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8月1日 出版社:第1版 (2005年8月1日) 作者:高尔生等编 页数:273
Tag标签:无
前言
医学人口学(medical demography),也有人将其翻译成医学人口统计学。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从医学、卫生学角度出发研究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和质量的变化规律。此外,医学人口学还研究人口与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计划生育政策与实践和人口健康的关系,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变化对人口健康的影响等。由于医学人口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关其学科定义,包含的内容目前尚在不断探索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人口学的定义与内容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充实。 本书从1993年初版以来,受到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师生和计划生育专业人员与干部的普遍欢迎,认为本书内容新颖,紧密联系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实际,在总结已有工作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介绍国内外若干最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因而容易理解与掌握。1998年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人口学会评为优秀成果奖。为了及时吸收、补充国内外最新教学与研究成果,更好适应高校教学和专业培训的需要,我们组织有关作者进行第二版的编写。第二版中,对原书做了适当的删增与修改,增加了“人口学理论基础”与“人口学研究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两章。第二版除了原来参加编写的7家单位外,还邀请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参加编写。由于第一版的一些作者退休或退居二线,第二版的大多数作者由中青年教师组成。 本书作为适用于一本不同专业(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等)、不同对象(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的教材,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对象、不同课时的需要来取舍书中的内容。 限于时间与水平,本书可能还存在不足之处,诚请读者指正。
内容概要
近年来国内外在医学人口学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成果。《医学人口学》包括人口学理论基础,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医学人口学研究方法,人口数量、分布、结构与人口健康,生育率分析,死亡率分析,人口质量,计划生育与健康等内容。《医学人口学》适合于高等学校卫生管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师生使用,可供从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士参考。
作者简介
高尔生,男,复旦大学与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专家,WHO/HRP流行病学专家。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4-1985年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生育与计划生育统计与评价,死亡率分析,生殖健康研究,青少年妊娠的社会与卫生问题等。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 18本,译著12本。 吴擢春,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1958年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社会医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1996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进修学习。主要从事人口健康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如BMJ发表论文近30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论1.1 医学人口学研究对象及方法1.1.1 医学人口学研究对象和内容1.1.2 医学人口学研究方法1.2 医学人口学发展1.2.1 生命统计与医学人口学1.2.2 计划生育统计与计划生育评价1.2.3 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1.2.4 医学人口问题及研究方向1.3 人口发展1.3.1 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1.3.2 人口发展与人群健康1.3.3 世界人口发展1.3.4 中国人口发展第二章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2.1 资料的种类2.1.1 人口数与人口构成资料2.1.2 生育资料2.1.3 死亡资料2.1.4 迁移资料2.1.5 节育资料2.1.6 疾病与伤残资料2.1.7 生长发育资料2.1.8 其他2.2 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2.2.1 日常工作记录、登记和报告单2.2.2 统计报表2.2.3 调查资料2.3 资料的整理2.3.1 原始资料质量审查2.3.2 分组设计2.3.3 汇总列表2.4 资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2.4.1 人口资料误差的来源与控制2.4.2 人口资料质量评价2.4.3 