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史及其他

出版时间:2004-08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瞿秋白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俄国文学史及其他》收入他1921—1922年旅俄期间所写的《俄国文学史》,1927年曾作为蒋光慈著的《俄罗斯文学》之下篇由创造社印行,后以《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为题单独收入《瞿秋白文集》。本书为研究俄罗斯文学及其对五四一代中国文学影响的极其有价值的资料。全书共分19章,从俄罗斯的民间文学、古代文学讲起,遍及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家,直到十月革命前为止,是一部较为完整的俄罗斯文学史纲。除此之外,本书还收入作者评论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文章多篇,大多为上世纪三十年代作者指导左翼文艺运动时所写的文艺随笔,有着极强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瞿秋白(1899—1935)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富有才华的文艺理论家、作家、翻译家。他是中国翻译俄苏文学的先驱,他在其生命的最后所写下的《最后的话》中曾认为自己最擅长的还是俄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  本书收入他1921—1922年旅俄期间所写的《俄国文学史》,1927年曾作为蒋光慈著的《俄罗斯文学》之下篇由创造社印行,后以《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为题单独收入《瞿秋白文集》。本书为研究俄罗斯文学及其对五四一代中国文学影响的极其有价值的资料。全书共分19章,从俄罗斯的民间文学、古代文学讲起,遍及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家,直到十月革命前为止,是一部较为完整的俄罗斯文学史纲。除此之外,本书还收入作者评论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文章多篇,大多为上世纪三十年代作者指导左翼文艺运动时所写的文艺随笔,有着极强的史料价值。  为了尊重原作,除了个别标点及明显的排印错误外,本书的一些习惯用法及其措辞均依旧原文排印,其中个别不符合当下习惯者,请读者谅解。

书籍目录

俄国文学史关于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片断艺术与人生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欧化文艺“我们”是谁?荒漠里谈谈《三人行》革命的浪漫谛克郑译《灰色马》序“自由人”的文化运动论翻译再论翻译

