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视野下的耶鲁学派研究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杰鹦  页数:28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耶鲁学派 ”研究成果的第一部专著。在西方文艺思潮的背景下,《本土化视野下的“
耶鲁学派”研究》旨在通过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理论,对当代西方文论中“耶鲁学派”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西方文论——中国研究——实践阐释”
视域内的全面研究。比较当代西方文论背景下的耶鲁四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约瑟夫·希利斯·米勒、保罗·德曼、杰弗里·哈特曼)各自诗学理论、经典观、美学思想、小说重复等理论,剖析相关经典作品及其理论影响。

作者简介

罗杰鹦,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在美国耶鲁大学英语系做访问学者。期间从事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后项目研究,主要领域为英国文学、视觉文化、当代西方文论。著有《怡情与致用:爱略特笔下的荷兰风俗画》、《西方现代主义观念下的绘画与文学》、《鸟瞰他山之石——莱辛研究》、《德曼与布鲁姆解构阅读法之比较》等学术论文30余篇,引起学界的重视。另有译著2部,并参与浙江省高等教育外国文学教程与高校外语专业辅助教案的编写。

书籍目录

“耶鲁学派”专著索引
绪论
第一章 “耶鲁学派”成因研究
第一节 耶鲁学派和新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之争
第二节 耶鲁学派之于“误读”的历史阐释
第三节 德里达之于“耶鲁学派”的影响与差异
第二章 耶鲁四学者的阅读理论
第一节 哈罗德·布鲁姆与互文性阅读
第二节 约瑟夫·希利斯·米勒与小说重复、叙述理论
第三节 保罗·德曼与修辞阅读
第四节 杰弗里·哈特曼与文化批评
第三章 国内学界“耶鲁学派”研究
第一节 “耶鲁学派”在中国的种种解读
第二节 哈罗德·布鲁姆在中国——我国近20年的布鲁姆理论研究
第三节 约瑟夫·希利斯·米勒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米勒研究述评
第四节 保罗·德曼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德曼研究综述
第四章 “耶鲁学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德曼与布鲁姆解构阅读法之比较
第二节 米勒的解构观与德曼的解构阅读之比较
第三节 布鲁姆与哈特曼的美学思想之比较
第四节 弗洛伊德之于布鲁姆和哈特曼的影响之比较
第五章 布鲁姆“西方正典”与经典小说阅读
第一节 让往昔恢复生命——论布鲁姆“西方正典”
第二节 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的道德观
第三节 论哈代小说《林地居民》中的重复意象
第四节 道德与欲望的冲突——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艾略特的道德观
第五节 怡情与致用:艾略特笔下的荷兰风俗画
第六章 米勒阅读理论的实践导读——小说叙述与重复
第一节 米勒解构主义阅读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红色”意象的重复与哈代小说《苔丝》的主题
第三节 论《克兰福德镇》中的叙述迷宫与女性意识
第四节 论哈代小说中“死亡”意象的重复
第五节 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之视觉隐喻重复
附录 布鲁姆与耶鲁学派研究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对‘解构观’的理解不同 德里达以为:“解构不是批评操作。批评是解构的行动对象。解构所瞄准的靶心永远是倾注在批评或批评理论过程中的自信。”对德里达而言,解构不是要建立一种哲学或文学批评系统,而是要拆毁它,否则解构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而解构并不向人们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或步骤,其每一事件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可归纳性。 耶鲁学派则反其道而行之,大都提供了一套解构操作规则及系统。他们虽然也宣称文本性之类的东西,但其文本采用的却是清晰明了的传统风格,特别是德曼,以论证缜密、结构严谨著称。这与其服务于当时的美国社会,力图超越新批评以建立自己的批评权威有着密切的关系。德曼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推出了修辞阅读理论,认为修辞的语言导致阅读是误读。文学文本的标志在于其给予误读以空间,在这个误读过程中,认知与行为相互交织,修辞与语法相互抵触与依赖。而批评写作正是对这种误读经验的叙述。因此,误读是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特征,盲点与洞见都产生于此。文学史就是对误读的系统描述。德曼写道:“解构的目标永远是揭示假想为单一性的总体中存在有隐藏的连贯和碎裂。” 解构主义在德曼看来就是一种修辞学阅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不应再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识角度出发去寻求一种确定的意义表达,因为文学符号与文学意义之间并非一种固定的搭配,任何有文学符号解读经验的人都可体会到两者间的不一致性,那种凭借语言来表现世界、来反映心灵的传统主张显然只是研究者一厢情愿的美梦,不符合语言符号的修辞性特点。用德曼的话说,“解构主义的目标,总是要在所谓一元性总体的内部揭示出潜藏的种种组合与断裂。”3消解总体,颠覆既定的意义界说,开发文本意义的多种可能性,正是解构的要义。解构阅读不应仅仅认可语言的指涉功能和字面意义,因为这简化了文学符号的复杂性。事实上,德曼的语言修辞性解构思想的一个来源是尼采。西方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指称现实事物,表达真理,尼采却认为语言是修辞性的,其意义是转换的,它并不是表达真理的可靠工具。其实,认为语言在根本上是隐喻性的见解,在西方历史上还有更早的先例。德国浪漫主义者就已萌生了这种观念,后经英国的柯勒律治传给该国的现代文学批评家瑞恰兹,后者又影响美国的新批评派成员。瑞恰兹就宣称“思维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就来自那里”。德曼在把文本的修辞性、形象性等同文学本身时,他能够指出许多把文学等同修辞手段的先例,而最近的例子就是新批评派。新批评派就是德曼修辞性解构思想的另一路来源。新批评派的“张力”论,就认为文本的字面意义与暗示意义之间存在着张力。新批评派成员艾伦•塔特在《诗的张力》一文说,张力“即我们能在诗中发现的所有外延和内涵构成的那个完整结构”。

编辑推荐

《本土化视野下的"耶鲁学派"研究》书名中的本土化视野,即“在地化”,指中国学者的批评研究视角。它相对全球化的中国学者“主体意识”下的研究。叶维廉曾说过,所谓本土化,“指的是摆脱依赖情结,对自己已经不假思索地内在化的外来思想的反思,认识到外来思想体系里根源性的问题和困境,以及自己传统中根源性的解困能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本土化视野下的耶鲁学派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