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传播导论

出版时间:2003-2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征予  页数:246  字数:31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正所谓“光阴似箭”、“岁月如歌”。20年前,征予(我平时多称他为“老郑”,因为他的年龄略大于同班平均,更因为他的睿智和沉稳)作为复旦大学新闻系78级的一员,与他的59位同窗一道顺利毕业,意气风发地跨出了校门--那历史性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20年后,手捧征予赠阅的这部书稿,我感慨良多。它见证了一个风云际会的伟大时代,折射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前沿领域,展现了一个“好学力行”(陈望道语)的人生范例。征予的经历颇为曲折。从乡村到都市,从江南到塞北,从地方到军营,他做过农民、中学教师、野战部队军官、记者、编辑等,最终成为电视业管理者。他博学多才,不仅擅长诗歌、散文等文艺创作,而且爱好各门人文社会学科,善于哲理思辨,富有人文情怀。这一切,造就了他的坚毅性格、忧患精神以及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成功道路。众所周知,电视媒介在中国的崛起和繁荣,与改革开放同步,始于1980年代初。因此,征予大学毕业之际,其实并没有获得关于电视工作的充分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尽管如此,在上述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不长时间里,征予就完成了从一个文字记者、文职军人向一个出色的电视人的“转型”。他主持管理的电视台,由于节目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勇于革新、雅俗共赏,广受其地区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更值得称道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征予始终没有忽略(毋宁说是加强了)理论学习和建树。他每年至少发表一篇质量上乘的学术论文(这即使对专业研究者也属不易,更不用说实际工作者了!),以求将自己在革新尝试中对电视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深入、独到思考,公诸于世。这些论文,大多被专业核心期刊登载,产生广泛影响,获得各种奖项。为此,政府授予他“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荣誉称号。

内容概要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广播电视业务前瞻丛书》,新近推出了我省作者、金华电视台高级编辑郑征予撰写的专著《电视文化传播导论》。作者站在当代电视文化传播与人类整体文明进步这两者互动互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角度,面对当今世界丰富多彩、快速变幻的电视传播现象,力图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和归纳,并试图从中获得一些新发现,因而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电视文化传播导论》一书在内容上涉及面颇广,其中既有对电视文化传播的宏观观察,例如对电视文化的本质、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电视文化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理解的电视文化等的考察,也有对电视新闻、电视解说语言、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及电视剧、电视纪录片等各种形态电视节目的中观、微观分析。这些分析视角独特、别具一格。另外,此书的可读性较强,它是一部学术专著,但行文流畅,文字洗练、生动。这一特点大概也跟作者长期从事电视工作有关。

书籍目录

绪论上编 第一章 电视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电视文化:一种像现文化  二、电视思维:一种像现思维  三、电视像现的缺陷美与意境真 第二章 电视新闻的表达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电视新闻的表达特点  二、电视新闻表达上的几个问题  三、电视新闻表达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电视解说语言的诗化和哲理化  一、电视解说语言的诗化和哲理化  二、电视解说语言诗化和哲理化的三种表现  三、电视解说语言诗化和哲理化的历史渊源 第四章 电视谈话节目的特性与功能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特性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功能 第五章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状与发展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由来  二、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状  三、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趋向 第六章 电视文化的四种基本特征  一、电视文化的第一种基本特征:直接悟性思维特征  二、电视文化的第二种基本特征:痴性情感特征  三、电视文化的第三种基本特征:灵性意境特征  四、电视文化的第四种基本特征:纯性语言特征 第七章 文化人类学与电视文化  一、电视界对电视文化的研究现状  二、从当代文化人类学角度理解的文化  三、从当代文化人类学角度理解的电视文化 第八章 电视文化场  一、怎样理解电视文化场—  二、电视文化场的划分(之一)  三、电视文化场的划分(之二) 第九章 用视剧思想的现代性  一、历史剧:现代意识平台上的历史演绎  二、都市剧:都市弄潮儿的现代生存理念  三、军事剧:和平年代军人追求的现代品格 第十章 电视剧文本的现代性  一、电视剧叙事的现代性  二、电视剧体式的现代性  三、电视剧语言的现代性 第十一章 电视剧立意的现代性  一、改编剧立意的现代性  二、原创剧立意的现代性 第十二章 电视短剧的前景  一、电视短剧的现状  二、时代需要电视短剧  三、短剧受冷落的症结是什么?  四、短剧创新的一条路子下编 第十三章 电视纪实美学  一、讨论电视纪实美学的必要性  二、电视纪实美学的基本美学原则  三、电视纪实美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第十四章 电视纪录片的哲学内涵  一、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使命  二、电视纪录片纪录的生存主题  三、电视纪录片纪录的生死主题  四、电视纪录片纪录的人与历史、人与自然关系主题 第十五章 电视纪录片的美学内涵   一、电视纪录片的审美分类  二、电视纪录片的崇高美  三、电视纪录片的和谐美  四、电视纪录片的悲剧美  五、电视纪录片的形式美学规律 第十六章 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处纪录  一、边缘题材纪录片的崛起  二、边缘题材纪录片成功的原因  三、从王海兵的三个《家》看边缘题材纪录片的内涵  四、一个纪录片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十七章 从纪录生存到纪录人性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纪录深度上的变化  二、《舟舟的世界》纪录的人性主题:尊重一切生命  三、《忠贞》纪录的人性主题:人间爱之力量的伟大与不灭  四、《神鹿》纪录的人性主题:现代社会人性异化与反异化的迷们与痛苦 第十八章 民间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呼唤  一、一种引发人们思考的纪录片类别  二、民间传统文化纪录片纪录的惨淡景观之一:传统文化生存的艰难  三、民间传统文化纪录片纪录的惨淡景观之二:民间艺人心灵的颤栗与绝望  四、民间传统文化纪录片纪录的景观之三:抢救民族文化、保护文化生态的深切呼唤 第十九章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与思想走向  一、在大变迁时代纪录普通人的生存与希望  二、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选题分类  三、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思想立意特征 第二十章 电视纪录片:属于大众的人文关怀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要思想特征  二、电视纪录片的生存关怀  三、电视纪录片的生命关怀  四、电视纪录片的道德关怀  五、电视纪录片的人性关怀  六、电视纪录片的宗教关怀 附录《1996——2001年度《中国纪录片》栏目文字档案》  1996年度《中国纪录片》栏目文字档案  1997年度《中国纪录片》栏目文字档案  1998年度《中国纪录片》栏目文字档案  1999年度《中国纪录片》栏目文字档案  2000年度《中国纪录片》栏目文字档案  2001年度《中国纪录片》栏目文字档案后记

