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好城市

出版时间:2011-6-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廖桂贤 著  页数:291  
Tag标签:无  

前言

  朴实平和的生态城市宣言  经彭涛先生介绍,拜读了廖桂贤小姐的书《遇见好城市》。尽管我和廖小姐素昧平生,从未谋面,却被这本书和作者的思想所打动。廖小姐长期旅居国外,对欧洲和北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有深切的体验,她深入思考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在书中看似不经意地从景观、环境,谈到经济、产品和垃圾,从生活谈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书中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谈城市,谈天气,谈汽车、自行车、三轮车,谈鲑鱼,谈排水和保水,谈游民和济贫,谈公民态度,谈现代感和城市的生命力,谈她钟爱的西雅图、波特兰、阿姆斯特丹、马尔摩、哥本哈根、柏林的波茨坦广场、首尔的清溪川、汉堡的滨水空间开发,谈德国、美国、荷兰、加纳和中国,谈那些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城市,最后回归到她的故乡城市——台北。字里行间蕴含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那些感动了廖小姐的事物,经过她自己平和的描述,也感动了我们。作者记录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的环境设计和品质,以全球的视野和延伸的观点,反观台湾的城市设计,主张城市设计革命,呼吁找回台北的特色,使其愈来愈“台北”。  人类创造了城市和城市生活,人类在构造城市的过程中实现了梦想,也重塑了自身。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里的人们在摆脱了各种禁限和狭隘意识之后,能够变得像神灵一样崇高。”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确实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出现了无数伟大而又宜居的人性化城市。我们会向往那些神灵一般崇高的城市,欣赏那些与天地神人和谐共存的城市,赞叹那些犹如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城市和建筑。  然而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座城市都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它是无法复制的,复制别的城市就会成为迪士尼式的游乐场。廖小姐特别崇尚城市的文化特质,强调城市的个性,反对城市和环境的不伦不类的复制。她认为:“与其设法把台湾变脸成另一个地方,我们何不设法创造出自己的风味,让它与‘欧式’一样引人入胜呢?”  书中有许多提法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如“绿色建设”、“用修复城市来修复全球环境”、“人车合流”、“汽车共享”、“海绵城市”、“与洪水共存”、“聪明消费”、“以过程为导向的可持续设计”、“升起‘万国旗’的城市”等,虽语不惊人,却寓意深刻。作者强调软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主张生态时代的城市空间环境观念,使城市和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遇见好城市》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哲学,却实实在在出自肺腑。这本书适合人们以宁静的心情与平和的心态去阅读,最好是读一段,想一想,不断对照读者自己的阅历和理解。我觉得这本书里的篇章好比一段段乐曲,每段都余音绕梁,值得回味。读者可以将作者的这一段段乐曲,组合成一部交响乐。这整本书就像一个理想城市的宣言,虽然很有此乌托邦的成分,仔细思考却不无道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郑时龄  2011年3月26日

内容概要

好城市的基本条件到底是什么?欧洲的城市为什么特别迷人?
走遍世界,向全球城市学习!
让市民住得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设计学!
一场住居新观念的震撼教育!
会吸水的海绵城市、两栖城市抗暖化、受路边停车保护的自行车道、愈塞车愈热闹的流动市场……
城市的个性魅力,是真正动人的风景!
由廖桂贤编著的《遇见好城市》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哲学,却实实在在出自肺腑。
《遇见好城市》适合人们以宁静的心情与平和的心态去阅读,最好是读一段,想一想,不断对照读者自己的阅历和理解,书里的篇章好比一段段乐曲,每段都余音绕梁,值得回味。

作者简介

廖桂贤,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地景建筑硕士,取得美国绿建筑协会的能源与环境设计专业人员认证。旅居西雅图初期曾任职于专精绿建筑与可持续设计的事务所,实务经验培养了对绿色设计的高度兴趣,于是重回校园攻读博士,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环境博士候选人。

