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出版时间:2004-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瑚  页数:353  
Tag标签:无  

前言

作为一个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后辈,虽然已作过不少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专题研究,并发表过一些有关论文,但撰写一部阐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轨迹的通史,仍有诚惶诚恐之感。    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始于清末民初,其成果大多为资料性或专题性的文章,也有一些综合性的专著,如姚公鹤的《上海报业小史》等。但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成果,则数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为第一。20世纪20年代,戈公振在收集、整理中国新闻事业史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新闻学者,戈公振的研究视角基本上停留在中国新闻事业(当时主要是报业)的形式上,很少涉及到中国新闻事业的内容和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戈公振后,许多资产阶级新闻学者认真整理和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不少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一批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新闻学者,则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将中国新闻事业的内容和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研究重点。20世纪50年代末,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描绘出了一条全新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这条历史轨迹以中国新闻事业的宣传内容为重点,以中国新闻事业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为主线。这一成果的取得,使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里程碑。但是,这一新的成果,由于过分强调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忽略了对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研究。

内容概要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新世纪版)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复旦博学”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新世纪版)中的一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新世纪版)以崭新的视角,即以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为脉络,阐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作者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中继承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又以其开放性的视野和国内外新闻传播文化的底蕴,形成了这部教材兼专著。

作者简介

黄瑚,男,1955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法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97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1986年7月留校执教至今。在复旦大学获文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 曾在美国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进修一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还曾赴香港中文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作短期学术访问,赴澳大利亚参加“跨越文化的领域:亚太地区的传播业”国际学术研讨会。著有《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参加撰写的有《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上海新闻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辞海》等十数部著作、教材和大型辞书,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   三、《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第二节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   三、《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的迅速发展   一、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性报刊的崛起   二、以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三、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民族报业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二、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报刊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中外纪闻》到《事务报》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三、近代新闻立法活动的一次有益尝试      第三章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一节 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建设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中国日报》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   二、《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   三、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第四章 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一、中华民国的创建与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二、袁世凯及各派北洋军阀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一、政党报刊的衰落与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二、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   三、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与广播事业的诞生      第五章 新闻事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   第一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二、《新青年》的宣传内容   第二节 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一、《每周评论》的创办   二、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   三、新旧思潮在报刊上的大激战   第三节 新闻业务工作与新闻学研究和教育   一、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改进   二、新闻学研究与教育的发展      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的改组   二、《共产党》等报刊的创办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建立   一、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机关报的创办   二、青年团报刊及其他群众性报刊的创办   三、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党的宣传同盟军的形成   一、国共合作报刊的出现与发展   二、〈京报》等北洋军阀统治区报刊的转向进步      第七章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新闻统制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网的建成与发展   一、党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二、党营新闻事业在战时的扩张   三、战后党营新闻事业从一统天下到全面溃败      第八章 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道路   第一节 新闻统制下的民营新闻事业   一、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报业托拉斯计划的破产   二、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民营新闻事业   第二节 抗战前后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一、内地民营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   二、战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日益萎缩      第九章 沦陷区新闻事业的殖民化   第一节 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一、日伪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二、沦陷区的抗日宣传与上海“孤岛”新闻事业特殊作用   第二节 日伪新闻法制的殖民性   一、早期日伪政权的新闻统制法规与统制机构   二、汪伪政权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与全面胜利   第一节 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的创办   二、党在国统区的地下办报宣传活动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抗战中走向成熟   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与新闻通讯、广播事业的新发展   二、〈解放日报》的改版与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改革   三、《新华日报》与党的抗日宣传统一战线工作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走向全面胜利   一、抗战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收缩与再发展   二、反“客里空”运动与党的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三、从农村走向城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全面胜利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成功改造   三、新闻教育事业的建设与改造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一、报刊、广播、通讯事业的发展与电视事业的诞生   二、“文革”对新闻事业的破坏   第三节 新闻事业在改革中蓬勃发展   一、报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的发展   二、新闻学教育与研究的发展   第四节“一国两制”与港澳台的新闻事业   一、 “一国两制”下的港澳新闻事业   二、台湾的新闻事业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在探索中前进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良好开端   一、新闻法制建设的有益尝试   二、继承中共党报优良传统,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   三、以经济报道为主,注意意识形态的宣传   四、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第二节 新闻工作在挫折中发展   一、从“双百”方针的宣传到反击右派的斗争   二、从“大跃进”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三、一场大劫难的前前后后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全面改革   一、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   二、新闻改革的全面深化   三、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提出      后记

