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造就了我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毕可思  页数:359  字数:305000  译者:金建  
Tag标签:无  

前言

Community,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1900-49(1999), Empire Made Me

内容概要

  1919年,刚从“一战”退伍回家Robert Maurice
Tinkler(1898—1939)的生活前景灰暗,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而想在战后找到工作并不容易。所以当他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要招募警员时,他决定尝试一下。他被录取了,在那个陌生而遥远的东方大都市他要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也将在那结束他的一生。最开始的生活似乎挺如意,作为租界中的一个英国人,Tinkler是租界统治集团的一员,尽管是最底层的工作人员。对于被统治的华人有颐指气使的权利,甚至早上会有华人仆人预备早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东亚最繁华的城市,城市生活的五光十色让这个英国兰开夏郡出生的乡下人见识了纸醉金迷的繁华,当然只是那些他的薪水能负担得起部分。
Tinkler的语言天赋使他警局里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他变成了令人羡慕的侦探,并沿着晋升序列缓慢地往上爬着。然而随着中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民族主义热潮逐渐升起,包括英国人的外国人在日子变得越来越艰难,其中包括著名的五卅惨案(1925)。同很多其他同事一样,Tinkler希望用酒精来麻痹自己,但这种导致了他在1930年被以渎职的缘故从警局开除。不担任公职的英国人一般会被送回国内,但Tinkler去了趟向往已久的美国之后又回到了上海,因为他似乎已经无处可去。从1931年到1934年,Tinkler从踪迹中消失了,因为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在上海的外国人公司里任职,以此谋生。尽管现在已经是个普通的外国人,但他火爆的脾气仍然使他惹祸不断,包括在南昌因为“衣冠不整”有违“新生活运动”要求而与当地人发生纠纷,以及在1939年在与日本人的争执中挥舞着手枪争辩而被殴打致死,引发了日本和英国一场不大不小的外交纠纷,吸引了一时的“风光”。在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Tinkler既不被视作大英帝国的公务员因公殉职(因为已经被开除),也不被看做对日战争的战争死难者(因为两年后的1941年英国才对日宣战),于是他就静静地躺在上海的公共墓地中,作为小人物消失在历史的时间里。直到作者接触到Tinkler写给家里的通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将他从各种资料中挖掘、复原了出来,写就了这部精彩的“biography
of a nobody”。
帝国造就了我正如书名说提示的,进入二十世纪,大英帝国已如落日余辉,但她仍然在造就一代代英国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英帝国造就了Tinkler,也是大英帝国毁灭了Tinkler。说实话,Tinkler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他暴力倾向明显,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满脑袋种族主义思想,极端蔑视华人、印度人。但这种思想对于帝国辉煌下的普通英国人中间并不罕见。因此,相对于英帝国殖民史的“宏大叙述”,这本书为换个视角深入普通英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精彩的描述,是这些普通人构成了大英帝国在各殖民地(或中国的租界)的统治,是这些人的家里陈列着从中国带回来的各式纪念品,是这些人不时提醒着现代英国人他们昔日的辉煌。历史学的想象力在本书第三章,随着初到上海的Tinkler的视角,作者细细勾画了一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大上海。在随后的章节里,作者用丰富的细节(有时可能太过细节了)描绘了当时大上海的租界及其中外国人的生活,以及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历史、构成和运作,是研究当时在上海的外国人和上海租界警察的重要参考。相较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的《上海警察:1929—193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本书对于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内部构成、日常运作以及历史变化有着更深入的研究。从Tinkler不多的通信、相册及各处的资料中还原一个普通人的经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作者做到了。当然,这种想象力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在缺乏直接资料的部分,作者只好利用史料和其他人的生活经历来合理地推测Tinkler可能会怎么做。即便如此,当Tinkler被警局开除时,还是不禁使人惊讶和担心他的命运,而当Tinkler命丧异国他乡时,也不能不令人同情和惋惜。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德德·科伯所说:“历史学家……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死者复活。”

作者简介

  罗伯特?比可思(Robert
Bickers),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史、殖民史,尤其是大英帝国和近代中国的关系,以及上海近代史(1843-1950)。著有Britain
in China: Community,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1900-49(1999), Empire
Made Me: An Englishman Adrift in Shanghai
(2003)。他同时主持有关近代中国海关研究以及有关近代中国历史照片的项目,担任英国校际中国中心(British
Inter-University China Centre)联执主任。

