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05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钱益民 页数:3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李登辉传》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叙述了复旦大学创始人之一和奠基人李登辉校长热爱祖国、矢志教育,为创立复旦和培育复旦精神作出的杰出贡献。深沉地展示了传主在社会急剧转型、国家衰弱危亡之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家难中缔造复旦、奠基复旦的历程,以及他探索的既融合耶鲁,又具有崭新的中西文化特色的大学管理和教学的理念、方法。
书籍目录
序/许美德1第一章爪哇的华侨少年/1第二章耶鲁大学的高材生/12第三章在殖民地创办耶鲁学校/…24第四章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32第五章复旦的教授、教务长/46第六章从濒临倒闭到屹立东南/…72第七章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去职/121第八章孤岛办学大义凛然/152第九章至死犹念复旦精神/189第十章乐育天下才,光华旦复旦/206附录一戏剧在社会上的地位(李登辉)/212附录二追慕腾飞夫子(章益)/217附录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赵世洵)——记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博士/223附录四李登辉年谱简编/280后记/328主要参考文献/330
章节摘录
章 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 。 1904年冬,李登辉从印尼到达上海,回到了他的祖 先离开已七代的祖国。此时,他33岁,正值人生盛年,但 依旧未婚。从此到生命终结,李登辉把他的一生奉献给 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屡挫屡起,矢志不渝。 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又不会说国语,怎么施展他 满腔的报国之志呢?这对刚回国的他是一个严峻的 考验。 李登辉加入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那里先安顿下 来。上海青年会与日后李登辉从事的诸多事业有密切关 系,李本人也担任要职,因此有必要把该会与世界基督教 青年会的历史作一简要介绍①。 1844年,美国人乔治·威廉与12位店员在伦敦组 织了一个以查经为主的小团体,宗旨为“追求基督教道德 精神,避免城市青年的堕落”,名称为基督教青年会(The YoLl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青年会(YM— CA)。1851年,青年会被介绍到美国,活动领域逐渐扩 大,从以宗教为主发展到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活 动,提出以《圣经》中“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教条为会 训,倡导为社会服务。1855年,欧美各国青年会在巴黎 举行第一次国际会议,通过《巴黎本旨》,即“基督教青年 会的宗旨,在联合那些依圣经的指示,信奉耶稣基督为其 上帝及救主,并愿在教义上及生活上作其从者的青年,彼P32此合作,以推广上帝的国于一般青年之间”。会上成立“基督教青 年会世界协会”(Wor’ld Alliance of the YMcA),1878年在瑞士日 内瓦设立办事机构。1889年美国和加拿大青年会联合组织“基督 教青年会北美协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YMCA),得 到美国财团的大力支持,因此向亚非拉国家推广青年会工作,主要 由“北美协会”资助。 1898年,“北美协会”派美国干事路义思(R.E.Lewis)来上海 筹办青年会。1900年1月6日,张振声、宋耀如、颜惠庆、曹雪赓、 黄佐庭、颜德庆等35位基督教青年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皇家 亚洲学会”召开“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成立大会,确定该会宗旨为提 倡德、智、体、群育,以“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精神改造社会,造就 青年。其活动主要是利用公余时间,提倡教品辅仁的团契和高尚 娱乐以及补习教育等活动。路义思当选为总干事。上海青年会最 初无固定会所,租赁苏州路(今南苏州路)17号一幢半西式房屋为 会所。因地址过于偏僻,难以开展活动,旋租南京路(今南京东路) 149号街面房子(故址在今第一食品商店处)为会址。后因会务渐 趋频繁,来会活动的人逐步增多,因此,路义思从美国募捐5万美 元,加上上海绅商捐款,1904年始在四川路(今四川中路)599号购 地建会所,1906年建成,称“殉道堂”(旧址现为浦光中学)。1931 年9月,上海青年会总会在原法租界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123 号)建成,四川路会所遂作为分会。 加入上海青年会,李登辉找到了精神上的皈依,也得以结交志同 道合的朋友,开始逐渐融入以外国传教士、归国留学生和本国基督教 徒为主的上流中国社会。青年会既给李登辉以安身立命的场所,也 给他一个启发:青年会由基督教徒组成,成员人数和影响范围终究 有限;如果仿照青年会的组织,扩大成员的范围,成立一个包罗国内 和海外所有学生的学会,使得会员遍布社会各界,日后参加政治、兴 办实业以及从事百艺百工,都可遵守会章,服从众议,风同道一,成为 改造社会的有力支柱,那么,这个学会的影响力将远远超过青年会。 1905年初,李登辉应邀在上海青年会发表演说,提出新建一个P33
编辑推荐
本书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叙述了复旦大学创始人之一和奠基人李登辉校长热爱祖国、矢志教育,为创立复旦和培育复旦精神作出的杰出贡献。深沉地展示了传主在社会急剧转型、国家衰弱危亡之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家难中缔造复旦、奠基复旦的历程,以及他探索的既融合耶鲁,又具有崭新的中西文化特色的大 学管理和教学的理念、方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