章节摘录

告捷文书抄写在大幅缣帛上,并将它像旗帜一样高高地悬挂在漆竿前。送捷报的将士们擎着它,快马送往京城或皇帝所在地。将士们在驿站换马、休息或住宿时,露布就竖在地上,让群众聚观。北魏时代,战争连年不断,是露布的全盛时代。在《文苑英华》等历代文献汇编中,还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著名露布原文。露布时效迅速、影响极大,效果立竿见影,既能安定我方,又能瓦解敌方,具有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因而作为一种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被沿用了一千多年。    二、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    自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唐代中央政府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公报,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孙樵的这篇文章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并把这种朝政简讯的载体称之谓“开元杂报”。当时有人将这种朝政公报抄录后寄往外地,孙樵看到的正是这种流传在襄樊地区的手抄件。孙樵还将“开元杂报”的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肯定了“开元杂报”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根据孙樵关于“开元杂报”内容的记载,其中有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皇帝封禅的事件。可见在此之前这种朝政公报已经问世,而且一直到孙樵撰写这篇文章的大中五年时,这种朝廷简报仍在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孙樵把这种朝政简报称之为“条报朝廷事者”,可见当时并无一种固定的名称。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才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这种新闻传播工具并没有随李唐王朝的覆灭而消亡,宋朝的朝报和明清的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代朝政简报的继续。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只有很少的地区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情报机关,谍报人员在邸内进进出出,中央政府一般不敢过问。邸的领导人称“邸务留后使”,由藩镇手下的得力大将担任,其下属称为“邸吏”,全都由地方上的节度使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留京诸道的邸一律被改称为进奏院,“邸务留后使”改称“知进奏院官”,简称“进奏官”,但进奏官仍为地方节度使所委派。进奏官的任务,除了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与地方有关的政务之外,就是不断向节度使提供京师消息,收集军政情报,考察地方驻京使节和办事人员的表现。进奏官给节度使的汇报材料,称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从现存的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和有关史料记载来看,它是专门提供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是一种上行官文书,其中包含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新闻,如官员迁除、皇帝谕旨、军事捷报、皇室动态等,还有进奏院自行采集的新闻信息,如节度使在京家属所受荣宠、地方节度使向朝廷交涉事件的经过,甚至有向藩帅通报的朝廷绝密消息。    唐代进奏院状中虽然有很多新闻性内容,但只送呈节度使本人阅读,有的地区最高行政长官为观察使,便只送呈观察使,没有复本,也不抄报州一级机关。如果有的内容需要让州县官员知道,便通过道一级的名叫观察使牒的下行文书通报下属机构,在官场上传播。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的上行官文书性质和传报途径的单线来看,它只是一种半官方的情报,与宋代进奏院状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在唐代,诏令全国这一秦汉时常用的传播形式还继续存在。要是新闻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有利,朝廷便会以诏令形式向民众公开发布。一件新闻从告知地方官到正式向老百姓公布,大约需要延迟半个多月时间。唐代向各地民众发布新闻的方法,是由郡县长官指派书吏将诏令抄录在大版上,在村坊要路“膀示”。诸道观察使还派员检查抄录的诏令有否脱文和错字,以便及时察觉纠正,并作为郡守、县令政绩勤惰的一个考察内容,上报中央。    宋朝开国时,仍沿袭唐、五代的旧制,听任各州镇在京师自设进奏院,进奏官都由所派遣的州镇的行政长官委派。为了避免唐、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局面长期存在下去,宋太祖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成功地削夺了藩镇的军权,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于是以藩镇割据为背景的由地方势力控制的驻京进奏院制度难以为继。宋太宗接位的翌年(公元9r77年),中央政府宣布:藩镇的子弟只能到京师供职,不得在辖地任亲兵将校;所有原由节度使直接管理的州郡。全部由中央直辖,各州郡大吏可以直接向中央汇报情况。公元981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中央政府接受起居郎何宝枢的建议,命供奉官张文璨、王礼整顿各州派驻京师的进奏院,于是年10月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通称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领导,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的业务活动,供奉官张文璨任第一任监官。担负在封建政府机构内部传播信息的职责,是都进奏院的一项主要工作。“凡朝廷政事施设、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合播告四方令通知者,皆有令格条目具合报事件誊报。”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诸道进奏院合并为都进奏院,皇帝命令将都进奏院设在大内近侧,将进奏院改组成中央政府的一个官署,隶属于门下后省管辖。因为全国只有一个进奏院,“都”字就失去了意义,便径称进奏院。至此,宋王朝中央政府实际上控制了官方新闻的发布大权。    与唐代进奏院状相比,宋代进奏院状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性质而言,宋代进奏院状虽然仍带有类似今天《参考消息》的性质,但远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于大众传播媒介。首先,它改由中央政府控制,进奏官和进奏吏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凡是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文告,都通过这些属于中央政府官员的进奏官吏传送给全国各地。