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蒋国忠,蒋国忠 编 页数:317
前言
开展美育即审美教育,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美育工作,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同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明确了美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精神,积极开展以艺术教育为重点的各类审美教育,努力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并且以美的陶冶来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追求美是人的天性。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古往今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人类自身及周围环境的美的追求和思考。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能置身于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艺术之中。
内容概要
《审美艺术教程》在总结美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审美艺术”的新理念;主张普通高校的艺术课程,要从审美的高度审视艺术教育,要把艺术教育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力求做到“审美”与“艺术”的交融与统一,使学生在艺术的审美实践中把握审美的规律,获取事半功倍的审美效果。
作者简介
蒋国忠,男,上海南汇人。文艺美学教授,全国普通高校美育研究会常务理事。1967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硕士研究生毕业.1977年起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和研究生指导工作,1995年出任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曾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文艺理论基础”、“马列文论与当代文艺思潮”、“文艺心理学”、“创作心理研究”、“审美教育导论”、“小说艺术与名作欣赏”等课程.出版理论著作主要有《荆棘丛中的玫瑰:创作心理寻踪)、《新编大学美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合著)、《新编文艺心理学》(合著)等近十种,发表有关学术论文六十多篇。还参加国家教育部统编教材《大学美育》、研究生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的编写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审美教育:衡量文明的尺度一、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二、审美教育的特殊功能第二节审美教育的对象与任务一、审美教育的主要对象二、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第三节现代西方审美教育概说一、现代西方审美教育的兴起二、现代西方审美教育的概况第二章美和审美第一节美:自由创造的象征一、美是人的自由创造二、美的涵义与特征三、美的理想是文明的灯塔第二节审美和美感一、美感:审美的基础二、审美:美感的升华第三章审美与形式第一节形式美:有意味的形式一、美的形式和形式美二、形式美的特征三、形式美的构成法则第二节自然美:“天然的形式美”一、自然美的形成二、自然美的特征三、自然美的形态第四章中西文化中的审美范畴第一节审美范畴的涵义第二节西方文化中的传统审美范畴一、优美二、崇高三、悲剧性四、喜剧性第三节华夏文化中的审美范畴一、中和二、风骨三、形神四、意境第四节现代审美范畴的发展一、丑二、荒诞第五章审美理论及其学派第一节审美理论的兴起一、审美理论兴起的社会原因二、现代审美理论概说第二节移情说和内模仿说一、移情说二、内模仿说第三节同构说和距离说一、同构说二、距离说第四节有意味的形式说和心理分析说一、有意味的形式说二、心理分析说第六章艺术创造与创作主体第一节艺术创造与科学创造一、创造及两种创造观的比较二、艺术创造的几种界说第二节艺术创造的本质与特征一、艺术创造的本质二、艺术创造的特征第三节创作主体及其能动性一、创作主体与创造意识二、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第四节艺术创造美及其功能一、艺术创造美的特征二、艺术创造美的功能第七章实用艺术的审美第一节实用艺术的特征第二节建筑艺术一、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建筑艺术三、西方的建筑艺术第三节园林艺术一、园林艺术的特征二、中国的园林艺术三、西方的园林艺术第八章造型艺术的审美第一节绘画艺术一、绘画艺术的特征二、中国的绘画艺术三、西方的绘画艺术第二节雕塑艺术一、雕塑艺术的特征二、中国的雕塑艺术三、西方的雕塑艺术第九章表情艺术的审美第一节音乐艺术一、音乐艺术的特征二、音乐艺术的类型三、中西音乐审美异同四、现代音乐的特点第二节舞蹈艺术一、舞蹈艺术的涵义二、舞蹈艺术的类型三、舞蹈艺术媒介的特性四、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第三节书法艺术一、书法艺术的源流二、书法艺术的文化特征三、书法艺术的审美四、书法艺术的体类第十章语言艺术的审美第一节语言艺术一、语言艺术的涵义二、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第二节小说艺术一、小说艺术的审美特征二、小说艺术的类型与审美观念的演变第三节诗歌艺术一、诗歌艺术的类型二、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第十一章综合艺术的审美第一节综合艺术的涵义与特征一、综合艺术的涵义二、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第二节戏剧艺术一、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二、戏剧的功能与审美要素三、中外戏剧艺术的比较第三节电影艺术一、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二、电影语言和电影的形态三、电影艺术的主要学派第四节电视艺术一、电视和电影的异同二、电视艺术的基本特性三、电视剧类别和功能第十二章审美修养和审美人格第一节审美修养一、审美修养的意义二、审美修养的内容第二节审美人格一、审美人格的涵义二、审美人格的尺度三、审美人格的培育后记