书籍目录

前言 设计健康绿城市
 现代都市设计不良,生病了!/只有绿色建筑绝对不够,绿色建设才是希望!
 用修复城市来修复全球环境/想像未来美好城市
 【延伸观点】回头想想“绿色建筑”的真义
 【延伸观点】从灰色建设到绿色建设
1 有个性的城市最迷人
 西雅图 离不开西雅图的理由
 西雅图 不只是鲑鱼城市
 西雅图 全民投票,一场未来图书馆建筑的时代革命
  【延伸观点】社区图书馆也很有看头
 西雅图 有创意的济贫
 西雅图 好管事的空间专业者
 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柏林·台北 新旧夹杂、收藏不同年代表情的城市
 台湾 台湾人的欧洲情结?
2 交通,非靠汽车不可?
 美国vs欧洲 从车的城市到人的城市
 美国 停车,就是问题
 西雅图 塞车,非靠高速公路不可?
 加纳·欧洲 谁才是道路的主人?
 西雅图 没车无妨,有车共享
 哥本哈根 几乎人人都有自行车的城市
 西雅图 我在全美最棒的自行车城市
3 与水和平共存不是梦想
 西雅图 神奇的大木残材
 泉州·台北·首尔·伯克利·阿姆斯特丹·柏林 穿越都市的河流,你还好吗? 
 京都 失去生命律动的鸭川,其实很丑!
 欧美 街道和雨水的故事:想像一个海绵城市
 西雅图 都市排水,从鲑鱼开始说起
 波特兰·马尔摩 处处都有排水改造的机会
 美国 住在河道中,能奢望不淹水吗?
  【延伸观点】都市河岸部落去留的习题
 台湾 从河流整治到与洪水共存
  【延伸观点】淹水、泥石流该怪谁? 
 荷兰还地于河:荷兰与河流握手言和
4 消费!浪费?何时该适可而止?!
 台湾 聪明消费,才能救经济
 达到“摇篮到摇篮”,还得节制适量
 真的非买不可吗?别被广告给糊弄了
 你丢掉的旧车、旧电视到哪里去了?
  【延伸观点】非洲最友善的国家
 廉价商品真的很便宜吗?
 买当地,吃当地
  【延伸观点】家乡滋味的高成本
 少吃肉,健康、环保又人道
 比省钱更重要的事
5 城市设计革命,未来城市的任务
 美国 美国梦的真相
 西雅图 西雅图,可以复制的美国梦
  【延伸观点】到达里程碑之后:西雅图温室气体减量的启示
 台湾·米兰 水泥丛林变绿色城市
  【延伸观点】土生土长的原生植物
 西雅图 受伤的土地变公园
 马尔摩 一个全是绿建筑的绿色城区
  【延伸观点】Bo01的绿色建设
  【延伸观点】开发不是硬道理
 汉堡 水岸再开发的迷思
 上海崇明岛 生态城市怎么搞的?
  【延伸观点】可持续设计的谬误
 威尼斯·加纳·泉州 都市里晾衣,有何不可?
 柏林 狗屎变绿金
 人力,就是能源!
 荷兰 从两栖屋到漂浮城市
后记 一个新的世界观
附录 资料来源

