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董平 编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由董平主编的《中国哲学教程》内容介绍:“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前辈学者如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都曾经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卓越努力,不仅使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丰富思想能够带上某种“现代性”而以其特殊面貌进入现代知识谱系,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使这种特殊形式的“中国哲学”仍然能够在现代知识界得以传承。思想的产生是历史的,关于思想的研究与诠释同样是历史的。孟子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司马迁所谓“天人之际”,即为时代之政治格局、生产与生活方式、思想潮流之趋势、价值取向之态势等诸层面所汇成的整体。“天人之际”必随时而更易,“究天人之际”也就必然体现为一个不间断的“与时偕行”的过程。正因为如此,随时撰述就成为必要。
书籍目录
编辑缘起
第一章 先秦哲学
第一节 儒家哲学
第二节 道家哲学
第三节 墨家哲学
第四节 法家哲学
思考题
第二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哲学
第一节 黄老之学
第二节 儒学与经学
第三节 魏晋玄学
第四节 宗教哲学
思考题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道教哲学
第一节 天台宗哲学
第二节 三论宗哲学
第三节 华严宗哲学
第四节 唯识宗“万法唯识”说
第五节 禅宗哲学
第六节 隋唐道教哲学
思考题
第四章 宋明理学
第一节 理学运动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 张载关学
第三节 二程洛学
第四节 朱熹闽学
第五节 象山心学
第六节 浙东学派
第七节 阳明哲学
思考题
第五章 清代哲学
第一节 清初朱学之重振
第二节 黄宗羲哲学
第三节 王夫之哲学
第四节 顾炎武哲学
第五节 戴震与章学诚
第六节 龚自珍的社会批判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在隋唐时期终于结束,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又重新统一起来。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快速传播和发展,到隋唐时期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从而在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层面都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两代帝王都实行保护佛教的政策,造寺建塔,继续发展译经事业,使得隋代佛教十分兴盛。至唐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初帝王出于自高门第的需要,自称是道教祖师老子的后裔而尊崇道教,但实际上采取的是道佛并行的政策。唐太宗时朝廷在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延请国内外名僧进行译经、宣化事业,培养出了大批高僧、学者。高宗继位后,在帝都和各州设官寺,祈愿国家安泰;武则天时更是对佛教崇信有加。终唐之世,佛教僧人备受礼遇。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隋唐时期,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见智凯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创立的南山律宗;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继之,由唐代善导集大成的净土宗;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尤其是由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的北、南二系,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又经由中国传播到东亚的日本和韩国。汤用彤先生在《隋唐佛学之特点》一文中,曾高度地概括了隋唐佛学的四大特点:“总括起来说,隋唐佛学有四种特性:一是统一性;二是国际性;三是自主性或独立性;四是系统性。若欲知道这四种性质及其演变,便也须知道佛学在这一时期之前与以后的趋势。”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教程》浙江省“十一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