书籍目录

1 帝国世界
2 上海之前
3 上海,1919
4 上海工部局巡捕房
5 上海侦探
6 “学会成为一个男人”
7 “美好的古老中国”的结束
8 我们所不知道的
9 在帝国世界中漂泊
10 帝国公民的死亡
11 余波
12 我们完了

章节摘录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是一个游子能停留一年、几年甚或工作一 生的城市。去上海的旅程开始于中国和印度的乡村和城镇,以及英国 的乡村和城镇。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英国人1919年及随后几年在 上海的旅程。这里要叙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旅程。理查德·莫里斯·廷 克勒,他的家人总叫他莫里斯,于1898年10月29日出生于沙滩格 兰治’兰开夏郡小镇的紫杉丘排屋的一座房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小 五金商。格兰治是一个位于湖区的相当偏僻的小镇,位于莫克姆海湾 北岸卡特梅尔半岛一端,那里高耸着紫杉和汉普斯菲尔旅馆大楼。这 座小镇本身甚至比上海公共租界还要年轻:它是南京条约签订四年后 (1846)开通的弗内斯铁路的产物。紫杉丘排屋是一排整齐的店铺,隔着一座装饰花园和战争纪念碑,正对着火车站。在一张摄于1900年 的照片中,排屋后面耸立着紫杉,看上去非常有田园气息。当他们扬 帆航行在上海黄浦江上时,这一景象完全是欢迎新来者来拓展城市的 反题。阿尔弗雷德·廷克勒是一个铁匠的儿子,在他于1897年12月16 日娶本堂神父的女儿伊丽莎白·沙特沃斯前,曾去过芝加哥和开普敦。为什么而去,去了多长时间,我们一无所知。他回来后,从自己的父亲 那里买下了从1899年的一张照片看来颇为繁荣的铺子。但是阿尔弗雷 德从来不是一个成功的男人;到1901年,他是湖区霍克斯海德的红狮 旅馆的老板,但是在1904年宣告破产。之后全家搬到附近的阿尔弗斯 顿镇。在接下来的岁月中,阿尔弗雷德从一个独立的小业主跌落到巴 罗因弗内斯(BarTOW—in—Furness)的维克斯船坞的店员。1899年11月 27日,女儿伊迪丝出生,而妻子伊丽莎白在1901年春天之后去世了。1915年1月30日,阿尔弗雷德续娶了一个木匠和车匠的女儿瑞秋·安 妮·达斯顿,10个月后,她生下了他的第三个孩子,约翰·艾瑞克。阿尔弗雷德社会地位的不断下降,同他的第一次婚姻所生的两个 孩子后来的前途无量形成了对比。20世纪30年代末,伊迪丝在彭里 斯(Penrith)经营她的女帽及其装饰物生意。莫里斯于1919年被校 长推荐,被认为是“极其努力和聪明的学生……受同伴欢迎,有绅士 风度”,他在阿尔弗斯顿维多利亚文法学校的考试中表现出色。这所 合作教育学校,虽然有一排建于1900年的漂亮房屋,外表装饰摩登,但是矫揉造作的仪式却很传统。校刊《维多利亚》提供了关于录取的 和毕业的学生的材料。『3’但是,除了证书和考试通过的名单,它们对 1911年至1915年间莫里斯的进展情况提供的东西很少。1915年7月,他通过了高中毕业证书考试和北方大学的录取考试,还获得了该校的 艺术学优秀毕业生奖。莫里斯似乎一直很有耐心。后来他在从上海来 信中说,他觉得阿尔弗斯顿“死气沉沉”,他没什么兴趣同那里的朋 友保持联系。他在学校取得的诸多成功,以及成功给他带来的进入大 学的机会,也全都放弃了。原因可能是家庭经济状况拮据,但也有可 能是他自己想摆脱束缚。P20-21

编辑推荐

  《帝国造就了我:一个英国人在旧上海的往事》是对鼎盛时期的上海的引人入胜和精妙无比的生动写照。今年最引领入胜的关于真实生活的书籍之一。一段令人神往的帝国回忆……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帝国造就了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极好的书 !力挺当当!普及文化,教化大众,当当功不可没!
  •   一直期待能有一本较细致的介绍租界巡捕房的书。先睹为快。
  •   读了原版,中文版翻译很差。内容很好,值得没事的时候读一读,会有很多新的认识和发现。
  •   现代作者将当年英租界英国巡捕的家信以及上海档案馆的资料编篡一起,远不如当年记录个人的亲身经历有史料价值及阅读快感。翻译成中文有些地方似较绕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