章节摘录

  一四 八九十年代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的革命情绪经托尔斯泰和朵斯托也夫斯基而渐就沉闷,——正因社会生活已经渐渐形成纯粹的资产阶级的文化,而所谓“俄国文化”,无论怎样歌颂,始终一天一天的消灭,只剩得烛火微光了。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时代情绪”刚刚和前二十年的相反:——七十年代未,就已经觉得以前的社会力的兴奋渐就衰颓,而来了一种说不出的烦闷。原因不仅在于政府压制一切社会运动,并且亦在于革命界对于前几年的社会运动的失望。切实些说,六七十年代的兴奋和牺牲精神,与实际生活相接触,其结果竟不能满当时理想家的意:——平民并没有“爱平民者”所理想的那么高尚。理想家不由得觉着黑暗的势力非常浓厚,他们对于平民的观念亦不准确,——反抗黑暗不是这一辈人所能胜任的。史赤德邻和乌斯屏斯基的著作里就已经有所谓“浊物”来了!什么浊物?就是俗不堪耐不肯动弹的市侩,他们无所谓理想,无所谓道德,无所谓事业,无所谓新,——只知道赚钱,赚钱,赚钱!农民里又何尝不是这等人居优势?如何不失望呢!所以八九十年代的俄国社会情绪,随着资本主义初步的发展而堕入市侩主义,文学里便亦有所反映。  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能继承五十年来的伟大精神的,有白白缕金(Boborykin,1836一 )郭罗林科(Korolenko,1853—1921)柴霍甫(Chekhov,1860—1904)高尔基(M.Gorky,1868一 )。  白白缕金的文学生涯开始于六十年代;然而他天才的发展正在这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那时是所谓“无时”的时代——一切都是灰色的,一概都是颟顸的,一天过了又一天,何尝有什么不同,还有什么时间可言!他善于表现这种社会情绪,他亦是“识时机者”。他却比屠格涅夫还敏捷,那时社会生活里的丝毫变化都反映出来,可是只有外表的形式,而没有里面的意义,这是因为他的时代使然;他的个性亦倾向于自然主义。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半路上》,《晚上的牺牲》,《办事家》,《中国城》等等。他的文学确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退落:——贵族社会里文化的衰败,贵族式的农业的破坏;农民商人间的新人物,——新的社会力量现在已经在资本家,专求“市侩的福气”,而且进而有征服全社会的气概。他亦不放过过去时代的余迹:那幻想家的贵族青年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相较,简直是生活之流所刷上岸滩的浮草了!  郭罗林科是当时最博学,最高超的美文家。他的人生观,他的眼界,都在当代社会的文化程度的最高点。他的特征在于:他竟能从七十年代承受人道主义的思想,不论环境怎样变更,社会生活怎样流动,他竟能使小说中的人物适应已变的环境表现这种“广爱”。一则著者能在“人”里发现人性,二则著者对于寻求公道的人表热烈的同情,不但正义的公道,而且还是真理的公道,——人生的目的。“在坏人的社会里”,只有小孩子还能得着诚心的抚爱,可是也渐渐地想着那极端的矛盾:——那些“失意的”人群里面而偏偏有理智健全性情真挚的人!最感动人的小说《盲音乐家》里描写从小就瞎的“失意人”,既有音乐的天才,又有高尚的道德,——读者不由得觉着所居的社会怎样的冷酷无情,怎样的沉闷。其余的小说如《林响》,《旧灯》等,亦是如此。郭罗林科可以算是平民心灵的表现者,譬如在《马嘉尔的梦》坚,读者可以知道半野蛮人尚且有如此高尚的人性,如此要求公道的热忱。平民受着万重的压迫:极亲近的邻居,稍稍有几个大钱便能欺侮人,——他们当然奋激要求公道,即使不知道怎样去求,他们却无论如何不能信公道没有。郭罗林科的小说大半描写平民,只有两三篇小说,说着智识阶级,——他的作风已经和七十年代不同,他的平民是抽象的,不是俄国的农民。他最后的巨  著《现代人》尤其证实他这“广爱”的倾向,——可惜到一九二二年还没有完全出版。  柴霍甫亦是八九十年代文学界的花冠。他真是自己时代的代表,那市侩主义的时代!——白白缕金只有外表的描写,柴霍甫却弹出当代的“心曲”。读者遇着他的文境,总要沉着地细想方才觉得“时代的缺憾”,——他的作品和现实生活吻合,然而能使读者想起:“是这样,是这样!那又怎样办呢?”柴霍甫是“无时”时代的诗人,是“情绪的作家”,正因为当时的情绪普及于人人:——大家都觉着现实生活的尘俗,没有高尚的理想,还自以为尘俗生涯是当然  的。柴霍南像歌歌里,可是亦有很大的区别:歌歌里嘲笑,而柴霍甫使人家嘲笑,他不过写生罢了;然而读者也笑不出来,那“柴霍南式的情绪”传染着人,只觉得沉闷,沉闷,要求个结论;再则歌歌里的文体是完全的,有起有收的,柴霍甫却是画龙点睛地从现实生活中截来一段。这是柴霍甫文学的特点。他的文学生涯分成三期:  第一期,他正在穷苦的时候,替各杂志做滑稽的短篇,写实的天才就已经特出,然而厌恶尘俗的情绪还没有十分发露。第二期,他—独立地预备正经的文学创作,那时是他文学中最开展的时期:——现实生活的黯澹渐渐显露,所描写的题材也渐渐开广;觉着著者所得的难堪的感想;“看看这种生活:强者的纵恣逍遥,弱者的愚蠢勤劳,四围都是不堪的穷乏,窄隘,死亡,酗酒,作伪,说谎……我们看见那些人到市场上去买东西,日里吃,夜里睡,说些废话,娶亲,老病,死,好好的葬进士里主;然而我们不看见也不听见,受苦的人,可怕的事,不知道在那幕后怎样的发生,怎么的消灭呢。”这“无时”时代的理想,正像那《伊凡诺夫》里所说的:“挑这么一件事,不触目的,黯沉沉的,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震耳的声音;不要一个人和儿千万人去恶斗,缩在你的蟹壳里,做你那上帝给的小事。”然而《伊凡诺夫》并不足以表示作者的意见,作者决不能满足伊凡诺夫的“小”福气。