章节摘录

  西雅图  离不开西雅图的理由  许多朋友对于我居住在西雅图,羡慕不已,大部分人也许从未造访过这个城市,但多少也听闻西雅图是个美丽又适于人居的地方。不过,许多人也听说,西雅图有着恶名昭彰的坏天气。  除了短暂的夏天外,西雅图能见到阳光的日子少得可怜。即使在教育文化、环境保育、科技发展上总能傲视其他美国城市,但那些文化贫乏,却天天艳阳高照的加州城市,却硬是在天气上把西雅图比得抬不起头来。  原来是西雅图人的阴谋!  西雅图的秋、冬季冷湿郁闷,在灰蒙蒙的日子里,许多人拿着祖宗八代发誓,说明年一定搬离这城市;但当凉爽的夏天拨云见日,受到短暂美好所蛊惑,搬家计划就再延一年吧}于是年复一年,人们虽然没有停止对天气的抱怨,却终究离不开西雅图。  另外,当城市中的其他事务慢慢占据了注意力,天气似乎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糟糕了,因为西雅图实在有太多值得人们忘掉阴郁天气的理由!  于是这几年,连我也开始相信这个广为流传的阴谋论:西雅图天气恶劣的形象其实是西雅图人刻意制造的阴谋,是为了维持生活品质而故意强调的缺点,以吓阻人们搬来这里的意愿。  人们不想离开西雅图的事实也反映在白领阶层的高失业率上,我确实有一些朋友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轻易求去,宁愿失业在家里蹲,也要等到当地的就业机会。另外我也耳闻,华盛顿大学(Unlverslty of Washlngton)教职员工的薪水一向比其他大学来得低,想来必是仗着西雅图本身的吸引力,不必用高薪就能够留住人才吧!  努力做自己的西雅图  不想离开西雅图的人,都有被这城市吸引的独特原因。若不是因为回到故乡更吸引我,我大概也想终身定居在这里,所以我也有难舍西雅图的理由。因为知道自己终究会是过客,于是我开始写西雅图的故事……  我很清楚地知道,我难舍西雅图,并不只是因为她夏天的美好,更是因为她鲜明的个性。  如果城市像人一样也有不同的个性,那么西雅图在我眼中就是一个在保守大环境中努力做自己的大女生,有着不盲从潮流的倔强;她不浓妆艳抹,没有华丽建筑的打扮,但有着美丽的自然山水,天生丽质,让人更是忍不住倾心。  这个大女生努力让自己兼容并蓄,在连锁企业占据全美城市的经济版图之际,她固执地维护当地产业,即便这儿是星巴克的发源地,西雅图人仍热情地支持各具特色的社区咖啡厅。  这个大女生宁愿把钱花在文化而非商业上,当其他城市拼命地盖购物中心和办公大楼时,西雅图却盖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细致的图书馆。  这个大女生相信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处,于是让城市公园成为其他小动物的栖息地,帮濒临绝种的鲑鱼改善残破不堪的水域家园。  这个大女生也爱惜整个地球,不但采取积极行动对抗全球暖化,更展现领导魄力,组织其他美国城市一起减碳。  这个大女生还非常鸡婆,好管国际事务,从1999年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激烈抗议,到2008年初为巴勒斯坦平民被以色列无辜屠杀而走上街头,西雅图人从不看轻自己的公民力量,绝不在社会、环境和人道议题中缺席。  这么有个性的城市,深深吸引着许多有着类似特质的人来到这里,一边找寻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边也可以自当地做自己。这是我撰写西雅图故事的灵感,也是我难舍西雅图的理由。  西雅图  不只是鲑鱼城市  一位在华盛顿大学念硕士的朋友跟我聊起地景建筑系的课程。她告诉我,几乎每堂课、每个设计案都跟鲑鱼脱不了关系,从小尺度的街道设计到大规模的社区开发案,老师总要求学生替鲑鱼着想,力求设计的环境不会对鲑鱼产生负面冲击。  明明是来学设计的,却无一事不扯上鲑鱼,朋友开玩笑地说,她根本是在念鲑鱼学校!  这样的“鲑鱼现象”不仅限于学院,鲑鱼在西雅图可以说是巨星级的保育动物,其高曝光度肯定会让其他生存也受到威胁的动物羡慕不已。  来自鲑鱼的启发  鲑鱼为什么那么重要?有洄游习性的鲑鱼,一到生育期就会从海洋回到出生地孕育下一代。过去,在鲑鱼洄游季节,美国西北地区河流中有着成千上万的鲑鱼争相逆流而上,对印第安人而言,它除了是上天赏赐的食物,更代表大海赐予陆地的养分,因此在印第安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鲑鱼洄游代表海洋带给陆地的养分,这个在世世代代的印第安文化传承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道理,却直到近一二十年才慢慢被现代科学家所了解。  美国西北地区的鲑鱼在淡水中出生后开始游向大海,在海洋的丰富养分中成长,到了三至五岁的生育年龄时已是硕大又健壮,并开始向河流洄游。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遇见好城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3条)

 
 

