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6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恩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大众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以大众文化理论为思考基点,把中国儿童文学纳入儿童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框架内重新进行审视,从而连接起儿童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诸多逻辑点,发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形成更为开放的理论视野与批评话语方式,并使儿童文学研究建立起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平台和能力。
作者简介
陈恩黎,文学博士。现为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儿童文化研究。目前已出版个人专著五部,其中《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获山东省优秀图书奖、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文艺评论》、《文艺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学术报刊上发表五十余篇论文、书评;参与编撰《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幼儿文学教程》、《童话鉴赏辞典》等多部专业书籍。
书籍目录
绪 论 第一节理解大众文化 第二节理解童年 第三节儿童文学的现代面貌 第一章 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发生再考察 第一节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童年书写 第二节开启“中国式”现代儿童启蒙之路——《小孩月报》 第三节《点石斋画报》中的童年“浮世绘” 第二章从理想国出发:中国儿童文学大众化实践 第一节从歌谣运动到文学研究会 第二节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 第三节都市文化的早期图像记忆——1935年的三毛漫画 第四节“十七年”中国动画电影的表意空间和叙述美学 第五节红色种籽·双面神·独生子女 第三章话语的叛逆: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锋实验与大众狂欢 第一节 形式实验中的大众经验——20世纪80年代“探索儿童文学”再解读 第二节 僭越后的道德焦虑与机器图腾——郑渊洁童话的文化研究 第三节幽默的多向度传达 第四节近二十年来中国儿童小说的书写空间 第四章教科书——中国儿童文化产业的试验场 第一节 中国儿童文化产业的早期实践 第二节对当下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思考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中,“婴戏图”是一个专门的题材类别,它的创作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据《贞观公私画史》记载,南朝刘宋时期顾景秀的《小儿戏鹅图》以及梁陈之际江僧宝的《小儿戏鸭图》均是“婴戏图”的早期代表作。综观历代“婴戏图”,从内容而言都大抵表现了儿童玩乐、嬉戏的场景。正是通过这些场景,我们发现了一个与文字记载并不完全一致的童年文化。 首先,童年或儿童是传统中国文化表达宗教情绪的一种合适载体。在敦煌第323窟中,《迎佛图》生动表现了一家四口前去迎佛的图景:祖母与小孙子一前一后合骑一头大牛,祖母手执莲花,孙子一手搂抱祖母的腰一手高高扬起,孩子的父亲在前面牵着牛,母亲则同样手执莲花紧跟在牛的后面;在敦煌第179窟的壁画上的《童子拜佛》则表现了这样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画:两个赤身裸体的小儿正在向前面的菩萨行礼,其中一个俯伏向前,另一个双手合十;而在敦煌第9窟中,我们则能发现一支庞大的童子乐队立于莲台上正在表达对佛的崇拜……可以这么说,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与本土生殖崇拜融合后所产生的世俗化理解,莲花与儿童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视觉图景,它既是宗教精神性的象征也是世俗文化功利性的诉求。 佛教对传统中国儿童图像构成所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牛”的象征存在。湘山宗慧禅师曾写有一首著名的《牧牛歌》,歌中所呈现的禅宗思想与后世的“牧牛图”可谓关系密切。
编辑推荐
本选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书以大众文化理论为思考基点,把中国儿童文学纳入儿童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框架内重新进行审视,从而连接起儿童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诸多逻辑点,发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形成更为开放的理论视野与批评话语方式,并使儿童文学研究建立起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平台和能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