人口调查数据中年龄和性别的准确性检查2.4.4 不全数据与误差数据的调整和利用第三章 人口学研究中的定性研究方法3.1 定性研究方法概述3.1.1 定性研究的意义3.1.2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区别3.1.3 定性研究方法的种类3.1.4 定性研究方法的用途3.1.5 定性研究资料的分析和解释3.2 访谈法3.2.1 访谈法的意义与特点3.2.2 访谈法的种类3.2.3 访谈员条件及访谈的程序和技巧3.2.4 个别深入访谈3.2.5 小组访谈3.3 观察法3.3.1 观察法的特点3.3.2 观察法的类型3.3.3 观察过程中的记录技术和观察误差第四章 人口学理论基础4.1 人口理论的研究对象4.2 人口理论的研究方法4.2.1 科学的抽象方法4.2.2 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法4.2.3 数学与统计学方法4.3 人口理论的基本范畴4.3.1 人口4.3.2 人口变动4.3.3 人口发展4.4 古代的人口思想4.4.1 国外古代的人口思想4.4.2 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4.5 近代与现代的人口理论4.5.1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4.5.2 西方不同流派的人口理论4.5.3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4.6 人口政策4.6.1 人口政策的分类4.6.2 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4.6.3 人口政策的措施体系4.6.4 我国人口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第五章 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5.1 人口数量5.1.1 人口总数5.1.2 时点人口5.1.3 时期人口5.1.4 年龄人口5.1.5 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5.1.6 人口密度5.2 人口分布5.2.1 人口的地理分布5.2.2 人口的行政区域分布5.2.3 人口的城乡分布5.2.4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5.3 人口结构5.3.1 人口年龄结构5.3.2 人口性别结构5.3.3 人口金字塔5.3.4 人口的职业结构5.3.5 人口的文化结构5.3.6 人口的民族结构5.4 人口结构、分布与医疗保健5.4.1 人口性别比的医学基础5.4.2 妇女儿童人口构成与妇幼保健5.4.3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健5.4.4 文化程度与卫生保健5.4.5 人口的城乡分布与医疗保健5.4.6 社会经济阶层与死亡率5.4.7 职业人群的死亡率5.5 贫困人口与健康5.5.1 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5.5.2 贫困人口的定义与标准5.5.3 贫困人口的人口学特征5.5.4 贫困人口与健康5.6 人口负担比与健康5.6.1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负担5.6.2 老年人口负担问题5.6.3 少年人口负担问题5.6.4 劳动年龄人口与人口负担5.6.5 人口负担与健康5.7 人口老龄化与健康5.7.1 人口老龄化成因与特点5.7.2 人口老龄化与健康问题5.7.3 老年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及社会保障5.7.4 人口的健康老龄化第六章 婚姻、家庭与生育6.1 婚姻6.1.1 常用指标6.1.2 婚姻对生育的影响6.1.3 婚姻与健康6.2 家庭6.2.1 家庭功能6.2.2 家庭统计指标6.2.3 家庭与健康6.2.4 家庭与保健6.3 出生率6.3.1 出生率的计算6.3.2 出生率的应用6.3.3 出生率的影响因素6.3.4 出生率趋势分析6.3.5 出生率因子分析法6.4 生育率6.4.1 常用生育率指标6.4.2 生育模式分析6.4.3 生育与健康6.5 生育率影响因素6.5.1 受孕暴露影响因素6.5.2 受孕影响因素6.5.3 影响怀孕及分娩素6.5.4 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6.5.5 生育率中间变量模型6.6 生育率间接估计技术6.6.1 儿童ˉ妇女比法6.6.2 分子分析法6.6.3 儿童存活倒推法第七章 人口死亡水平与死亡原因7.1 人口死亡研究的意义7.2 死亡水平指标7.2.1 粗死亡率7.2.2 年龄别死亡率7.2.3 婴儿死亡率7.2.4 新生儿死亡率7.2.5 围生儿死亡率7.2.6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2.7 幼儿死亡率7.2.8 孕产妇死亡率比7.3 死亡原因7.3.1 死亡原因分类7.3.2 死因统计指标7.4 人口死亡分析7.4.1 死亡水平分析7.4.2 死因分析7.4.3 人口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7.5 死亡率的间接分析技术7.5.1 模型生命表7.5.2 曾生子女法7.5.3 孤儿法第八章 人口寿命表8.1 概念及意义8.1.1 队列寿命表与现时寿命表8.1.2 完全寿命表与简略寿命表8.2 寿命表中主要指标及意义8.2.1 人口数与死亡数8.2.2 死亡概率( n q x )8.2.3 生存人数(l x )与死亡人数( n d x )8.2.4 寿命表人口数( n L x )8.2.5 生存总人年数(T x )8.2.6 预期寿命(e x )8.3 简略寿命表的编制方法8.4 寿命表分析8.4.1 寿命表死亡概率8.4.2 寿命表生存人数8.4.3 寿命表死亡人数8.4.4 预期寿命8.5 寿命表在医学人口研究中的应用8.5.1 寿命表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8.5.2 生存率法8.5.3 多终止寿命表8.5.4 去死因寿命表8.5.5 减寿年数与减寿率8.5.6 模型寿命表8.6 寿命表分析应用注意事项第九章 人口变动与人口再生产9.1 人口变动9.1.1 人口自然变动9.1.2 人口机械变动9.2 人口再生产9.2.1 人口再生产的概念9.2.2 人口再生产类型9.2.3 人口再生产的评价指标9.3 稳定人口与静止人口9.3.1 稳定人口9.3.2 静止人口9.4 人口迁移与健康9.4.1 人口迁移与优生9.4.2 人口迁移与疾病传播9.4.3 人口迁移对移民心理健康的影响9.4.4 人口城市化及相应的健康问题第十章 人口质量10.1 