  •   你遇见好城市了吗 看看这本书吧
  •   一拿到手就翻了一遍,作者书写的角度不错,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西雅图城市的解读。很久没写文字了,生疏呵呵,却是是一本好书,喜欢设计、旅游和城市规划的朋友不妨一读.
  •   不得不说我买这本书本来就是冲着西雅图去的,看了这本书之后确实让我更加喜欢西雅图,一个美丽的好城市
    不过我觉得彩图太少了,图片也不是太细致,不过纸张感觉很棒,摸起来很舒服
    觉得是一本能够让人静静的思考的书
  •   什么是好城市?作者以随笔的方式娓娓道来,用大量的美国及欧洲的城市案例,生动的进行了阐释,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   一个好城市的要有好的规划设计
  •   写的很不错,。。。 不光从国内 还和国外的环境做了对比。。 虽然自己不能为城市做点什么。。。。 起码可以开阔眼界 去为周围的环境想点什么 也不很不错的一本好熟。。。。。
  •   央视一档节目推荐的好书 买来研读真是不错 作者的笔调温暖简单却深入人心 最精彩的还是作者历遍世界对城市对生活对追求的积极可借鉴的做法 缺点嘛 就是作者居住地西雅图篇幅有些长
  •   好城市
  •   不同的视野——城市的友好健康源于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   换个角度,了解另一种生存状态,另一种生活。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相比较,哪里更适合人类的居住繁衍生息呢?
  •   很有远见的书,其中的环保理念应该让那些所谓的城市的设计者来读读。
  •   央视的读书频道推荐的书,外行也可以看懂,很人性化的城市。
  •   学会审美,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道法自然,城市才能更美好
  •   了解不同城市的建设,有比较,写的简洁易懂
  •   人文的缺失是现在中国城市的问题,此书很好的表述了国外城市的方法
  •   相见不如偶遇,生活中我怎么没遇见
  •   这本书是我看过最吸引人的课外读物了,作者用不同寻常的想法去解读西雅图,去观察去发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这个规划者学习的
  •   此书写的很好,值得一看
  •   内容好,包装好
  •   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它不是一本专的教材,不是一本散文,但让人读了感觉很舒服!
  •   除了封面的设计不喜欢意外,都还蛮喜欢的,图文并茂··不错
  •   非常好,买了很多本,转赠了一些给朋友,都说好
  •   很好的一本书。我喜欢,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   这本书用散文化的语言写规划专业论文,读起来一点也不感到枯燥,观点也很新。
  •   相信你看完这本书,你会想去写点东西。
  •   没读呢,期待有新的体验
  •   不错值得一看。
  •   非专业的专业书
  •   读来十分顺畅,也让人一再受到鼓舞而心生向往
  •   非常不错的书,散文般的学术书
  •   帮别人买的,收到书她很欢喜呢~ 放在枕边在看了
  •   帮同学的设计师爸爸买的 应该是本挺好的书
  •   这书真的是很不错
  •   本书通俗易懂是本好书~
  •   在央视《读书》栏目看到这本书的讲述,被打动,今天才拿下,有相见恨晚之感,期待已久的一本书,今天终于拿到,激动啊!
  •   一本有塑封一本沒有 有塑封的那本也破著
  •   外行看热闹
  •   慢慢看,希望有用
  •   帮朋友买的,朋友挺喜欢的
    到货很快
  •   好书 很喜欢
  •   大家 可以 研究 一下
  •   清新的文字,感性理性的巧妙结合。喜欢。
  •   发货时间太长,物流不给力
  •   还好,一个比较浅显的阐述规划对城市的影响
  •   看看我在的城市是不是个好城市。
  •   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味道的文艺规划著作,没有那么多的理论,多数是作者对城市的感悟!!是一部静下心来好好体味之后的作品!!值得推荐给大家!!!!!
  •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许写得不是那么深,但是却提出了一些自身的思考和观点,语言浅显易懂,很值得一读……适合下午茶或者上班地铁上看!
  •   一本好书,好象一直缺货。
    订了好久才订到。
  •   内容浅显,读来轻松,适合睡前半小时阅读~~~但常识类读物看看,增加点人文素养,读完会有去该城市旅游的冲动~~
  •   值得让人去读
  •   切入点太多 典型的美式思考方式 喜欢用很浅显的道理把一个事物描述得极其伟大 崇高 相关专业大一大二本科生可以看看 研究生就不必了
  •   文章内容新颖
  •   看到中央10套《读书》的介绍才买的,内容还行吧,通俗易懂
  •   一般吧,不过有些观点还是耳目一新
  •   书一看就不是搞规划的人写的, 很多概念说出来了 但是实际上 规划理论里已经有过研究或者专有名词了…… 当然不难理解,作者是学建筑的。
    里面有的观点还是不错的,比如说城市更新过程中对水生态的修复而不仅是景观层面。。
    作为科普读物还是可以,对专业人士太过浅显
  •   本来是在《都市周报》上看到推荐才买的,利用出差时间看了。实在是没有什么新东西,不值得看。
  •   很有价值,对其他城市的特点描述清晰
  •   遇见好城市
  •   不是期待的样子
  •   物有大用
  •     这是一本介绍环保“好城市”在环保方面如何保护城市的一本书,通过对城市的个性、交通、水资源、消费、设计等方面的描述、比较,让人大开眼界,也了解了世界先进城市在环保方面的重要举措,也认识了象“Real Change”“雨水径流”“LEED标准”等专有名词。
      书中另一个特点是配有与主题十分吻合的城市照片,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好城市的人性化设计。
      感觉到作者是个理想主义者,书中一句话:许多人嘲讽:环保人士只会抗议却不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十分确切。作者陈述事实的事例让人大开眼界,但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理想色彩多一些。
  •     文/言一
      