进奏院直接向全国各州、军一级地方机构抄送文告,每个进奏官要负责三四个州的文告传递工作,他们只能将在进奏院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选择与自己所辖的州、军有关的或有参考价值的一部分抄报给当地政府官员。这种文告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在宋代,邸报、进奏院状等几种名称都是通用的。进奏院状的内容是公开发布的官文书,不存在进奏官吏自行采写的消息。而且,进奏院状不再是单线的情报资料,所抄送的对象已从道(宋代称“路”)一级的节度使扩大到州、军一级地方官,同时也将进奏院状抄送给各中央官署,并根据各官署职能不同,所抄送的进奏院状的机密程度也有差异。其次,宋代进奏院状的内容基本上已经定型,一是朝政简报,又称为朝报,每天由门下后省编定,在进奏院公布,也称为进奏院朝报。邸报中关于帝王动态、大臣任免升降的消息便来自朝报。二是明发上谕,即最近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三是大臣奏章,即臣僚给皇帝的上书。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作为一个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后辈,虽然已作过不少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专题研究,并发表过一些有关论文,但撰写一部阐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轨迹的通史,仍有诚惶诚恐之感。    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始于清末民初,其成果大多为资料性或专题性的文章,也有一些综合性的专著,如姚公鹤的《上海报业小生》等。但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成果,则数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为第一。20世纪20年代,戈公振在收集、整理中国新闻事业史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新闻学者,戈公振的研究视角基本上停留在中国新闻事业(当时主要是报业)的形式上,很少涉及到中国新闻事业的内容和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戈公振后,许多资产阶级新闻学者认真整理和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不少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一批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新闻学者,则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将中国新闻事业的内容和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研究重点。20世纪50年代末,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描绘出了一条全新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这条历史轨迹以中国新闻事业的宣传内容为重点,以中国新闻事业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为主线。这一成果的取得,使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里程碑。但是,这一新的成果,由于过分强调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忽略了对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方汉奇、李龙牧、宁树藩、丁淦林、赵玉明等一大批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学者借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强劲东风,在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时,内容与形式并重,不仅继续强调对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的研究,同时还重视对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研究,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是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结晶,凝聚了50多位潜心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前辈和新人的心血。《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的出版,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但是,这部《通史》仍然以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为全书的主脉络,沿袭50年代末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法,许多章节的安排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相似,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大缺陷。    因此,努力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是当今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事实上,目前已有许多新老学者正在进行这一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由于本书是一本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教材,因此,作者在撰写这本教材时十分重视其教学性质,大量吸收了前人和当今其他中国新闻事业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作者还力图使其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最能体现出本书研究性质的是,作者不再沿袭传统的中国新闻事业历史分期法,而是尝试依据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重新进行历史分期,描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时也力图符合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作者的唯一希望是,这一尝试能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作出一些新的贡献,增添一点新的东西。如有不当之处,诚望中国新闻事业史新老学者和广大读者教正。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曾得到丁淦林、宁树藩、徐培汀、姚福申、马光仁等教授的指导与帮助。此外,作者还曾得到不少同学、同行以至学生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在这里又想起了一位前辈的教诲,录此以与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同行共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作一字空。