人口文化科学素质评价10.1.1 文盲率与识字率10.1.2 入学率10.1.3 在业人口各种文化程度比重10.2 人口身体素质10.2.1 生长发育水平10.2.2 生长发育评价指标的选择10.2.3 体质评价方法10.2.4 生长发育评价的常用指标及指数10.3 智力发育评价10.3.1 智力年龄10.3.2 比率智商10.3.3 离差智商10.4 疾病伤残评价10.4.1 疾病发病强度指标10.4.2 疾病构成与顺位指标10.4.3 疾病死亡指标10.4.4 残疾的分类与评价10.5 人口寿命10.6 人口质量综合评价10.6.1 人口生命素质指数10.6.2 美国社会健康协会指标第十一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11.1 目的和意义11.1.1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的目的11.1.2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的意义11.2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的有关概念11.2.1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模型11.2.2 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11.2.3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11.3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分类11.3.1 结构、过程与产出评价法11.3.2 人口与计划生育经济学评价11.3.3 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需求及其利用评价11.3.4 投入-产出评价11.3.5 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评价方法 24711.4 避孕节育评价11.5 人口与计划生育评价的步骤11.5.1 形成有效的评价问题及指标11.5.2 进行评价设计11.5.3 资料收集计划及收集资料11.5.4 评价报告第十二章 人口预测12.1 人口预测的概念与意义12.1.1 人口预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12.1.2 人口预测的种类12.2 人口预测基本方法12.2.1 人口总数直接预测12.2.2 分年龄性别人口数预测12.2.3 出生人口预测12.2.4 死亡人数预测12.3 人口预测的应用12.3.1 人口预测和人口规划12.3.2 人口预测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12.4 人口预测的注意事项12.4.1 预测的准确性12.4.2 时间长度12.4.3 模型结构的复杂性12.4.4 不确定性12.4.5 专家的作用12.4.6 软件和结果的传播
章节摘录
医学人口学起源于生命登记。生命登记在中国从周朝开始,欧洲始于早期基督教会的仪式登记。英国基督教会在1938年规定,教会牧师在星期日登记前一星期的受礼婴儿数、死亡数及结婚人数,目的是计算教会的收入。后来发现生命登记可用来研究人人口的自然变动规律。对生命登记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便发展为早期的生命统计。生命统计是以人口事件为内容的统计分析方法及手段,包括生命表的编制。生命统计包含了病、伤、死因的统计。人们发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用生命统计数据来表述和分析,由此便产生了医学人口统计。 医学人口统计,又称卫生人口统计,或生命统计。医学人口统计学是从医学和卫生学的角度研究和描述人口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变动及其规律,研究人口与卫生事业发展的数量关系,研究医学人口统计方法的一门学科。医学人口统计学的内容主要有人口状况和变化的描述(包括静态人口统计、生育统计、疾病统计、死亡统计和人口质量统计等)和医学人口统计的方法学(抽样方法、标准化和人口预测等)两大部分。医学人口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因为:①人口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出发点,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变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卫生各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项社会生活均与人人口数量联系起来。医学人口统计将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②卫生工作的目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改善人民的劳动环境,增进健康,防止疾病,减少死亡,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因而医学人口统计是卫生状况评价的基础。③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因而医学人口统计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评价工具。④掌握过去和现在人口状况及其问题,将有助于制定未来的卫生工作和计划生育政策,因而医学人口统计可为卫生工作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 医学人口统计和人口学(demography)同起源于生命登记。正如上面所述,当生命登记朝着向病伤死因医学的角度、向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和卫生事业的评价发展时,便产生了医学人口统计,即生命统计。而当生命登记朝着把人口现象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平衡结合时,便产生人口学。在英文中demography具有人口学和人口统计学两重含义。这是因为在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中,生命登记即为人口登记,生命统计即为人口统计。只是由于人口学体系不断发展,内容不断丰富,许多分支人口学科相继产生和形成,此时人口统计学才有别于人口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