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无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方坚铭 页数:3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以明代永嘉场为考察中心》是海内外首部以明代永嘉场为考察中心系统地研究永嘉场地域文化的专著。不但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永嘉场地域文化的特色,而且初步总结和探讨了明代永嘉场地域文化崛起的原因,并围绕明代四大家族,即李浦王氏、普门张氏、英桥王氏、七甲项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考察其生平历履、宦绩学业、文学成就,以及对明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以明代永嘉场为考察中心》还首次提出“永嘉场学”的观念,认为随着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广泛,有望形成永嘉场学,成为温州学的重要分支。
作者简介
方坚铭
男,1972年生,浙江温州人。1998年考入浙江大学中文系硕博连读,2003年毕业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参与和主持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项。在《文学遗产》及其他刊物发表过数篇文史论文。已出版二部文史专著,合编数部教材,获得若干奖项。专著《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获2011年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书籍目录
绪论
一、“永嘉场”名称之由来
二、明代永嘉场文化代表温州地区文化之高峰
三、永嘉场地域文化:异量之美,瞩目久之
四、本书结构及研究方法
上篇 永嘉场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章 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和建筑文化
第一节 斯地形胜,乃风水宝地
第二节 山水文化之一:那山那水
第三节 山水文化之二:大罗山东风景名胜和士人的吟咏
第四节 建筑文化
第三章 抗倭御辱、勤劳耐苦、自力更生的精神传统
第一节 抗倭寇
第二节 抗台风抗灾的忧患意识
第三节 勤劳耐苦、自力更生的传统
第四章 风俗民情和信仰世界
第一节 风俗民情
第二节 信仰世界
第五章 仕宦风采及其政治、文化成就
第一节 仕宦者多、儒学者众
第二节 名宦不少,国内影响亦不小
第三节 在温州府、永嘉县的文化辐射力强
第四节 文学之士繁多,文学世家闻名
第五节 自觉的修志意识和修志成就
第六章 明代四大宗族文化传统优美深厚
第一节 迁徙史
第二节 宗族文化建设
第三节 宗族家风塑造了仕宦之品格和精神
第七章 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层累的文化遗址和文物
第二节 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节 非遗之故事传说
第四节 非遗之民歌童谣
下篇 明代永嘉场地域文化崛起原因探析
第八章 经济上能自养足,多种产业并存
第一节 以农为主、农副结合的多元化社会经济
第二节 物产和贡赋
第三节 盐业经济带动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九章 温州文化和中原文化之滋养
第一节 温州郡城、永嘉县城文化之滋养
第二节 中原文化、时代文化思潮之滋养
第十章 耕读文化和尊师重教的传统
第一节 耕读文化传统
第二节 重学、重教育
第十一章 永嘉学统和阳明心学对明代永嘉场人士之影响
第一节 永嘉经制之学的传统促进地方才俊辈出
第二节 阳明心学对永嘉场人物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一、原始文献
二、专著
三、报刊论文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滩涂淤积,使瓯江南岸的岸线不断地外推,而永强平原的土地面积亦随之扩大,至今仍在扩展中。“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瓯江南岸岸线已到达今龙湾区的永中镇、普门以东,此两地均已建村(分别据乾隆《永嘉县志》卷14、嘉靖《温州府志》卷5)。到了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在南起一都长沙、北至沙村之间兴建长达4619丈的海塘沙城,并在海塘内侧建宁村所、沙村、长沙、七甲、九甲等寨堠,以防备倭寇的登陆(乾隆《温州府志》卷8),此条岸线比南宋干道岸线整整外推了两三公里。清朝雍正(1723—1735)以后,滩涂的淤积进一步加速。” 在今天的瓯江口,有多个因沙滩堆积而成的岛屿,最大的是面积25平方公里的灵昆岛。灵昆岛形成基本是在明代至民国间。“灵昆岛原来是江中两个名叫单昆、双昆的孤山,单昆在东北,双昆在西南。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在二山面向海洋的东侧已淤积成二片滩涂,百姓在此垦田数千亩(乾隆《永嘉县志》卷2)。到了清光绪年间,两个沙洲已经连成一片,此后沙洲向东扩张,到1949年以前其面积比以前又增加一倍,而且岛南侧还不断有沙洲涌出,以至影响了轮船的航行。” 永强有不少以“岙”名之的地名,“从大罗山南起海城街道至状元镇有东岙、郑岙、南凰岙、钟桥岙(岙底)、白水岙、戴家岙、双岙、范家岙、北凰岙、山西岙、西台岙、干岙、田岙、大岙,及黄石山的金岙、上岙、吴岙、沙岙儿等”。这也是这里过去曾为汪洋大海的证据。 什么是岙呢?“岙,为山中深奥处;河湾可泊船处。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龙湾的岙大抵为海湾可泊船处。” 永强不少以“岙”名之的地名,这些往往是先前先民归海时避风之地。如钟桥岙即是典型。“当地老人们都说,大罗山四周有不少岙,永嘉场先民出海捕鱼,归海时入岙避风。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其它岙内经常翻船,唯独钟桥岙平安无事,风平浪静,故有‘平安岙’之称。因此,此处凿有众多的石孔也就在情理之中。在石孔中打进木桩,将渔船栓在钟桥平安岙内。依《大罗山志》中大罗山名胜风景示意图来看,从钟桥岙登百步梯后可达仙岩、茶山、瑶溪,钟桥岙实为大罗山登山的重要入口之一。因此,石孔的船桩之说事出有因。” 在横山岙底发现古代沉没的船只构件,亦证明这曾是航海人的避风港,而后成陆。《岙字地名考证》:“据当地村民说,在岙底外今金山寺附近,曾发现古代沉没的船只构件。可知,此岙在远古时期是大海,而岙底的特殊位置,成了航海人的避风港岙。至晋代,人们到山上的天柱瀑泉寺朝拜,可能经由此岙上下。在岙底西北角,今百步梯对面的山壁上,至今留有很多人工开凿石孔。当地老人认为,可能是古时栓船用的船桩孔。笔者曾与几位学兄实地考察,初步定为古栈道的遗迹。但有关年份和形制,有待专家考证。到了唐代,此岙也成陆。”
编辑推荐
自唐设永嘉盐场以来,永嘉场为一方倚重,发展至明代,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遂成为温州地区的文化重镇,其间名宦巍科,不知几许,人才辈出,擅场当代,如:王瓒、张璁(张阁老)、张天麟、王澈、王激、王叔杲、王叔果、王诤、项乔等。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演出了几许活色生香的话剧。 方坚铭所著的《“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以明代永嘉场为考察中心》即拟对永嘉场地域文化特色和明代永嘉场地域文化崛起原因进行探讨,并围绕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考察其生平历履、宦绩学业、文学成就,以及对明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