编辑推荐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新世纪版)可用作新闻传播学科教材、新闻爱好者的自学读物,也可供新闻业务进修、提高之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昨天的新闻记录着历史前进的真实脚步。历史是一面镜子,新闻史则是新闻工作者的镜子。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少学习阶段,目前和今后也都要学习,关于学习可谈的方面很多了。古人云:“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所以学新闻的人不可不读。复旦新闻与人大新闻齐头并进。说起复旦新闻的这本经典之作,也可以引用一下人大新闻教授方汉奇在接受一次采访的说法:对于我们从事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朋友,我今天主要讲两点。第一点就是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主要是因为我们新闻传播学和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然和政治密切就有一个方向。记得当年严复办报的时候,他说过这样的话:“一立论不能无宗旨,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抬腿就有一个方向问题,腿往哪儿迈,东南西北中都有个方向问题。一立论不能无宗旨,办报纸,发表评论必然有个宗旨:你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梁启超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和历史合起来讲的,他说办报的人和写历史的人一样,都应该注意政治。梁启超一辈子写过1500万字的文章,他说他所写的文章,都和政治有关。他办报期间所写的就更不用说了。他在谈报纸和政治之间关系的时候说,一个研究历史的人,有主观和客观两性,办报也是这样,“有客观无主观不得谓之报”,这是他的原话,办报的人光是“客观”,没有自己的立场观点,“不得谓之报”。我们从事新闻学传播学的研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民族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振...兴中华,从公民的角度来说我们要遵守法律,以及执行四项基本原则啊,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啊,如果是党的机关报或者是党的媒体,还要讲究宣传的纪律。而这本复旦新闻学院教授编著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恰恰是遵循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坚持了自己的客观观点,对于历史,慎重地叙述和表达。 阅读更多 ›
  •   前后纸质不一致,书装订不齐啊,不太好。不过能看,所以给还行。卓越加油啊。
  •   书应该是第一版没错啦~我花了27块钱一共。书的价钱表明是15.可是邮费好贵o(╯□╰)o怨念
  •   书本质量很好哟o(∩_∩)o...内容也不错滴
  •   复旦新闻的经典书
  •   书籍只要正版的就是好的
  •   可以当历史看,我主要是应付考试
  •   李良荣老师的书~~只有好一个字
  •   老师要求买的教材,在卓越上比较便宜
  •   这本书很不错,在卓越网买很值得的
  •     在历史分期上,比方先生那本教材要整齐,简洁些。不过写历史的方法上同方先生没有太大区别。因为自己历史底子薄弱,强迫自己看完这两本新闻史教材。梦想某一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关注于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意义(别人总结出来的)。而是引导读者去发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让读者做一回编剧,顺着历史规律,可以知道明天。历史不是死的,是还有着的深沉脉动,在影响着今天,明天。
  •   新闻史的其他写法?这个问题,你倒是可以去看看李彬老师的《中国新闻社会史》那本书,肯定有发现答案的。
  •   谢谢你知非,我会关注这本书,可能还有一部美国传媒史大概就是我这样历史比较薄弱的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历史的写法。
  •   同意 一楼@知非 那本书 别出新裁 可读性很强 像小说一样读完 收获很大 脉络也很清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