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艾俊川 页数:265 字数:15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中象外》由艾俊川所著,本书收录19篇考据文字,有一些是对所谓“定论”、“常识”的重新审视之作。内容可分二大类:一是中国书史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作者尝试更多利用古代印刷技术映印在书籍版面上的工艺特征来解决问题,强调“图象”在版本考据中的作用;二是辨析若干古代词语的语义。这些词语以往多因误读导致真实意义被掩盖,需要通过对其内涵的细致分析来揭示真义。
作者简介
艾俊川,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从事过古籍编目工作。现为《中国金融家》杂志执行主编。
书籍目录
一法藏的譬喻:因袭故典还是自出机杼?1
二唐宋的“印纸”与印信11
三从排印工艺特征谈活字本鉴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26
四《题奏事件》不是蜡版印刷品43
五为李瑶“泥活字印书”算几笔账 1
六锡活字印本《陈同甫集》与历史上的锡版印刷64
七谈铜版77
八古钞三题119
九论“布”与先秦赋税130
十论“三钱之府”172
十一鲁潜墓志的风水家言钩沉188
十二释“王信金钱”194
十三“莫须有”新解补证203
十四明永乐钞法榜文阙字试补213
十五“锥书”杂谈219
十六从“捉五逵”看叶子戏起源225
十七西夏文识读过程中的几个细节230
十八《忧庵集》是戴名世手稿吗?245
十九“银行”溯源 54后记264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法藏的譬喻:因袭故典还是自出机杼? 对中国雕版印刷起源年代的认识,人们的分歧正在缩小。近年来研究者多接受“初唐说”,即7世纪后半叶唐高宗及武则天当政时期(650—704)雕版印刷已广泛使用。这多半缘于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1897—1984)从汉文大藏经中读出唐代僧人法藏(643—712)的几段讲经文字。神田喜一郎于1976年在《日本学士院纪要》(34~2)发表《中国における印刷術の起源について》一文,介绍他的发现和观点,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他去世后,文章被译成中文(题为《有关中国印刷术的起源》,高燕秀译),连载于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88年第6、7两期中。法藏在他讲解《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著作《华严五教章》(又名《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回答“佛说法是否有前有后”这一问题时说: 一切佛法并于第二七日,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如世间印法,读文则句义前后,印之则同时显现。同时、前后,理不相违,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教起前后”章) 据神田喜一郎论证,《华严五教章》成书于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前后。十几年后,法藏复撰成《华严经探玄记》,在回答同一问题时,又说:同时而说。若尔,何故会有前后?答:如印文,读时前后,印纸同时。(卷二) 神田喜一郎分析说,“我们在读印刷的书物时,是从前面依顺序往后面读之,但书物在付印之时,就没有前后顺序的区别了,是同时被印出来的。像此种将版木一枚一枚刷印制成书本的木版印刷方式,我们有知道的必要。法藏将此种印制方式当成比喻,告诉大众。从以上所说的看来,我想在法藏的时候,木版印刷已经在一般大众之间广为流行了。这是很有力的立证。”(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光华(六)》,1992年,第200页) 在发现“世间印法”譬喻之前,貌似能证明雕版印刷起源较早的文献资料也有不少,可惜追究起来,不是人们阅读理解有误,就是古书本身存在问题,证明力都不强,所以聚讼百年,仍无定论。而从字面看,法藏的话中包含了印、文字、纸,还有一个“印纸”操作,几乎具备了印刷的所有要素,形成完整的印刷过程,故此“初唐说”被广泛接受。如中国学者孙机也认为,“法藏的这些话含义十分明确,没有产生误解的余地。而且他既然用印刷术打比喻,说明佛教信士们对这件事也不陌生。法藏主要活动于初唐,他的这些话是中国初唐时已有雕版印刷的铁证”(《印刷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新星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起源问题可称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首要问题,如果法藏确实在用雕版印刷术喻说佛法,那么搜寻出他留下的明确时间坐标,是印刷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可喜可贺。但他的话也有一点让人隐隐不安:正像开启了中国印刷史研究进程的卡特观察到的那样,“汉文中的‘印’字,兼具印章和印刷两层意思”(《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2页),人们必须排除“印章”,才能落实“印刷”,究竟法藏所言其意云何?当把阅读范围扩展到法藏的整部著作以及更多佛典,而不是局限于断章零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种“不安”并非庸人自扰:法藏说的“印”,义指“印章”的可能性远大于“印刷”,至少不可以径指为“印刷”。将其称为雕版印刷起源的铁证,未免过于乐观。
编辑推荐
《六合丛书:文中象外》是比较重要的文史研究论文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