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流淌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项文惠,钱国莲 著  页数:2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安昌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唐末,因钱镠平董昌而缘起。今所辖区域东临齐贤,南连华舍,西依钱清与萧山,北靠后海塘与萧山分界,因历史上镇域沿革略有变化。
由项文惠等编著的《古韵流淌》研究的时间跨度从安昌成市以前开始,迄于民国末期,拟以编年体的形式,全面阐述安昌兴衰的历史,较全面地讨论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重点研究历史沿革、市镇建设、经济结构、社会阶层等,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市镇全貌,探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古韵流淌》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成三大块:安昌成市以前的历史和文化;明清时期安昌的市镇建设、经济结构、社会群体等;近代以后安昌的变迁和发展。

作者简介

项文惠
浙江杭州人,1964年生,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出版《绍兴师爷》(中华书局)、《杭州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钱国莲,浙江淳安人,1964年生,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出版《于谦年谱》(吉林文史出版社)、《风孰与高——于谦传》(浙江人民出版社)等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辉煌的开端
 一、禹会诸侯于涂山的传说
 二、后白洋村的古文化遗址
 三、安昌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第二章 安昌的成市
 一、成市的原因
 二、大姓迁沿海
 三、郑斗南开市
第三章 经济的调适
 一、渔盐衰微
 二、棉业兴旺
 三、经济格局
第四章 街区的构建
 一、基本布局初形成
 二、碧水贯街千万居
 三、彩虹跨河十七桥
第五章 社会各群体
 一、社会群体
 二、绍兴师爷
 三、富商大户
第六章 机遇与挑战
 一、开埠通商的影响
 二、近代交通的引进
 三、地域空间的调整
第七章 传统的变革
 一、经济结构
 二、行政权力
 三、近代教育
 四、宗教信仰
 五、社会习俗
余论
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入停滞状态,再难深入,因为土地拓展至此几乎接近尾声,根据明万历十三年(1585)统计的耕地数,当地的耕地结构是:田占58%,地占9%,其他荡、池、褛、塘、浜、沥、港占1%,山会平原的土地开发达到了极限,即所谓“水岸田畔,凡可资耕种者,几无一隙之存”。  因地狭人稠带来的生计问题,严峻地摆在了每个绍兴人的面前,迫使他们千方百计寻求出路,所谓“地若不胜其民,而民皆不安其土”。徐光启从全国的角度,讲得更加明白:“南人太众,耕垦无田,仕进无路,则去而为末富、奸富者多矣。”像前面刚刚提到的祁彪佳,就花了整整两卷的篇幅专门“杂议”救荒,并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解决办法——“节食议”。他认为,绍兴一带的百姓平时没有什么储藏,大多三餐食饭,费米最多,既然现在粮食不足,就应该减三餐成两顿,改食饭为喝粥,这样,两天便可省却一日的开销。如果人人从我做起,从今做起,年年都这样节食的话,那么绍兴人就不必受天时地利的制约,也不必仰给外来的籴米了。当然,这只是祁彪佳的一厢情愿,荒唐透顶,滑稽可笑,大部分的绍兴人恐怕不会凭借少吃饭来节省粮食,必定另辟蹊径养家糊口。于是更乐意种植投入、效益明显高于粮食作物的经济作物,追求最合理化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随着种植比重、区域的日渐扩大,形成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而相对于以粮食作物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需要将更多的生产品投放市场,换取其他生活必需品。如此一来,势必导致区域间商品交换的增加,从而造成市镇的兴起和发展。  安昌成市,正是在当地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之下,由农业生产专业化引起的商品交换不断增多的结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韵流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