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09-0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秦晖 页数:40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作者简介
秦晖,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史、农民问题、改革与现代化问题研究,主编《农民学》丛书,出版专业著述《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再认识》、《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路》、《陕西通志》魏晋卷(合著)、宋元、明清卷(合著)、《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合著)等,随笔集《问题与主义》、《天平集》、《思无涯,行有利》等。
书籍目录
序 1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2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 3“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兼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之路 4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的若干问题 5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 6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7谁,面向哪个东方?——评弗兰克:《重新面向东方》,兼论所谓“西方中心论》问题 8公社之谜——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 9土地改革=民主革命?集体化=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10从sama到equality:汉语”平等一词的所指演变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为什么“抑兼并”不行,“不抑兼并”也不行,“抑”与“不抑”交替试之还是不行?因为“权力捉弄财产”的封建经济不可能讲“过程的公正”,无论专制朝廷的“公权力”还是贵家势要的“私权力”都既不让规则公平更不让起点公平,于是国家的“自由放任”会放出无数土皇帝与土围子,却放不出一个中产阶级,而国家的经济统制也只会“与民争利”,却统不出个理性调控机制。 今天当然与历代王朝大有不同,但“过程的公正”仍是问题的核心。如今学界有不少人喜欢谈论改革速度的“渐进”与“激进”,谈论多一些自由竞争还是多一些国家干预,谈论改革的这个或那个“目标模式”,但就是很少谈“过程的公正”,包括规则的公正以及(尤其是)起点的公正。这样谈法与历史上关于“抑兼并”与“不抑兼并”的争论有多大实质区别? 改革的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一步到位还是步步为营,这固然是个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与失去旧体制的“保护”应当同步,不能允许有的人摆脱了束缚却仍享受着保护,有的人失去了保护却仍受到束缚湔者垄断着机会,后者承担着风险,前者享受“成果”,而后者付出“代价”。 多些自由竞争还是多些国家干预固然值得研究,但更重要的是无论竞争还是干预都有个“起点”问题,起点平等的竞争与“掌勺者私占大饭锅”后的“竞争”之区别,绝不是问一句“你是否拥护竞争”所能化解的。都说农村改革比国企改革好搞,因为农民比工人更能接受“竞争”。但倘若农村改革不是以平分土地为起点,而是开场就宣布全村土地改为队长或书记的私人庄园,你想农民会接受这样的“竞争”么?都说无限制竞争会加剧社会不公,因此需要国家调节。但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公是“竞争过度”还是起点(以及规则)不公所造成?为了更多的公平,我们应当限制竞争(或鼓励垄断)呢,还是应当为竞争寻求更公正的起点?这些问题是所谓“竞争的限度”问题能够取代的吗? 其实在今日的中国,“改革”与“保守”之别乃至“激进”与“渐进”之别并不是很重要。这有一比:当一个宗法式大家庭难乎为继时,可能发生的最具爆炸性的矛盾往往不是要不要“分家”之争,而是怎样分配“家产”之争。这也就是公正问题。倘若不管这一点,任由大家长独霸家产而把“子弟”们一脚踢出家门,那将造成比不肯分家的“保守”政策更严重的事态。古今中外的许多变法、改革在这方面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
编辑推荐
《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所收的系列文章就是笔者对这类问题的一些思考。导语:“传统社会”过去被叫做“封建社会”,近年来许多人指出古汉语中“封建”一词另有所指,而西欧的更大异于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