章节摘录

2.三个表达系列在流动组合中,这三要素根据系统综合效益原则,就是说,根据新闻图像、新闻声像、薪闻语言解说表达新闻事物的各自功能、特性,取长补短,形成各自的结构系列,即新闻图像系列、新闻声像系列、新闻语言解说系列。,三大表达系列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互相印证;新闻语言怎么解说,出什么图像、声像印证一下;或者出什么新闻图像、声像,语言紧跟着解释一通。这种作法违背了综合效益原则,是在同一信息量上的无益重复。亦不是三系列各拉一张皮,硬贴在一起。这种作法又使传达出的信息可能互相割裂甚至互相矛盾。而综合效益原则强调的是,通过三系列组合,使新闻图像、新闻声像、新闻语言解说能在同一信息方向上传播出最大量、最优化的信息。借用系统论中的一句比喻,一堆砖通过有目的性的组合,形成的不是一堆更大的砖,而是一座漂亮的建筑物。这种组合,按照系统综合效益的要求,新闻图像系列和声像系列应当体现图像和声像的鲜明性、简洁性、有序性的特点。鲜明性就是图像和声像要有足够的视觉浓度、听觉浓度和新闻说服力,足以激起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兴奋点。简洁性就是新闻图像和声像要视点集中,听点集中,不散乱,不杂芜,不拖泥带水。有序性就是图像和声像传达出来的新闻信息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是一致的,不是相悸的。新闻语言解说系列则需要围绕新闻图像和新闻声像,体现出简洁性、互补性、点化性特点,此不赘述。3.三个表达层次由以上三个表达系列,在不同情况下按照综合效益原则再作流动组合,构成电视新闻表达方式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最低层次,即单系列表达层次,包括电视口播新闻和基本上是单一的图像新闻。口播新闻一般没有新闻图像,有时也穿插少量资料性图像。资料性图像对新闻本身没有更多的实质性意义,但可以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口播新闻经常借用报社、通讯社的文字新闻稿,但仍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简洁性和点化性特点,并不完全等同于报纸、通讯社新闻。口播新闻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往往能在第一时间里把新闻信息传播出去,缺点是来不及传播新闻图像和声像。单一的图像新闻一般没有语言解说,往往只以字幕形式配上概括的文字标题以点化新闻内涵:比如曾有一家省级电视台播出过标题为《茶话会何其多》的新闻漫画,新闻图像是一张张狼吞虎咽的人嘴,一看就知道是批评公款吃喝、暴殄天物的社会现象、社会风气,所以不必解说,倒让人觉得讽刺辛辣又不失幽默。

