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论集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彭建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彭建华  页数:554  

内容概要

  《融通中西·翻译研究论丛:文学翻译论集》偏重于分析考察现代中国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现象。《融通中西·翻译研究论丛:文学翻译论集》的写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严复的信达雅、奈达和卡尔福特的翻泽理论是主导的,虽然我已经感觉到学术界对翻译理论体系和翻译学科的热切关注,而且关于翻译研究的讨论正在热烈地进行着,我还是局限于现代中国英诗翻译的分析考察,主要的观点是“以诗译诗”和翻译的艺术。现代翻译的分析考察便一直持续下来,后来,在翻译研究中还加入了翻译文学对现代文明和白话新文学建设作用的分析考察,然后便集中到少数翻译名家的考察上,其间针对一些显著的翻译热点话题,短暂转向翻译理论的焦点问题。  与一般的翻译理论基础教程不同,《融通中西·翻译研究论丛:文学翻译论集》的写作倾向性地选择了西洋现代翻译理论,主要是语言学的方法、文化批评的方法、后结构主义的方法,尤其是交往行为理论的启示。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翻译文学的身份和翻译论  第一节  翻译文学的身份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的可译性  第三节  文学翻译的文本间性  第四节  译入和译出:尴尬地面对本土化或者异国化  第五节  论译者的主体性  第六节  翻译与意识形态  第七节  翻译与权力话语、赞助形式  第八节  伦理学与翻译伦理  第九节  翻译的规范与翻译权  第十节  文学翻译的经济学  参考书目第二章  翻译、语言与文化  第一节  晚清译诗和文化褶皱  第二节  论晚清文言译诗与文化操纵  第三节  新文学运动之前白话翻译的进程  第四节  论民初以来外国诗的文言翻译  第五节  晚清民国时期转译的歌德作品  第六节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的汉译操纵  第七节  论范希衡的《法国近代名家诗选》  第八节  论《高老头》中QuE的翻译  参考书目第三章  现代译者及其翻译分析  第一节  论林纾翻译《块肉余生述》的策略与方法  第二节  论林纾的名著翻译  第三节  鲁迅的翻译观念与翻译反思、翻译论争  第四节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与汉语欧化  第五节  鲁迅对日本文学的选择与翻译  第六节  论郭沫若的译诗  第七节  郭沫若与德语文学翻译  第八节  论郭沫若的歌德作品翻译  第九节  论郭沫若诗译的修改  第十节  论李思纯《仙河集》的文言译诗  第十一节  论冰心的《吉檀迦利》诗译  第十二节  论冰心的纪伯伦《先知》翻译  第十三节  论卞之琳的英法诗译  第十四节  傅雷的翻译与纯粹之中文  参考书目第四章  莎士比亚汉译研究  第一节  论林纾的莎士比亚翻译  第二节  林纾、陈家麟翻译的《亨利第六遗事》考辨  第三节  论朱生豪的莎士比亚翻译  第四节  汉语诗学观念对朱生豪翻译的影响  第五节  朱生豪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六节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格律诗体和朱生豪的翻译  第七节  莎士比亚的喜剧与朱生豪的翻译  第八节  论卞之琳的莎士比亚悲剧诗译  第九节  莎士比亚悲剧的素体诗和卞之琳的诗译  第十节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戏中戏和卞之琳的诗译  第十一节  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歌谣和卞之琳的诗译  第十二节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白话翻译  第十三节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双行诗体和卞之琳的诗译  参考书目后  记

章节摘录

  以译入汉语为例,汉代以来的佛教经典翻译,是一场巨大的知识输入运动,最初佛教翻译采用了中国道教的知识和知识术语,后来佛教翻译则努力排除道教的知识和知识术语,树立了佛教的独立知识体系,应该说,主流的知识体系一直是儒家学说,佛教与主流的知识是互惠的、互补的、共同建设的话语,这些具有特殊权力的知识,于是在文化中流通/交流。在过去的历史时期,这些话语的活动在社会文化变动中发挥了权力作用,儒家、道教、佛教的地位不断地波动着,论争、冲突、暂时的和平、独尊地位等,都表明翻译的输入对权力的争夺。明代以来的欧洲宗教(基督教)文化的翻译,是新的一次知识输入运动,如果它的结束以文言翻译的终结为标志,在这个比较近的历史时期,这些话语的活动在社会文化变动中同样发挥了权力作用,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基督教的传播、西学东渐、殖民主义,等等,应该说,欧洲传教士在翻译上表现出十分积极的姿态,尤其是在文学翻译的普遍展开方面。如佛教、基督教、西学、殖民主义的译人,作为知识,显然这些都不是“纯洁的”中立的,相反,使这些知识被赋予了特殊的话语的身份,而中国本土文化对这些知识的认同和融入,使这些知识因此获得了自身的话语的权力,以及相应的文化地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一个例证。当然,这些知识并不是置于“真实”(词与物的关系)的基础上被接受,而是被置于社会文化的秩序上被接受,也就是说,基督教并不是因为在知识的“真实”而可以取代佛教、道教,殖民主义也不是因为在知识的“真实”而可以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真实”是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基督教、殖民主义在局部的、地区的、政治层面上暂时获取了强制性的权力,基督教、殖民主义通过个人、群体、机构、教育等散播这种战胜的权力,组织新的文化秩序。写作/翻译受着各种权力话语的制约从而成为一种操纵行为(manipulation)。如果使用福柯“知识型”的观念,汉唐包含佛教经典翻译的文化与明末、清代包含基督教和西学的文化则表现出文化深层断裂的两个知识型,但连贯还是主要的,中国传统知识的基础依然是无限蔓延的儒家学说。  ……

编辑推荐

彭建华所著的《文学翻译论集》偏重于分析考察现代中国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现象。现代翻译的分析考察便一直持续下来,后来,在翻译研究中还加入了翻译文学对现代文明和白话新文学建设作用的分析考察,然后便集中到少数翻译名家的考察上,其间针对一些显著的翻译热点话题,短暂转向翻译理论的焦点问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翻译论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