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9-08-0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薰华 页数:222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一、《资本论》研究的对象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8页)①由于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引起多年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除生产关系外,生产力是不是它的研究对象。但是,如果将话中的“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形式(即生产关系),那么就会得出“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这样的前言与后语同义反复,显然是不对的。其实,书中已经区分开了。在第330-331页就说过,“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者的社会关系的相应的改变……”。后来在1872年法文版中,马克思多处也将“生产方式”指为“生产(技术)方式”②这都明确指为生产力了。对比恩格斯又有另一种说法。大家知道,他在1878年出版的《反杜林论》中讲过,“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这里,条件指生产的物质内容,即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形式指生产关系。当时马克思看过并无异议。
内容概要
本书是学习《资本论》原著的辅导性教材。全书按《资本论》原著的次序,分三篇,即第一篇(原著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直接生产过程),第二篇(原著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包含生产过程的流通过程),第三篇(原著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生产、流通和分配的总过程)来阐述。书末还列有思考题,供读者学后升华之用。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篇 资本的生产过程(直接生产过程)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生产 二、货币或商品流通 三、价值规律的展开 第二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导论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若干问题 四、工资与剩余价值生产 五、剩余价值规律与价值规律 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 一、简单再生产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与扩大再生产 三、资本积累的规律产业资本的历史 第二篇 资本的流通过程(包含生产过程的流通过程) 第四章 资本形态循环(单个资本的生产和流通) 一、三种循环及其辩证的统一 二、每次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和消耗的费用 第五章 预付资本的周转(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概论 二、流动资本的周转 三、固定资本的周转 四、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五、再生产和流通的速度规律 第六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导论 二、简单再生产和流通 三、扩大再生产和流通 四、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 第三篇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生产、流通和分配的总过程) 第七章 两权合一的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价值转化为成本加利润 二、成本加平均利润转化为生产价格 三、各经济规律的展开形式 四、生产价格展开为商业价格商业资本的历史 第八章 资本两权分离与平均利润分割 一、生息资本与利息 二、银行资本和虚拟资本 三、生息资本积累和现实资本积累 四、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五、生息资本的历史 第九章 土地两权与超额利润和地租 一、导论 二、级差地租 三、绝对地租 四、矿山地租建筑地段的地粗 五、地租的历史 六、各经济规律进一步展开 第十章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一、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二、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 三、从总过程看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经济规律 附录《资本论》脉络与辩证方法 思考题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一、《资本论》研究的对象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8页,由于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引起多年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除生产关系外,生产力是不是它的研究对象。但是,如果将话中的“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形式(即生产关系),那么就会得出“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这样的前言与后语同义反复,显然是不对的。其实,书中已经区分开了。在第330—331页就说过,“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者的社会关系的相应的改变……”。后来在1872年法文版中,马克思多处也将“生产方式”指为“生产(技术)方式”这都明确指为生产力了。对比恩格斯又有另一种说法。大家知道,他在1878年出版的《反杜林论》中讲过,“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这里,条件指生产的物质内容,即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形式指生产关系。当时马克思看过并无异议。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1886年由恩格斯校订的英文版《资本论》问世。上面初版序言那句话被译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和交换的条件。”这又和《反杜林论》一致。简单地讲,法文版讲的是生产力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英文版讲的是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生产力;两者虽次序颠倒,但都提到生产力(生产技术方式或生产条件)。 事实上,这符合《资本论》的内容。《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第一节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一种种情况都在书中加以阐述。况且,书中所揭示的两条重大规律都是和生产力分不开的。其中,价值规律归根到底是以反比形式表现生产力变化的规律,剩余价值以及价值增殖规律则是以提高生产力作为手段所达到的目的的规律。这些原理贯穿在3卷《资本论》之中。所有这些原理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喜的是,近年来许多经济学家开始重视对生产力的研究。现在的问题是,理论经济学的对象还应该延伸到作为生产力的源泉的生态环境和人口进行研究。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再生性资源不能再生,非再生性资源难以寻得替代,社会经济就不能持续发展。如果环境中生命支撑系统全面崩溃,人类社会就会随之灭亡,也就谈不上经济的发展。但环境之所以遭受破坏,又是由于人口数量过剩、素质过低。我们现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不正是处处遇到这些基本问题吗?虽然马克思在上述决定生产力的因素中已经指出,它包括劳动者(人口)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但未展开。这正有待我们去研究去发展。 研究对象还涉及经济学与文理各学科之间联系问题。经济学正是因为研究生产力而成为文理相通的通道。既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也是决定生产力的因素,而且“生产力首先是科学”,自然科学也就由此进入社会科学,由此还经过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再通向上层建筑各个学科。列宁曾就此指出:“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20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了。”况且,经济学也要关心自然科学的发展,探索它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
编辑推荐
如果你想真正读懂和理解《资本论》,那么你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导师指引着你,就像在黑暗中行走的你必须有盏照明灯一样。而现在,《资本论》脉络这本书将会带着你去走进马克思的世界,看看他到底是怎样来发掘和阐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