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鉴别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浙江大学  作者:卢巧琴  页数:179  字数:24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汉语史研究中,对所用语料进行鉴别是首要工作,但在实际征引译经语料时,我们常常疏于鉴别、直接引用。《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鉴别》在梳理翻译佛经语料的文字学价值,勾勒正、俗字语用差异的基础上,鉴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关外、北方、南方三大泽经区域,将翻译地点作为失译语料考证的重要方面提出,使其与年代、泽入一起构成失泽语料考证的三个主要方面,并且相互印证。同时倡导结合文献学、语言学(语音、词汇、语法、文体结构)、文化学等进行综合考证,以尽可能地提高考证结论的可信度;最后,以《昙无德羯磨》为例鉴别译经年代,以《五阴譬喻经》为例综合考辨译人,以《撰集百缘经》为例综合考证翻泽地点。《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鉴别》通过这样具体的个案考证,来分析语料鉴别过程中应注意参照译经的选择、比较方向的确定、考证方法的应用等问题,特别指出区别性语料确定的标准及其在纵向的时间轴上提取与横向的空间轴上提取时应考虑到若干方面。本书由卢巧琴编著。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译经语料鉴别研究的现状
  1.1.2 译经语料鉴别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材料
 1.3 研究方法
  1.3.1 历时比较与共时比较相结合
  1.3.2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1.3.3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第2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引用时的几个问题
 2.1 轻信题署
 2.2 忽略版本异文
 2.3 轻信不当断句
第3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价值
 3.1 词汇学价值
  3.1.1 译经语料加速了汉语双音化的进程
  3.1.1.1 “澡”的双音化情况
  3.1.1.2 “沐”的双音化情况
  3.1.1.3 “浴”的双音化情况
  3.1.2 译经语料拓展了词的本义辖域
  3.1.2.1 “洗”侵入“澡”的本义辖域
  3.1.2.2 “洗”侵入“沐”的本义辖域
  3.1.2.3 “洗”侵入“浴”的本义辖域
  3.1.3 译经语料富含新词新义
  3.1.4 译经语料有助于揭示词义的由来
 3.2 文字学价值
  3.2.1 出现了大量俗字
  3.2.2 有利于厘清正、俗字的语用差异
  3.2.3 为字书、韵书提供确切释义
 3.3 辞书编纂学价值
  3.3.1 可纠《汉语大字典》释义不当
  3.3.2 可提供恰当例证
  3.3.2.1 可补充例证
  3.3.2.2 可提前首见例时间
第4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鉴别的主要方面
 4.1 译经年代的鉴别
  4.1.1 译经语料的历时性差异
  4.1.2 译经年代鉴别的必要
 4.2 译人的考辨
  4.2.1 译者的个人风格
  4.2.2 译人误题情况
 4.3 翻译地点的考证
  4.3.1 译经区域的划分
  4.3.2 译经区域划分的语言学依据
  4.3.3 译经区域划分的语言学意义
  4.3.4 译经语料的区域属性
  4.3.4.1 关外译经语料区域属性
  4.3.4.2 关内译经语料区域属性
第5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鉴别方法
 5.1 文献学鉴别
  5.1.1 利用佛教典籍中的记载
  5.1.1.1 利用译经前序、后跋
  5.1.1.2 利用僧传、尼传
  5.1.2 利用经录鉴别
 5.2 语言学考察
  5.2.1 语音方面的鉴别
  5.2.2 词汇方面的鉴别
  5.2.3 语法方面的鉴别
  5.2.4 文字学方面的考察
  5.2.5 文体结构方面的鉴别
  5.2.5.1 字词平面的风格
  5.2.5.2 篇章结构层面的风格
  5.2.6 词汇、语法等相结合
  5.2.7 语言比较的方法
 5.3 文化学考察
  5.3.1 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相互交融
  5.3.2 文化现象是语料鉴别的佐证
  5.3.2.1 文化现象用于鉴别语料年代的可能
  5.3.2.2 文化现象用于考证翻译地点的可能
  5.3.3 佛教文化是译经语料鉴别的独特佐证
  5.3.3.1 佛教称谓
  5.3.3.2 居住修行场所
  5.3.3.3 僧徒用物
 5.4 综合考辨
  5.4.1 译经年代的综合考辨——以《昙无德羯磨》为例
  5.4.1.1 文献学考察
  5.4.1.2 词汇学考察
  5.4.1.3 文化学佐证
  5.4.1.4 语料比勘
  5.4.2 译人的综合考辨——以《五阴譬喻经》为例
  5.4.2.1 文献学考察
  5.4.2.2 词汇学考证
  5.4.3 翻译地点的综合考证——以《撰集百缘经》为例
  5.4.3.1 语言学考察
  5.4.3.2 文化学考证
第6章 译经语料鉴别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1 参照译经的选择
 6.2 比较方向的确立
 6.3 区别性语料的提取
  6.3.1 区别性语料的纵向提取
  6.3.2 区别性语料的横向提取
 6.4 考证方法的应用
  6.4.1 文献学考证方法的局限
  6.4.2 语言学考证方法的局限
  6.4.3 文化学考证方法的局限
  6.4.4 其他考证方法的局限
附录
 附录一 已作语言学考察的失译、误题之经
 附录二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异译经
 附录三 见存的历代佛经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在汉魏六朝的传世典籍中,汉译佛典占有很大比重,越来越多的学者已注意到它在汉语史研究方面的特殊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小范围征引到直接以佛典为语料撰写专著,佛典语料的鉴别也跟中土文献的辨伪一样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学者们利用佛经来从事汉语史研究时,多采用《中华大藏经》或《大正藏》,虽然它们较古版《大藏经》多所改进,但美中仍存不足,《大正藏》虽有圆点句读,但非新式标点,不能准确显示语句的语气、语义的层次和逻辑关系等①,且时有误断。目前学界在征引《大正藏》时就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为轻信题署;二为忽略版本异文;三为轻信不当断句。2.1 轻信题署《大正藏》几乎在每部经名下都题译者、翻译年代,有时甚至标出翻译地点。由于历朝经录记载存在不少讹误,《大正藏》以讹传讹,年代、译人错题的情况不在少数,研究者又往往疏于对佛经材料真实性的鉴别,直接拿来就用②,如《释摩男经》被误作后汉支谶译经、误题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被用作三国语料,等等。年代舛讹,立说的基础自然会受到影响。诚如方一新先生所言:“这在早期利用佛经者当中是屡见不鲜的。以‘失译’经为例,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分别功德论》、《佛说奈女祗域因缘经》等译经,传世《大藏经》或附‘后汉录’,或题‘后汉安世高译’等,研究者往往径直当作东汉佛经来引用,这其实是有问题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鉴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非常好的書,值得參考。這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寫出來的書,不錯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