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剑桥 页数:6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常用而重要的古汉语知识条目,按内容分为:总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版本学和校勘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人物和著作十部分。内容清晰明确,阅读方便,是学习古汉语知识必备的参考工具书。
作者简介
杨剑桥,1947年生于上海,1976年考入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79年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专治汉语音韵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汉语史,涉猎现代汉语、语言规划等。独著《汉语现代音韵学》、合著《音韵学入门》、《古代汉语教程》、《
书籍目录
总目录凡例分类词目表一、总论 汉语 华言 古代汉语 原始汉语 上古汉语 中古汉语 近代汉语 汉语史 中国语言学史 语系 语族 语支 汉藏语系 印度-支那语系 印支语系 藏汉语系 底层语言 表层语言 语言融合 语言混合 胡言 夷语 夷言 蕃语 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 标准语 文学语言 ……二、文字学三、音韵学四、训诂学五、版本学和校勘学六、词汇学七、语法学八、修辞学九、人物十、著作附录词目音序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科斗篆】同“科斗文”。如宋代梦英《墨池编》论文字十八体,其中有“科斗篆”。【简牍文】文字学术语。古代书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文字。【篆书】文字学术语。(1)大篆和小篆的统称。(2)王莽时的“六书”之一,即小篆。(3)泛称小篆和小篆以前的各种字体,包括甲骨文和金文。【大篆】文字学术语。(1)从春秋到战国初期,秦国一带所通行的文字。因小篆从此而出,故称“大”。字体较西周金文匀称整齐,与小篆接近,但比小篆严谨复杂,石鼓文为其代表。(2)统称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小篆】文字学术语。也叫“秦篆”。战国末期,秦国在大篆基础上整理改造而成的一种文字,因大篆在前,故称此为“小”。字体较大篆简单,偏旁固定,结构匀称,笔画圆润宛转,代表作是泰山刻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罢黜六国文字,以小篆为正体。【秦篆】同“小篆”。如《汉书?艺文志》:“《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八体】文字学术语。传说秦代流行的八种字体。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书有八体,一日大篆,二日小篆,三日刻符,四日虫书,五日摹印,六日署书,七曰殳书,八日隶书。”其实八体之中只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才是不同的字体,刻符、摹印、署书、殳书还是篆体,只因书写的工具和材料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变体。王国维《观堂集林?桐乡徐氏印谱序》云:“大篆、小篆、虫书、隶书者,以言乎其体也,刻符、摹印、署书、殳书者,以言乎其用也。秦之署书不可考,而新郪、阳陵二虎符,字在大小篆之间,相邦吕不韦戈与秦公私诸玺,文字皆同小篆,知刻符、摹印、殳书,皆以其用言而不以其体言。”【刻符】“八体”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锲刻在符节上的篆文。因为用刀具锲刻,笔画不能宛转自如,故与篆文有所不同。参“符节文”。【摹印】“八体”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摹写在玺印上的篆文。因为玺印印面有限,故文字有所损益、屈曲、避就,与一般篆文不同。
后记
1997年我从日本回来,复旦大学出版社约我写一本古汉语知识词典,我当时未敢贸然答应。这一方面是考虑到近年来书肆中已有几本这样的书,我能有自己的特色吗?另一方面是因为古汉语知识涉及面极广,以我一个人的学识和力量实难胜任,而如果组织集体编写,以后统稿很伤脑筋,质量也难有保证。不过出版社的建议还是有相当的诱惑力,因为市面上有一些古汉语词典,或是词条不全,或是语焉不详,读者常常不能惬意,每见及此,我就往往会有捋袖一试的念头。同时,我从1979年考入张世禄先生门下治汉语史,到那时已有二十来年,于文字音韵训诂可以说是略有体会,也颇想学习古人寓作于述的做法。基于这样的认识,1998年初我就开始动笔,并且准备在半年之内完成,因为正好那半年教研室居然没有给我排课,我想如果一天写3000字,那么半年就是50万字,大概也差不多了吧。可是事实却远远出乎我的意料,这一写就是三年半。这当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承担了国家211工程的一个子项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时候一整天连300字也写不出来。现在,一摞书稿总算全部打印出来了,全身颇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并且自己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本书的内容大致不愧为“实用”和“宝典”之称,而可以报答出版社对我的信任,并贡献给广大的读者。当然,由于个人鲁钝不敏,才学不足,挂一漏万、以是为非在所不免,亟盼海内外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编辑推荐
《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修订版)的适用对象是大、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一般的语文爱好者,以及语言文字专业的研究人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