第三时期,柴霍有的作品(《第六号舍》,《三姊妹》,《华涅叔叔》等)渐渐显明新幸福,奸生活的理想,——不但是几个人的,并且是全人类的幸福!现实生活里没有根据可以希望好的将来,然而应当自己动手做主,那奸的生活总是要来的:“好时代总是要来的,新生活的晓霞总是要放光彩的,公道总有伸张的一天,——我们街市上总有这一个佳节!我等不到了,我快要干枯了,然而总有些人的重孙重重孙等得到这一天。诚心诚意的恭祝他们,替他们欢喜!”(《第六号舍》)这一种信仰人类进步的思想是第三期的柴霍甫的特征。可是那新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究竟怎样便能得到新生活,——柴霍甫却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有一个文学评论家说,柴霍甫晚年作品里的英雄,——并不是真正能勇敢地号召人类为将来而劳动;而是渴望幸福,又处于恶浊的现生活里,只有劳动可以自慰,可以暂时舍弃沉闷的思虑。    列宁对于托尔斯泰的估量是说他能够“揭穿一切种种的假面具”,这个公式对于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方法有极大的意义。这是根本反对那种小资产阶级不信任无产阶级的心理;小资产阶级艺术家认为无产阶级的国家也需要他们来粉饰一下,装点一下!无产阶级在自己的独裁制上面,决不戴起任何的假面具。所以无产阶级的文学也要努力去揭穿敌人的假面具,揭穿机会主义分子,以及动摇分子的假面具。  无产阶级的文学和以前的一切种种文学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就是无产阶级的文学能够各方面的最深刻的最充分的最高限度的去认识社会的现实,真正深入改造世界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之中所有的一切矛盾和困难。  这样,斯大林同志的演说对于苏联普洛文学的意义,就是不但在题材上要挑选新的对象,这样去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而且在创作方法上,也要特别注意“揭穿一切种种的假面具”的任务,题材和创作方法对于普洛文学家永久是宇宙观的问题。  “要会用新的方法来工作,——不要以为从前恢复时期可以够用的方法现在还可以满足,这是斯大林同志演说里的话。这句话完全适用于我们的斗争,为着普洛文学的新的列宁时期而斗争。”这就是《文学报》社论的结论。  中国的普洛文学运动还在很幼稚的时期,它的许多弱点和错误正需要坚决的斗争和勇敢的自我批评来纠正。世界无产阶级的领导队伍——苏联无产阶级的文学斗争应当是我们的模范。读者对于苏联普洛文学运动之中的新的任务,应当深刻的去了解,应当会应用他们所研究出来的原则到中国的普洛文学方面来。    文学突击队的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革命的成绩。苏俄的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它的发展趋势是要消灭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界限的。文学突击队的工人新进作家的出现,就指出这种趋势的前途。而且,文学突击队运动证明了普联的真正改造已经开始:普洛文学运动比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造速度的落后,因此可以纠正,普联的干部因此可以工人化,布尔塞维克化,普联的组织方才真正的群众化,而且使世界上第一次发生完全新式的文学家。  资产阶级的社会里,至多只有变成文学家的工人,这种工人做了文学家之后,就不能够仍旧是工人了。而现在是发生了真正的做着工人的文学家。  文学突击队运动发起了不上一年,普联本身的组织完全改换了一个样子:普联变成了真正群众的团体,普联会员之中百分之八十足工人,普联的下层支部大大的积极起来,工厂作坊里的普联组织也成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团体,而普联的领导机关里有更多的工人参加——最好的文学突击队队员加入了领导机关。  同时,必须指出现在的突击队运动还有多少缺点。有些地方,没有充分的估量到工人群众对于文学艺术的热心和文化程度的增高,以为只有很少数的工人来参加。而结果,事实上表现出来:工人群众之中有很多对于文艺非常之有兴趣,有很多文学的天才。因此,格外显得这种地方的工会和青年团的机关没有出力的参加这个运动。有些地方,进行这种运动的方法又太笼统了,太不具体了;没有去切实的挑选普联的经常会员,使他们锢定在文艺研究会里面,使他们认真的开始研究文字的技术,研究专门的文艺理论。结果,只开了几次群众的会议,宣传了些一般的普洛文学的原则。还有些地方,因为普联的领导机关看轻这种重要的任务,所以没有认真的在突击队员之中去工作。结果,开始加入突击队的许多工人,无形之中和普联的组织脱离了关系。自然,这种运动的初期,会有些偶然的分子加入,他们仅仅对于文艺有些兴趣,未必一定能够经常的做文学工作。这种分子的退出是当然的现象。然而退出的人太多的地方,却一定是当地的普联机关没有去切实的工作。  新进的文学突击队的工人作家,已经有了好些作品发表。,他们的创作,都表现他们是在努力执行阶级的任务,替自己的阶级服务,竭力要想创造战斗的行动的文学;要想描写普洛文学的总题材,——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表现工人的集体,表现对于劳动的共产主义态度的形成和生长,表现社会主义企业之中劳动的积极性等等。大多数的作品,都是描写当前紧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描写自己工厂里具体的任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俄国文学史及其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