      
      那么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不是去订购建筑杂志,而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那里才是真正的建筑课堂:感恩吧!是的,这灵活,这精确,这无可争议的事实:自然将其所孕育的和谐展现于每事每物。由内而外:泰然的完美。植物,动物,树木,风光,海洋,平原或山峦。甚至,在自然的灾祸中,在地壳的激变中也孕育着完美的和谐。张开眼睛吧!离开狭隘的专业讨论。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就会自发地成为结果。
      ----勒•柯布西耶
      
      上面这段柯布西耶于1936年9月写于巴黎的文字本是源自他致德兰士瓦省约翰内斯堡现代建筑师小组的一封信,后来被作为其作品集第二版的序言。虽说其谈论的领域指向乃是建筑设计,可在我看来其中的观点对于当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依然适用---毕竟,柯布在文中所强调的乃是创造力的来源。在现代主义规划思想成功推行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不少反思和基于反思的新规划策略已在全球各个不同的城市铺开实践。这当中,对创造力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无独有偶的是,这些新策略也正如柯布所倡议地那样,与“绿色”,与“自然”这样的词汇紧密相连,强调城市作为一个人造生态系统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尽管有些反讽的是:正是柯布当年的规划思想开启了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浪潮。
      
      对于当下中国的城市居民而言,节能与绿色算不得新鲜的概念。每家每户大概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两件至少宣称是节能的设备。可是若论及何谓设计层面上的绿色建筑以及绿色生态城市,便恐怕知者不多了。正是这样的现状,使得台湾学者廖桂贤女士的这本《遇见好城市》显得颇有些弥足珍贵。盖因其以简单质朴的语言,结合自身在海外多年的游历,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她自己曾遇见的好城市。从中,我们既能清晰地看到廖桂贤女士究竟是在一个怎样的核心理念之下来定义她心目中的好城市,也即绿色生态城市;同时,我们亦可从不同城市所采取的不同规划措施中反思自己脚下的城市,反思何谓因地制宜。
      
      说起来,廖桂贤女士的这本著作早在09年便由台湾的野人出版社出版---这也是为何书中所提供的数据大多止于08年,我亦曾在香港序言书室的书架上见到。然而,台版书名却是起的营销味十足,叫做《好城市,怎样都要住下来》。如今想来,正是这样的书名带给当时的我不少负面印象,以为又是一本游记味休闲读物;更何况,即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好城市也不是轻易就能住下的。于是,竟与这本佳作失之交臂。相比之下,大陆版的书名《遇见好城市》倒显得更加贴近与温婉。
      
      前些日子的暴雨,让北京,武汉,长沙等国内大中城市都沦为”江城”,不少都市水景,转眼成为都市水患。又有不少网友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贴出了欧洲和日本城市的下水道实景照片,以对比国内城市规划下的排水设施是如何地粗陋与考虑不周。然而,若依照廖桂贤女士在《遇见好城市》中的观点来看:这种迅捷反应的背后,依然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惯性。诚然,对于大多数现代城市而言,混凝土的大量使用所导致的土地硬化,使得排水(生活用水和雨水)排污都只能主要倚靠城市下方的排泄管道来完成。可是由于城市的排泄最终流向的还是河流,一旦处于雨季,就算上游城市成功避免了雨水的淤积,但下游城市却将面临雨量在河道累积所带来的洪水威胁。这足以解释,为何几乎每年某些沿江的城市都要面临洪水的威胁。与此同时,某些沿海城市则因为雨水无法渗入地表导致地下水水位逐年下跌,进而面对海水倒灌的威胁。正是基于这再简单不过的循环原理,廖女士这般问道: 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个如同海绵一般,能吸水,保水的城市呢?是否有办法将原本硬邦邦,不透水的水泥丛林,变成一个海绵城市呢?
      