章节摘录
三、美的理想是文明的灯塔美的理想也就是理想的美,就是人人追求、人人向往的美。而构成美的理想的基本要素,就是“真”、“善”、“美”、“圣”(爱)。“真”是基础,“善”是灵魂,“美”是生命,“圣”(爱)是动力。四者可以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价值范畴,也可以是彼此有机交融而成美的理想。任何的美都带有理想的色彩,无论是现实美还是理想美,都包含着人类共同的追求与愿望,而美的理想则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这里所说的“美”,就是美的理想,就是人类文明的灯塔。因此,由“真、善、美、圣”构成的美的理想,既是人类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又是人生理想、审美理想,是人类所追求、所共有的终极性的价值理想。美的理想,或者说理想的美,就是真、善、美、爱高度统一的社会、人生、审美的理想境界。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些美学家强调“至真”为美,有些强调“至善”为美,还有些强调“形式”为美;但都承认“真、善、美、爱”的有机统一,乃是一种美的理想,是一种美的高级境界。而人类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却是不懈的,始终如一的。理论上的探索,实践上的努力,都或强或弱,或明或隐地朝着一个人类所共同向往的美的理想的目标。在西方美学史上,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对美作形而上的思考的哲学家,并率先提出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观点。他认为,人要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灵魂。但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自我”,认识永恒的“美善”;而人的美就在拥有智慧和美德;而在论及心灵美与形体美的关系时,又强调了“精神”与“形式”的统一。这就是“真、善、美”相结合的最早胚胎。
后记
校读完书稿清样,犹如心中的悬石终于落了地。轻松、欣喜之余,还想说几句题外话。一、由我主编的这本《审美艺术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与由我编著的《新编大学美育》(以下简称《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复旦博学?大学通用基础教材系列之一),是一条枝上的两朵花,一根藤上的两个瓜,都源于一本《审美教育导论》的书稿。为了压缩篇幅;适应美育教学的不同需要,按照出版社领导的建议,把《审美教育导论》一拆为二,经过调整重组、修改补缺,整合成两本主旨有别、重点不同的美育教材。《教程》侧重于艺术与审美的组合与交融;《新编》侧重于审美教育的综论。两者虽有重叠、交叉之处,却是彼此独立的、相对完整的有机整体。我认为,美育是“行动的美学”,或者说“美学的行动”,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乃至于复杂的。美育工作者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普通高校的美育,确切地说,应当是一种审美教育,它的基本任务,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丰富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培育审美人格”。所以高校美育的出发点与归结点,都应当落实于“审美”二字。“审美”是衡量各种美育课程的基本准绳。比方说吧,讲授“美育概论”,就不能脱离审美实践、尤其是艺术的审美实践,而沉醉于美学的理论知识与学术争论,把美育课变成美学课的翻版。而讲授各种类型的艺术课,也不能认为唱唱、跳跳、画画,让学生乐乐就是美育课。普通高校的艺术课应当是“审美艺术”课或“艺术审美”课,也就是说,主要不是传授艺术的知识与技巧,而是通过必要的审美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审美规律,学会对于各类艺术的感受、体验、鉴赏与评论。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唯其如此,才能举一反三、一以当十,才能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所以两本教材的编写有共同的审美宗旨,却有不同的基点。
编辑推荐
本书在总结美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审美艺术”的新理念;主张要从审美的高度审视艺术教育,要把艺术教育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内容包括美和审美、审美与形式、中西方文化中的审美范畴、审美理论及其学派、实用艺术的审美、造型艺术的审美、表情艺术中的审美等,既有一定的审美理论高度,又有艺术审美的丰富信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