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施娟 页数:136
内容概要
笔者依据哈佛燕京学社制作的《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文著作总汇》缩微胶片所收裨治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初版(胶片编号F34),1844年香港藏版(胶片编号F35),1861年沪邑墨海书馆版(胶片编号F36),以及日本江左老皂馆藏本(胶片编号F37),等等,来展开论述。笔者试图对裨治文在中国的生活,还有《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版本、内容的流变及其对后世的传播与影响作一较细致的梳理,以期对裨治文及其《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作者简介
张施娟,女,浙江宁海人,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现为浙江科技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裨治文与传播西学的机构第一节 裨治文来华第二节 裨治文与“马礼逊教育协会”第三节 裨治文与“益智会”第四节 裨治文与“中国医药传道会”第五节 裨治文与中文《圣经》的翻译第二章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第一本中文美国史著作(上)第一节 第一版《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第二节 第二版《亚墨理格合众国志略》第三节 第三版《大美联邦志略》第四节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辑录的《美理哥国志略》第三章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第一本中文美国史著作(中)第一节 内容第二节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语言翻译上的特色第四章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第一本中文美国史著作(下)第一节 对中国世界地理著作的影响第二节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对近现代汉语形成的作用第三节 对日本人和美国人的影响第五章 《中国丛报》:西方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第一节 《中国丛报》的创办第二节 《中国丛报》中关于鸦片贸易和禁烟的讨论第三节 《中国丛报》中关于鸦片战争的讨论结论附录一 参考文献附录二 刘路生点校本勘误表相关图片1838年版《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封面裨治文写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序》箕作阮甫训点的《联邦志略》封面1844年版《亚墨理格合众国志略》封面裨治文像与《大美联邦志略》封面《大美联邦志略·纽邦》《粤语中文文选》节选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马礼逊教育会成立后,裨治文等人立即向美国耶鲁大学致信,希望能“立即有一名教师,这位英文教师应该既年轻又有才华,能尽心尽力为教育传教事业工作的人”。同时致函设在伦敦的“英国和海外学校协会”(British and Foreign School Society),希望从英国招教员到中国担任助手。之后,耶鲁毕业生布朗(Samuel R. Brown)来中国办学。1838年10月,布朗偕夫人乘美国商船“马礼逊号”前来中国,次年2月到达澳门。在裨治文等人的指导下,布朗夫妇在澳门创办起“马礼逊学校”。“马礼逊学校”刚开始只有六名学生,他们是:容闳、黄胜、李刚、周文、唐杰、黄宽。其中容闳、黄胜、黄宽三人后来随布朗先生到美国继续学习。容闳后来考人耶鲁大学,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风云人物。黄宽后来进入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学医,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生。马礼逊学校按照当时欧美初级学校的模式和中国学生的特点,拟定教学课程表。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分为三部分:一、基督教教义;二、各种近代西学知识;三、中国汉语。布朗设置了别具一格的教学活动,他向理事会汇报时讲道:“我让他们半天读汉语,半天读英语,早上六点开始,晚上九点结束,其中读书八小时,其余三四小时在露天场地上运动和娱乐……我们勉力待他们如亲生儿子,……简言之,我们努力使他们感到在家里一样……”裨治文经常和布朗一起利用教学活动传播基督教。他们要求中国学生学习英文写作,以英文信件的形式比较中学和西学的区别。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丛报》就多次刊登这些习作。1842年鸦片战争后,马礼逊学校迁往香港,学生逐渐发展到三四十人。学校的课程渐趋正规,除中文课外,还有西学课,包括英文、地理、历史、算术、代数、初等机械学、生理学、音乐等。学校除了汉语课由中国先生任教外,其他各门课基本由布朗夫妇任教,采用英语教学。偶尔会有几位在香港的美国人到学校短期兼课。
编辑推荐
《裨治文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