      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就在于颠覆 “快速,集中排水”的传统观念,建立以 “吸水,分散,缓慢排水”的新观念。具体而言,也即 “设法将雨水留在基地,再需要维持干爽的道路旁边打造一系列透水,种有多样植栽的低洼区域:生态草沟(bio-swale)”,同时 “减少城市中无法渗水的铺面…像是人行步道或车流量较小的街道,以及停车场等比较没有污染的地方就可以改用透水性佳的铺面”来让城市喘口气;也可以用绿屋顶(green roof)取代传统屋顶,在屋顶铺上浅浅的土壤并种植低矮的植栽,不但能储存,净化雨水,还可以净化空气,减轻都市热岛效应。为作者所深爱的城市西雅图便在千禧年左右推行了一个名为 “街道边缘新方案”的举措来实施排水系统改造。借由缩减道路宽度,让瘦身的道路变得蜿蜒,设计团队在弯曲所产生的空间设计铺设生态草沟并种植耐水植物,同时增添了原本没有的人行步道。这样一来,不仅整个居住环境变得越发美观,更重要的是,监测结果表明,按一般降雨强度来设计的该方案街区可以成功吸收98%的雨水径流量;换句话说,只有约2%的雨水需要通过传统的下水道进行排泄。可见,对于城市排水排污而言,下水道远非唯一的答案;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雨水径流循环的诸多细节,更多的选择也随之涌现。故而,创造力的来源既在自然之中,亦在细节之中。
      
      不论是城市还是自然(界),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而,一个好的城市规划理念或者策略,必然是考虑到系统本身循环与运行特质,乃至与另一系统交集处特点的理念与策略。又或者,我们可以反过来看,即:一个好的城市规划策略是可以让城市在诸多方面都受益的策略。比如,在西雅图的案例中,设计团队削减车道宽度,制造弯曲,表面上是意在为植被和土壤赢得空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车道被缩减的同时,也意味着该区域内尾气排放的下降;而人行步道的铺设则十分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根据同为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学者扬盖尔的研究:当我们以4-5km/h的平常速度行走时,我们有时间来观察面前发生的一切以及前面的路况…当以10-12km/h速度奔跑时,我们仍能感知和拥有感觉印象,并且对情况控制达到可接受的程度…当比走路或跑步的速度更快时,我们观察与理解所看事物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当以50,80或100km/h的速度驱车行驶时,我们将失去,错过捕捉观看细部和看人的机会。(参见《人性化的城市》,p43-44)这足以解释为何在古老的城市中,那里交通主要以步行为主,空间与建筑均被设计成观看速度为5km/h尺度的东西。换言之,只有在步行或是骑车的速度下,我们才能更好的感知和享受城市里的人和景物,城市的一切细节。我想,这也是为何廖桂贤女士在书中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谈论城市交通的问题,来分析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的重要性所在。
      
      在书中随处可见的,不仅仅有廖桂贤女士对城市系统中诸多细节的关切,更有着永不止息地基于台湾某些现状所作出的反思。只是,这样的反思,大多止步于理念的层面。想必廖女士亦深知别处的经验不可轻易直接复制,故而在提出和论证理念之后并没有给出实践和政策层面的相关建议。虽则从内容结构的完整性上看可算得上是一种遗憾,但却也足以体现出廖女士作为一名学者的自知。
      
      然而,作为一名读者,在读的同时,在随着廖女士的文字游历的同时,同样不免结合国内的现状有着诸多联想。而其中,最大的感慨,或许还是在于:任何一个城市改造(重新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各种社会机构之间的诚意合作,都需要关涉某种利益的让渡,都基于某种共识的达成(参见书中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的案例)。这既从另一层面印证了城市的系统特质,却也彰显了城市改造实施中可以想见的巨大难度;日本的经验则告诉我们,在城市中民间团体与政府进行博弈之能力完全缺失的境况下,成功的城市改造与复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参见《再造魅力故乡》) ,何况在大陆,连民间团体的存在本身都是一个问题。如果说上述论调给出的现状显得过于悲观的话,那么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学着廖桂贤女士那样,用纸和笔一一写下自己曾游历过的好城市,好以城为鉴。
      
  •     二戰後, 有段很長的嬰兒潮, 世界人口急升, 地球資源漸少, 我們開始擔心即將緊接而來的危機. 各國政府對於出生率放緩, 不喜反悲, 不想處理人口老化隨來的問題. 這其實不是問題,只是習慣, 要相信人的目的是和平共存. 作者說我們都有一個美國夢, 認為幸福是辛勤工作到退休, 在郊區買一個獨立屋. 殊不知,那生活很浪費資源, 很奢侈. 快樂不是那樣構成. 願我們珍惜所有, 珍惜在城市里的方便, 親密及資源共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