后记

1986年12月28日,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我离开了长城古北口外的塞北军营,转业到浙江金华电视台工作,从此和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转眼,已经16年了。由于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所受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加上自己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业余爱好,16年来,我在实际从事电视节目工作的同时,也围绕电视文化传播问题作了一些理性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看法,这才有了这本书。自然,这些都是一己之见。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母校新闻学院张国良教授、出版社顾潜先生给予了诚挚的帮助和指正,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张国良    正所谓“光阴似箭”、“岁月如歌”。    20年前,征予(我平时多称他为“老郑”,因为他的年龄略大于同班平均,更因为他的睿智和沉稳)作为复旦大学新闻系?8级的一员,与他的59位同窗一道顺利毕业,意气风发地跨出了校门——那历史性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    20年后,手捧征予赠伺的这部书稿,我感慨良多。它见证了一个风云际会的伟大时代,折射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前沿领域,展现了一个“好学力行”(陈望道语)的人生范例。    征予的经历颇为曲折。从乡村到都市,从江南到塞北,从地方到军营,他做过农民、中学教师、野战部队军官、记者、编辑等,最终成为电视业管理者。他博学多才,不仅擅长诗歌、散文等文艺创作,而且爱好各门人文社会学科,善于哲理思辨,富有人文情怀。这一切,造就了他的坚毅性格、忧患精神以及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成功道路。    众所周知,电视媒介在中国的崛起和繁荣,与改革开放同步,始于1980年代初。因此,征予大学毕业之际,其实并没有获得关于电视工作的充分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尽管如此,在上述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不长时间里,征予就完成了从一个文字记者、文职军人向一个出色的电视人的“转型”。他主持管理的电视台,由于节目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勇于革新、雅俗共赏,广受其地区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更值得称道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征予始终没有忽略(毋宁说是加强了)理论学习和建树。他每年至少发表一篇质量上乘的学术论文(这即使对专业研究者也属不易,更不用说实际工作者了!),以求将自己在革新尝试中对电视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深入、独到思考,公诸于世。这些论文,大多被专业核心期刊登载,产生广泛影响,获得各种奖项。为此,政府授予他“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荣誉称号。因此,无怪他是电视界少数正高职称拥有者之一,也无怪不断有高校以优厚条件聘请他转赴教授岗位。    很明显,对征予来说,“灰色”的理论和“绿色”的实践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进,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了(无论在实务界或学术界,这都可说是最被提倡、却又最难达到理想境界的目标)。其原因何在?如前所述,从个人条件看,大体可归因于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独立思考的钻研精神以及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    眼前的这部书稿,就是这样一位“研究型管理者”十几年来“驰骋”于电视媒介的实践和理论之间、着力探寻其种种规律的思想结晶。    总体而言,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涉及面很广——从对于电视传播、电视文化的宏观考察,到关涉电视新闻、解说语言、谈话节目、节目主持人、电视剧以及电视纪录片等各种样式和内容的中观、微观分析,虽非无所不包;但可以说涵盖了与主题有关的大部分论题。    其次,涉入度很深(或者说学术含金量很大)——纵览全书,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概念(不管是定论还是常识),都受到了“拷问”。例如,绪论中为探究“什么是电视文化”?对已有的三种流行定义逐一审视:一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的大众文化”,通俗易懂,但并未指出其特性究竟为何,况且电视文化的内涵也不限于大众文化(应当还包含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等):二是“电视作为媒体,传播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各类信息的文化现象”,同样失之空泛、流于肤浅,三是“电视介入人类社会生活后,所形成的某种文化形态”,虽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可惜没有展开。在评判借鉴、深思熟虑盼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所谓“电视文化”,即“以电视特有的符号、内容、速度、效果所造成的新质文化”,而所谓“新质”,既包括对原型文化的改造、对新型文化的创造,又包括由此而引起的对人类心理、行为的改变(详见原文)。如此,就真切地推进、深化了我们对“电视文化”这一概念(及其指称的现实)的认识。    另外,作者关于电视文化:“像现文化”、电视工作与“像现思维”、电视文化的四种特征、“电视文化场”的区分及其效应等一系列独特见解,以及围绕电视剧、电视纪录片展开的详尽而周密的思辨,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富有冲击力、解释力,而且在实践层面上也颇具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    最后,可读性很强——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也可作为教材使用,行文毫不晦涩。我的感受是:洗练、流畅、生动,不少篇章堪称优美。或许,这也可视之为作者致力于将“诗化”和“哲理化”完美结合的成效(参见第三章)。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没有提升空间,此书也不例外。大而言之,若能就电视文化与经济、政治等层面的关联,就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互动关系,以及中外电视文化理论的比较等,再作一点阐发和拓展,则更为理想。这也可说是我对征予今后研究方向所给予的一点建议。    通过以上对作者及书稿的简要介绍,相信多少有助于读者了解此书的产生背景和阅读价值。倘能如此,我的愿望就实现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视文化传播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本书像是在旧市场淘的一样,被压皱了不说,封面上竟然有圆珠笔的痕迹,书边还有类似于发过霉的痕迹,哎······
  •   一直放在书架上没怎么动,直到考试的时候才看,还可以吧
  •   这本书是学习、了解电视文化方面的重要作品,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