歌唱教材的选择四、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指导第二节 韵律活动一、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内容二、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三、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选材四、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指导第三节 音乐欣赏一、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二、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三、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的内容与选材四、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第四节 音乐游戏一、 音乐游戏及其种类二、 音乐游戏的选材三、 音乐游戏的指导第五节 节奏乐活动与指导一、 学前儿童节奏感的发展二、 幼儿园常用的打击乐器三、 打击乐的配器原则及谱法四、 学前儿童打击乐活动指导第四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一、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二、 家庭和社会的音乐教育活动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一、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二、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一、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二、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三、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第五章 国外儿童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第一节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一、 使用首调唱名法二、 采用节奏时值读法进行节奏训练三、 使用字母标记与手势第二节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一、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二、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三、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 奥尔夫教学法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二、 奥尔夫教学的真谛三、 小结第四节 铃木教学法一、 铃木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二、 铃木的才能教育思想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模仿论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也是如此。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现在已经很少有学者把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因为现实中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但模仿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却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也就是说,模仿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都基于模仿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么动物。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其他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2.游戏论 顾名思义,游戏论即认为美术起源于游戏,这是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提出的,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论称之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游戏论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于是就产生了游戏与艺术活动。如席勒指出美术发生的动力是人类的游戏冲动,美术是“两种冲动(即感觉的冲动和形式的冲动)的共同对象,那就是游戏的冲动”。当人把过剩的精力冲动用游戏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人类彻底脱离动物界,与动物形成本质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因而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 游戏论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美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美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美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美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性的。但它把美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美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美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现论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